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视频一_国产劲爆久久_五月天综合网_日韩av在线一区二区

首頁 > 正文

山東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組合報道

2021-10-28 15:54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山東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④

  戰罷黃河灘,魚水情更深——

  黨越是心系群眾,群眾越是心向著黨

  

  □ 本報采訪組 

  題記

  哺育生命的黃河水,養育了不懼驚濤駭浪的黃河魚;黃河魚也給黃河水增添了活力和靈性。有“水”之“魚”方有生命,有“魚”之“水”方有活力。在黃河亙古的濤聲里,共產黨和老百姓,就像魚和水一樣,演繹了一幕幕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人間正劇。

  

  魚生于水,必然知水性、感水恩。順應灘區人民的百年期盼,山東在灘區遷建中提出讓百姓“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讓百姓既能挪出“窮窩子”,又能過上好日子。

  9月15日,惠風和暢。泰安市東平縣戴廟鎮新時代佳苑小區居民豐寶珍一早穿上工裝,步行200米到小區附近的正威服飾公司上班。迎著秋日晨風,她覺得自己像換了一個人。

  2019年夏天之前,豐寶珍還住在灘區的王常莊村。丈夫患惡性腦瘤臥床7年,她一個人種7畝地養活4口人。生活辛勞,她40多歲就累彎了腰,家中連電視機都沒有。出灘上樓不到半個月,她就進了服裝廠當熨燙工。“計件,一個月工資將近3000元。灘區的地也流轉了,不用操心一年就收入6000多元。”豐寶珍搓著衣角,連眉梢都帶有笑意。

  東平縣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成員、主任科員孫允建說,在每個遷建社區附近,東平都配套建設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園區,讓遷建群眾在家門口就業。目前,東平已培育起服裝加工、蔬菜種植等十大扶貧產業,安置3萬多人就業。

  灘區過去不能發展工業,保留了好土好水好空氣。遷建后,土地更加成方連片,農民土地流轉意愿增強,各地抓住這一契機,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帶動老百姓富起來。

  在菏澤市東明縣焦園鄉,出了鄉政府開車向西,一上大堤,就看見堤根下一溜半球形的大棚和一方方魚塘。鄭州小伙兒劉彥勛帶著4名水產專業大學生,2019年10月來這里流轉了1200畝土地,養殖美國加州大口黑鱸。今年4月記者來訪時,塘里的魚兒才一巴掌長。瓜果飄香的秋收時節,這里的魚兒也肥美了。9月2日下午,記者再次見到劉彥勛時,曬得黝黑的他正忙著撈魚給鄭州客戶往卡車上裝。

  “上午,北京、西安的客戶各拉走了1車,每斤17元。灘區水質好、環境好,沒有污染,養出的黑鱸比南方魚每斤貴出一塊五,一天走兩三車,供不應求。”劉彥勛說。

  魚塘旁邊,劉彥勛今年新流轉來的120畝土地正在平整,并安裝循環水設施。他打算明年開春種上水稻,搞“魚稻共作”,用魚塘水澆稻田,稻田凈化后的水再用于魚塘。他計劃2022年前“魚稻共作”發展到5000畝,帶動周邊農民養魚、種稻,共同致富。

  東明縣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指揮部產業組副組長李洪義告訴記者,與脫貧遷建同步,東明規劃了“一帶一線三大基地”的灘區產業布局,沿黃大堤生態水產養殖,就是“一帶”。“我們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旅游,把東明灘區打造成‘花果灘’‘幸福灘’。”他說。

  魚水情深,“魚兒”感恩水。這次灘區遷建中,各地不僅讓灘區百姓富起來,更謀長遠之利,讓灘區美起來,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造福子孫后代。

  初秋的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佟家村依偎著黃河,十步一塘、百步一灣,房臺錯落有致,老屋古樹遍布。利津黃河古村文藝創作基地就建在村里,現在成了“網紅打卡地”。當地實施黃河·佟家沿黃傳統村落保護開發項目,對古村加以完整保護,建設省文聯寫生基地、黃河文化展覽館。最近,10余家旅游開發投資公司前來調研考察,就佟家民宿旅游項目商談合作。

  2017年起,利津縣連續3年每年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打造黃河生態經濟帶,并將灘區19個村莊全部建成美麗宜居鄉村。山東提出,在脫貧遷建過程中,讓每一個村臺、每一個社區都成為美麗宜居鄉村示范點。

  今年“五一”,濱州市濱城區市西街道辦事處小街村北側的黃河之星生態園開園。走進生態園,綠草如茵,楊柳青青,眼前的黃河奔騰不息。生態園用的是小街村的老村臺,借助原有地形植被,植草種樹,增設九曲黃河微縮景觀,打造灘區郊野公園,讓洶涌的黃河變得可親可近。

  濱城區政協副主席、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郭曉民說,濱城灘區與濱州市區只有一堤之隔,地理位置優越。濱城區打造“黃河風情帶”,建設了十里荷塘、黃河生態園等景點,修了車行道、騎行道各20公里,將灘區村莊“串”了起來。18個灘區保留村的改造提升一村一品、各具特色。僅2019年以來,“黃河風情帶”建設投入資金就超過3個億。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山東各地在灘區脫貧遷建的同時,更加重視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濱州市“五海七十二湖”的水城景觀,水源都來自黃河。2019年以來,當地梳理城市水脈,啟動新立河、秦臺干溝等總面積為363萬平方米的水系修復保護工程,實現全城水系貫通。這樣,既能排澇、防洪、供水,又能涵養生態,打造城、河、湖一體的“北方水鄉”。

  “黃河大堤外側緊鄰的村居不利于生態保護,我們下決心結合棚改對其實施搬遷,今年拆遷安置14個村居。”濱城區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王曉勇說,水系修復項目總投資18.9億元,這么大力度的生態保護,他還是第一次經歷。

  灘區遷建中,很多老村外遷了,上臺了。多地注重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為灘區群眾守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延續歷史文脈,留住黃河灘里的鄉愁。

  20年前搬遷未成的東明縣菜園集鎮洪莊村,是一個典型的灘區村莊。高高低低的房臺、綠樹掩映的院落、藍磚小瓦的老房,寧靜悠閑。4月25日,記者到村里采訪時,老人閑坐聊天,婦女忙采槐花,小孩結伴奔跑。9月,記者再次走進小村,村黨支部委員徐國起告訴記者,縣里已帶著專家來村里看過,村民搬上新村臺之后,老村有望保留,發展旅游。遷建后,縣里準備保留少數特色村莊,展示黃河老村的生活風貌,復原黃河號子、打硪等黃河民俗,讓游客感受黃河文化。

  黃河遠去,濤聲不息。那些共產黨和老百姓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過往歲月,不斷被灘區人提起。

  今年91歲的“老黃河”、山東黃河河務局老職工冉祥龍是利津陳莊人,1948年參加黃河水利工作。1949年伏秋大汛,墾利1號壩眼看要失守。他在壩頭上當收料員,見到獻磚獻石的老百姓摸黑頂雨上了壩,隊伍無窮無盡。老百姓拆墳、拆廟,扒雞窩、扒豬圈,支援抗洪。送來的磚石里,有刻著字的墓碑,有廟里的石馬石牛,有家用的石碾、石磨、壓紡車石,有準備蓋新房用的新磚新瓦。看到此景,冉祥龍的淚水打在了記賬本上。

  今年71歲的濱州市惠民縣大年陳鎮東郭口村村民郭憲榮,在1949年的黃河洪水期間出生,小名“水生”。1976年洪水,他作為共青團員參加抗洪,死守本村護莊堰。他發現,共產黨員和鎮村干部都是守在最危險的地方,挺在堤壩最薄弱處。

  惠民縣大年陳鎮的老黨員、76歲的潘廣禎至今念念不忘唐家村的故事。當時這個村在堤外、大堤根底下。為了水利工程需要,這個村莊三次搬遷。一修引黃閘,再修沉沙池,擴建沉沙池,都占這個村的地。當時老百姓沒有怨言,村里還打出了標語——“為了惠陽無(惠民陽信無棣),扒了房子鋤了樹,天大的事情也不誤!”后來工程需要,扒房子都來不及了,就把墻掏個洞讓施工車輛通過。“灘里灘外能有今天,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是最強大的力量。”潘廣禎說。

  民為“水”,黨為“魚”,有“水”之“魚”方有生命,有“魚”之“水”方有活力。行走黃河灘區,在這場遷建中,“魚水情深”的故事又一幕幕上演。

  東平縣耿山口村,黨員干部沖在一線進行脫貧遷建,深深感染了村民。新居建設期間,村民張君泗沒事就來看看,幾次都看到村黨支部書記耿進平戴著安全帽在工地上忙活,有時忙到晚上11點才走。一天,張君泗揣著一沓錢找到耿進平。“建新小區,我兒子捐了3000元。我自己也不能落后,我捐10000元。”耿進平說:“你真捐?村里可沒動員大伙兒捐款。”張君泗撂下錢:“沒動員也捐!”最后一統計,耿山口村民自愿捐款200多萬元。

  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

  東明縣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指揮部項目管理組組長趙西杰,永遠忘不了一個場景。2018年底,沙窩鎮馬集社區外遷安置社區開工那天,天很冷,人裹著軍大衣還凍得站不住。村民看到指揮部的同志連板房都沒有,卻徹夜守在工地上盯開工,他們便從家里拉來了劈柴和以前拆房攢下的檁條,讓同志們燒火取暖。“一位村民跑了三趟,頭兩趟用電動自行車拉來細檁條,第三趟干脆換上電動三輪,拉來一堆粗的。”至今回憶起來,趙西杰仍不禁動容,“把最冷的三四天扛過去之后,我們又把沒舍得燒的粗檁條還給了老百姓。我們心想,為了這么好的老百姓,再累也值了!”

  負責東明縣沙窩鎮3號村臺地基強夯的施工技術員曾建軍說,村臺三面都緊挨著村莊,強夯把老百姓的羊圈都震塌了。但夯了好幾個月,老百姓沒一個人投訴,這在別的工程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百姓還給工地送來熱水,送來自家地里種的瓜果。

  “夯聲不吵,還挺好聽哩!不都是為咱老百姓?!”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毛洼村67歲的村民李尚青說,現在打夯和過去打硪可不一樣。過去是140斤的硪拋起來1人多高,現在是十五六噸的鐵錘從十幾米高處重重砸下。

  李尚青家就在新村臺北邊150米。夯聲入耳,每一聲都似乎是對窮苦日子的告別,每一聲都似乎是奔向新生活的號角。“頭兩遍,泥沙軟,夯錘‘噗’一聲,像砸到棉花上,地不怎么動;再一遍,‘哐’,覺得地結實了;到最后,‘噔’,帶著金屬回音一樣,震動傳得老遠老遠……”

  在這樣的夯聲里,截至2020年8月底,山東黃河灘區27個外遷社區中有18個搬遷入住,28個村臺安置社區全部開工,其中9個主體完工;在這樣的夯聲里,99個舊村臺改造提升工程完工31個;在這樣的夯聲里,473公里臨時撤離道路完工449公里;在這樣的夯聲里,16個涉遷縣(區)中,已有菏澤市牡丹區、濱州市惠民縣、濟南市濟陽區和章丘區先后完成工程建設和群眾搬遷任務。

  在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的村史館中,毛吉志老人最多的畫作是黃河水與黃河魚。畫了滾滾黃河幾十年,他卻覺著自己畫不出這千里灘區遷建的波瀾壯闊,也道不盡這灘區遷建中黨和群眾的“魚水情深”。毛吉志說:“歷朝歷代都沒干成的事,共產黨給咱老百姓辦成了!”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責任編輯: 王小玉
賀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6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州市| 隆尧县| 青海省| 永德县| 城口县| 三江| 中超| 略阳县| 张掖市| 区。| 黑水县| 安龙县| 永仁县| 绍兴县| 简阳市| 霸州市| 内江市| 望都县| 德化县| 绵阳市| 汶川县| 濮阳县| 陆丰市| 岑溪市| 宁陵县| 额尔古纳市| 开江县| 河曲县| 西盟| 新干县| 蒲城县| 松阳县| 炉霍县| 辉县市| 磐安县| 永泰县| 徐州市| 浮梁县| 石渠县| 阳西县|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