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廣播電視新聞專欄代表作基本情況
作品標題 |
《新聞縱橫》 |
|||
播出日期 |
2018年7月22日 |
時長 |
2小時 |
|
作品評介 |
一、突出民生關懷,做好應急報道。7月下旬正值我國南方梅雨、臺風季節,而7月22日前后恰逢臺風“安比”登陸我國沿海地區。本期節目開篇“問今晨”即以如何在臺風“安比”中保障自身安全為主題,切實有效地做到了防御臺風的宣傳報道與輿論引導工作。在其后兩個小時的完整節目中,多次運用“此時此刻”播報、天氣連線、路況連線等直連、插播板塊,實時準確地發布權威可靠的臺風路徑變化、預警信息、各地各單位防御舉措、防御知識等信息,并通過“中國之聲”新媒體App客戶端、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等新媒體矩陣,充分發動聽眾互動,進行內容匯聚,及時反映各地最新情況。為打贏防御超強臺風這場硬戰營造了良好氛圍,發揮出廣播媒體以及中央臺在突發事件中的媒體應急功能與能力。 二、樹立大局意識,強化責任擔當。本期節目中,《習主席外交時刻》與《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兩篇報道分別展現了《新聞縱橫》的政治站位、大局意識和對當下時政熱點及專欄策劃的把控力,體現了中央媒體應有的責任與擔當。新聞作品既立意高遠,又巧妙地使用了通俗易懂的口播、生動的現場同期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高效落實上級意識形態部署,發揮黨和政府喉舌的作用。 三、直面輿論誤解,調查還原真相。《新聞縱橫》是中國廣播界影響力最大的深度新聞節目,風格犀利、客觀、前衛。本期節目中一如既往地囊括了多篇調查新聞,《長生生物疫苗造假》引發全社會關注;《貴州銅仁和美國合建中國首條超級高鐵》在當地百姓對政府充滿誤解與網絡熱議沸騰的情況下,央廣記者直面壓力,還原事件真相,為社會輿論“降溫”,發揮央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新聞縱橫》作為聽眾的“眼睛”,一步步揭露事件真相,成為民意的“傳聲筒”。 四、專欄體現態度,細節決定成敗。本期節目豐富多樣,《今日投資》《科技前沿》《汽車大滿貫》《今日文體》四個短小精悍的專欄內容穿插于調查新聞、時政新聞等“嚴肅”作品之間。幾個專欄既“接地氣”又富有時效及時尚性,這些“頂花帶刺”的小專欄也因此特別聚人氣。在它們的“加盟”之下,《新聞縱橫》被成功塑造為一個“既嚴肅又活潑”“有態度又輕松”的熱門節目。 |
|||
采編過程 |
《新聞縱橫》的日常采編過程并不是嚴格意義上從某一分鐘開始,而是全天候組織策劃,每天3輪選題會,反復研究決定選題。由于本期包含臺風應急資訊及延續性的專題報道,因此在采編過程中,既要時時關注、更新資訊動態,又要部署、對接專欄策劃,對前方記者、后方編輯均是不小挑戰。如臺風“安比”的最新動態,無法提前準備,需要在直播節目進行中隨時更新、插播;而一個專題報道的執行則離不開多方人員的通力協作。 |
|||
社會效果 |
在此次應對臺風過境的過程中,《新聞縱橫》得益于早間黃金時段,應急服務反應迅速、應對及時,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追問長生生物25萬支不合格疫苗今何在,成為當天新聞爆款產品,引發全社會廣泛關注,后續報道持續追蹤事件最新調查進展,及時發布相關部門的權威表態,并圍繞公眾疑慮積極采訪行業權威專家,做到主動引導、及時引導、深度引導、有效引導,在保障公眾知情權的同時,及時破解謠言、化解憂慮,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繼而有效推動了疫苗運輸、管理等相關措施的完善和推進。 7月22日的節目涵蓋調查新聞、時政新聞、社會新聞、國際新聞,投資、文體、科技、汽車等小板塊讓人應接不暇。合理的編排使得兩個小時的節目既保持統一風格,又讓兩個時段各具特色,大大增加了節目的可聽性,為聽眾獻上一場聽覺盛宴。而新媒體渠道的轉載則突破了傳統廣播的受眾局限,將優質的內容充分傳播給更廣泛的群體,擴大專欄的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