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作品代表作
????【標題】走向經濟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探索 |
???? 從"中國夢"到"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從"三期疊加"到"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從"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到"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的深入思考,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到"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深刻變化的世情、國情,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從理論到實踐不懈探索,續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 ?????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工作的重要論述,有針對性地回答了新常態下經濟治理"怎么看""怎么干"的問題,形成的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張,為通往經濟治理現代化的道路打下一塊塊理論基石,也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性飛躍、開辟治國理政新境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時俱進的戰略籌謀 ? 實事求是的理論精髓 2012年11月29日,參觀了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013年"兩會"之后,新一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換屆完成,習近平總書記更進一步闡釋"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 夢想的方向,是未來的愿景、共同的追求,更是施政的方向、肩負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此時的中國,距離復興夢想從未如此接近,也全面進入全球化的坐標體系,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極為廣泛、深刻、復雜的變化。 受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世界經濟艱難復蘇,增長動力依然低迷,充滿風險和變數。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國際經濟規則主導權之爭十分激烈。 經過30多年的發展積累,我國一方面凸顯大國經濟的韌性、潛力和巨大回旋余地,具備進一步推動發展的較好條件和雄厚基礎,一方面也進入舊動力日益弱化、新動力逐步生成的調整期,面臨增速放緩和轉型升級雙重壓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任務艱巨,化解各種矛盾風險迫在眉睫。 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迫切需要從現實發展之"事"中求其"是"。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工作時,第一次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201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更是總結分析了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九大趨勢性變化,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 以"新常態"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征,并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了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深刻洞察,表現出"心中不亂、萬事皆成"的戰略定力,進而對經濟治理的方向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決定性影響。 ? 新常態下的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新常態下的理念,必須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破除"唯GDP論英雄",擺脫高速增長的"糾結",實現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的健康增長。 ? 新常態下的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發展、主動作為,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強化體制動力和內生活力,把經濟增長巨大潛力轉變為現實。 ? 與時俱進的戰略籌謀、實事求是的理論精髓,規劃出實現夢想的宏偉藍圖。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逐步演化。 把握平衡完善經濟治理 知行合一推動全面改革 ?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兩個決定,是有著緊密內在邏輯的姐妹篇,是一個總體戰略部署在時間軸上的順序展開。對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擘畫、當代中國最重要的頂層設計,國內外高度評價,認為是觀察中國今后30年變革的重大歷史線索。 "治",在于把握重大平衡;"理",在于規范發展秩序。其指向都是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感知一個國家的治理,經濟總是最直觀的維度。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推動經濟治理現代化,無疑將對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發揮牽引作用。 重大平衡之一,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經濟活動的最關鍵環節,就是資源配置方式。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我們黨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也是生產力能否解放好發展好、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一個重大原則。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一般規律,重點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法治建設不適應、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要"放手",保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又絕非"甩手",必須保障公平競爭、彌補市場失靈,管好市場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 ? 重大平衡之二,是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供給需求是經濟分析的邏輯起點,二者互為條件、相互轉化,兩手都要抓,主次要分明。新常態下,經濟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結構性問題,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清晰體現了"十三五"時期經濟治理思路的方向、策略,下一步經濟改革的關鍵、重點。把改善供給作為主攻方向,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后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是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的必由之路。 重大平衡之三,是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2012年11月29日,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只有堅持共享發展,通過有效制度安排,補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創新創造的發展活力,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重大平衡之四,是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APEC歡迎宴會致辭中說:"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讓孩子們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這也是中國夢中很重要的內容。"他多次強調,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對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不僅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也飽含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 ? 重大平衡之五,是處理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系。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以開闊的眼界、思路和胸襟,在多個外交場合強調,中國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與世界各國的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這些論述,充分表明中國進行國際交往、處理國際事務、構建國際新秩序的基本主張,體現了中國堅決走和平發展道路、促進世界共同繁榮發展的堅定決心。 推進經濟治理現代化,需要理念上的認知到位,還要靠知行合一的實踐積累。幾年來,政府改革加快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成效明顯;財政金融改革蹄急步穩,營改增全面推行,存貸款利率相繼放開;扶貧攻堅穩扎穩打;《大氣十條》、《水十條》等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頒布實施;"一帶一路"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思路決定出路。各項改革在頂層設計的藍圖指導下,日日夯基壘臺,搭起"四梁八柱"。抓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引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突破、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經濟體制的創新與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的創新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推動著"中國號"巨輪駛向更遼遠、更壯闊的海面。 理順思維強化執行 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相輔相成,單靠哪一個都不行。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然而如果沒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難以發揮作用。 2014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 相應而言,面對現代經濟這樣一個復雜、巨大、精巧的網絡系統,實現治理現代化,不僅要求健全與完善經濟制度,也要求不斷提高運用各項經濟制度管理經濟事務的水平與能力。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我們黨要一如既往履行好領導經濟工作的職能,進一步強化科學決策能力,主動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促進新舊增長動力轉換接替、防范各類隱性風險,努力實現經濟"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提升經濟治理能力,要靠學會哲學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明確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提高分析解決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提升經濟治理能力,尤其需要接受哲學智慧的滋養,注重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學會尊重規律的歷史思維、化解矛盾的辯證思維、面向未來的創新思維、于法有據的法治思維、應對風險的底線思維,處理好治國理政中各種復雜利益關系,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 ? 習近平總書記還列舉了有關思想方法的"負面清單":反對形而上學;打破不合時宜的思維定勢;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觀天、揠苗助長、削足適履、畫蛇添足;要加強調查研究,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系。 ? 提升經濟治理能力,還要靠強化執行能力。 實現經濟治理現代化,需要把握有利的發展機遇、構建更好的體制機制、勇敢地革除自身弊病、自信地迎接風險挑戰,這是一個長期積累過程,也是一個持續奮斗過程。機遇稍縱即逝,改革不進則退。注重執行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 時代呼喚只爭朝夕、真抓實干的行動者。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年)》,是指導未來7年改革的總施工圖和總臺賬。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強調,要做好實施方案、實施行動、督促檢查、改革成果、宣傳引導的"五個到位",力爭把改革各項任務做實。不抓執行,再好的藍圖只能是一紙空文;不抓落實,再近的目標只能是鏡花水月。"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語重心長,對全黨和各級領導干部發出了警示和要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的開篇之作,也充分表明共和國領導者對祖國、對人民的情懷和擔當。秉持人民至上的堅定信念,追尋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億萬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共同奮斗,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腳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