獲獎作品登記表
|
報送單位 |
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 |
||
|
作者姓名 |
楊川源、孫漢辰、 王西、王鑫、 葉歡娜 |
作者工作單位 |
浙江廣電集團浙江衛視 |
|
作品標題 |
陳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訪:即使拄著拐杖也要來關心臺江的教育 |
||
|
刊播單位 |
浙江衛視 《正午播報》 |
刊播日期 |
2020-08-24 |
|
字數(時長) |
3分34秒 |
作品體裁 |
電視消息 |
|
獲獎證書類別 |
作者 |
||
|
推薦理由 |
采寫簡況: 2020年是中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教育扶貧是這場全社會攻堅“交響大合唱”中的重要樂章。2017年開始,浙江衛視記者深入苗寨,持續跟蹤記錄來自浙江的支教校長陳立群,為提升貴州臺江民族中學教學質量嘔心瀝血的感人事跡,引發廣泛反響。當年陳立群被評為“浙江驕傲”人物,隨后當選感動中國人物和全國“時代楷模”。在他的努力下,2020年高考臺江民族中學實現了本科率從10%到79%的逆襲,2200多名民族地區的學子走出大山,實現大學夢。8月,花甲之年的陳立群,即將告別臺江。記者在三年持續記錄這一典型人物的基礎上,將“最后一次家訪”作為新聞價值集中體現的節點。冒著貴州山區連續的暴雨,通過記錄展下村金榜題名榜單前的謝師合影、雨中孩子們大聲呼喊的 “陳爸爸,不要走”等典型場景,生動展示了貴州山區群眾對陳立群發自肺腑的感激。片中陳立群一句“我拄著拐杖也要來關注臺江教育”,更體現了他“久久為功”的教育扶貧情懷,傳遞了東西部協作“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重要意義與堅定信念。 作品評價: 一.持續跟蹤 踐行“四力” 記者三年里多次往返浙、黔兩省,在對陳立群的持續跟蹤報道中,與被采訪對象及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也在不斷深入蹲點中積蓄了判斷該事件走向和新聞價值的能力。在陳立群即將支教期滿返回浙江時,冒著貴州大山中的暴雨完整記錄了“最后一次家訪”現場,體現了踐行“四力”的職業精神。 二.場景敘事 以情動人 這條消息既是現場抓拍,同時也體現著記者敏銳的觀察力。在第一次考出9名大學生的苗寨展下村,從村口老鄉們自發地迎接,到紅榜前爭相謝師;從孩子們高喊陳爸爸不要走,到村民唱起山歌為老校長送行,把整篇推向高潮,人物個性躍然片中。 三.新聞背后 揭示變化 消息聚焦一個現場,通過三年兩次輟學又兩次被拉回課堂的邰子涵考取大學后,一家三代意識的轉變;展下村200多名村民和鄉賢,自發成立教育基金,資助貧困家庭孩子完成學業等,展現了陳立群教育扶貧的理念已經對貴州山區群眾帶來了思想上的重大轉變。 社會效果: 報道在浙江衛視播出后,以其強烈的現場感染力與傳播力,引發社會各界廣泛反響。陳立群回杭后受到浙江省委書記的親切接見,并被推薦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節目在中國藍新聞、新浪、騰訊、網易、搜狐等各大門戶網站分發,全網點擊量迅速突破千萬人數。發揮了主力軍占領主戰場的融媒傳播優勢,及時有效地傳遞了脫貧攻堅的堅定信念與信心。 獲獎情況:報道獲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浙江省新聞二等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