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韜奮獎參評人員事跡材料
報送單位 |
經濟日報 |
||
作者姓名 |
齊東向 |
作者工作單位 |
經濟日報評論理論部 |
參評者事跡 |
齊東向同志于1996年進入經濟日報評論部,從事經濟評論與新聞采訪工作已有24年。她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嚴格遵守新聞紀律,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敬業愛崗,勤奮學習,培養了扎實的新聞功底和評論理論素養,一直參與策劃并撰寫經濟日報社論、編輯部文章以及大量重要評論理論文章,取得了突出成績。她多次獲得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和表揚,先后6次獲得中國新聞界最高獎項——中國新聞獎的一等獎和特別獎,入選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既面臨巨大機會,也要應對各種"黑天鵝""灰犀牛"的沖擊和挑戰。對突如其來的問題怎么看、怎么辦?經濟評論,尤其是中央黨報"黃鐘大呂"型的經濟評論,在引領經濟輿論走向中的重要作用是無可置疑的。? 歷經多年經濟評論實踐,齊東向同志深刻認識到,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處于二者交集位置的經濟宣傳工作,必然始終是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的主陣地。同時,經濟領域門類繁多,經濟問題非常復雜,各種雜音、噪音難免影響人們的思想情緒和經濟行為,甚至給國家經濟安全帶來一定挑戰。作為中央黨報、經濟大報的評論員,必須增強政治定力、站穩政治立場,以政治素養和黨性原則擦亮眼睛、打開喉嚨,在貼近時代發展的方向、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部署、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礎上,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奏響經濟輿論引導的"定音鼓",成為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機遇論""貢獻論"的主力軍。? 做好主力軍,需要方法論。在選題策劃中,就要突出導向意識、問題意識;在內容呈現中,要突出時代的特點、深度的分量;在方法手段上,要突出有用性與專業性、大眾化相結合。? 以獲得第27屆中國新聞獎文字評論一等獎的《走向經濟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探索——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經濟思想述評》一文為例。2016年年初,經濟日報編委會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經濟思想"為主題,策劃安排相關重頭報道,交由齊東向同志執筆撰寫此文。? 文章寫作難度不小。一是因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經濟的新判斷、新論述、新觀點、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二是此文是經濟日報在深入總結解讀總書記經濟思想上的"一馬當先",全靠自己長時期的積累和一點一滴的梳理。? 既要體現獨創性,又要體現權威性,怎么辦?文章撰寫之初,作者即聯系中央黨校、中國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權威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從多個角度深入探討。而寫好這樣一篇重磅文章,還必須有一線調研和基層實踐的支撐,為此,作者聯系了北京、廣東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進行調研。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精心總結要點、設計結構,僅僅提綱就四易其稿,成文后又反復修改打磨。從策劃選題到最終刊發,歷時一個多月。? 文章圍繞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治理現代化這個論題,以"怎么看""怎么干"為視角,在理論成果、實踐成就、科學方法的層面上系統闡述了總書記經濟思想的創新獨到之處,并以實打實的歷史成就和諸多實踐經驗為有力佐證。文章于2016年2月15日經濟日報的一版頭條重磅推出,在讀者中引發較大反響。一些理論界和經濟界讀者評價認為,這篇文章總結得好,邏輯清晰,論據充分,說理透徹。人民網、新華網、求是網、中國經濟網等央媒網站,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以及許多地方網站都給予全文轉載轉發。文章被選入中宣部編輯的《"治國理政新實踐"優秀新聞作品集》,次年榮獲第27屆中國新聞獎文字評論一等獎。? 回首24年來,齊東向同志勤奮工作、好學不倦,在經濟評論工作中取得了累累碩果。? 2003年發表的《國有企業改制一定要規范》一文,在深度調研國有企業的基礎上,旗幟鮮明地批評了國企改制中的種種扭曲做法,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和贊揚。中宣部新聞閱評小組指出,"這樣有棱有角的評論,只嫌其少,不嫌其多",后獲得第15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2004年發表的經濟日報編輯部文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一文,得到中央領導高度肯定和表揚。隨后,新華社摘發了這篇文章,《北京日報》等20多家省級黨報加以轉載,學習出版社為其單獨出版發行了活頁文選,以配合各地區、各部門黨委中心學習組及有關方面的學習,后獲得第16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 2012年發表的編輯部文章《崛起的中國勢不可當》,通過翔實數據資料和嚴密邏輯分析,有力論述了在發達國家步履維艱和世界經濟前景黯然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和和平崛起的基本態勢,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文章刊發當日即被新華社轉發,人民日報用近一個版轉載,百余家網站轉登,后獲得第2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 從近些年的獲獎經歷可以看到,經濟評論尤其是"黃鐘大呂"型的經濟評論,在引領輿論走向、引導社會預期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著力改進評論工作,加快擺脫"老一套",從選題、策劃、形式、機制等方面尋求新突破,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用越來越多有鮮明特色、有觀點見解、有較強時效的獨家評論帶動報紙改進創新和媒體融合,形成黨的政經大報在全媒體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濟日報編委會的有力領導下,齊東向同志帶領評論理論部團隊,一直努力把經濟日報評論打造成為經濟領域的輿論"主陣地",著力打響"鐘經文""金里倫"(經濟日報編輯部文章)的招牌,以"鮮活、專業、務實"6個字體現經濟日報的特色、風格,一切從實際出發,牢牢守住準確、客觀、務實的底線。對于一些海外媒體"抹黑"中國經濟的輿論熱點,以及一些市場化媒體為吸引眼球而渲染炒作的經濟問題,及時出擊,堅決展現我們的態度,把握好輿論導向,全面準確地分析經濟基本面和運行趨勢,客觀公正地看待改革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經濟工作中的新做法新經驗,既不一味地放"空炮",也不胡亂地放"禮炮",發揮好穩定市場的預期、增強人們的信心的主流媒體"領唱"作用,逐步向產生"世界影響"邁進。? |
||
參評者簡歷 |
1996-07到 2003-09 ?經濟日報評論部記者、評論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