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滇敏同志事跡材料
一個副刊編輯的三十年
李滇敏,江西日報高級編輯。從事新聞工作33年。
從業以來共獲得中國新聞獎8次,其中一等獎4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2次。獲省級以上業務獎項140余次。入選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被評為江西省首屆中青年文化名家,當選江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策劃打造的全媒體文化IP“尋贛記”入選第三屆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
三十年扎根黨報,始終做時代發展的記錄者傳播者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因為對副刊、對文化發自內心的熱愛,李滇敏1994年走上副刊編輯崗位之后,一直干到今天。
她有著高度的新聞敏感和新聞自覺。30年來,憑著過硬的業務能力和敬業精神,編輯采寫了一批高水準的作品,推出了一批有特色的欄目,策劃了一批有創意的選題,組織了一系列有影響的活動,打造了一個爆款全媒體文化IP,使江西日報副刊影響力不斷提升。
她堅持副刊必須關注時代、關注現實,以優雅、昂揚的姿態加入弘揚主旋律的大合唱中。她抓住熱點,圍繞國慶、建黨、建軍、改革開放、偉人誕辰等重要時間節點,抗擊非典、新冠疫情、抗洪搶險、抗冰救災等突發事件以及習近平文化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態文明建設、書香社會建設等重大主題,策劃推出一大批主題鮮明、形式活潑,令讀者入眼入腦入心的策劃。她還圍繞中心工作,以主題征文的形式引導寫作者關注現實,貼近生活,其中“江西是個好地方”全球征文活動吸引2000多名國內外寫作者參與,全網點擊量超過2億人次。
30多年來她筆耕不輟,成果豐碩。2005年,江西瑞昌地震,她和同事在余震不斷的現場寫下《有一種表情叫不屈》,豐富的細節、鮮活的故事讓這篇作品充滿鼓舞人心的力量,獲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2012年,她和同事在鄱陽湖小島上與養鶴姑娘鄒進蓮同吃同住同勞動數日,《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獲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018年,她和同事在瑞金采訪5天,走遍了紅都最紅而從前最窮的地方,《紅都脫貧記》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2008年冰災,她一周內行程數千公里,寫下數萬字的報告文學;2010年洪災,她在大堤、安置點上來回奔忙,一周之內完成兩個整版的報告文學,撫慰受災的鄉親,激勵全省人民戰勝洪災的斗志……30多年,她一直在新聞現場鍛造 “四力”。
與時俱進謀發展,始終做副刊創新的實踐者推動者
時代在發展,技術在變化,李滇敏始終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副刊理念。她倡導關注時代、關注百姓的副刊風格,2002年在全國報紙副刊界較早組建報告文學創作隊伍。20余年間,她把報告文學做成了江西日報副刊的“拳頭產品”。2013年,同事參加龔全珍事跡采訪團,回來以后聊起老人對老伴甘祖昌的懷念,她敏銳地從故事中發現了“傳承”這個角度,并和同事一起精心打造了《老伴——聽龔全珍講甘祖昌的故事》,獲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次年,老阿姨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老阿姨時,殷殷囑咐,要把甘祖昌等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她認真學習講話精神后迅速做出反應,向報社建議開辟文藝評論版,并主動請纓擔任主編。文藝評論版創刊10年來,既著眼身邊的風景,又關注遠處的潮流,不僅打造了江西文藝評論的一塊高地,還推動了江西文藝創作。她始終堅定正確的價值立場,在眾聲喧嘩中旗幟鮮明地發聲。2021年,針對文娛領域流量至上、“飯圈”亂象等問題,她策劃推出了《涵養一“網”正氣》《打造滿“屏”清風》《讓粉絲文化向陽生長》等系列評論,彰顯了黨報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黨報副刊要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表達者,李滇敏帶領團隊創造性地打造了全媒體文化IP“尋贛記”。立足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播,融新聞性、知識性、文學性為一體,以新穎的創意,將版面、短視頻、直播、H5、海報、地圖、折頁等組合、融通,形成全媒體傳播,讓優秀傳統文化鮮活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從考古看江西”“從古籍看江西”“課本里的江西”“書院江西”……一季季“尋贛”讓受眾在潛移默化中讀懂中國文化,全網總點擊量突破2億人次。2023年“尋贛記”入選第三屆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
她還自覺探索向世界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的副刊路徑,策劃推出一批走向國際的副刊作品。《愛愛》《我的外國留學生朋友》《救援,跨越山河萬里》《發現家鄉》等文字和融媒體作品在海外得到了較好傳播。一只受傷的白鶴在江西被救,傷愈后被送往吉林莫莫格追趕北歸的隊伍……報告文學《愛愛》的國際傳播讓這只名叫“愛愛”的白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這篇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三等獎。
樂為他人做嫁裳,始終做久久為功的耕耘者奉獻者
她努力發揚副刊傳統,把副刊打造成出作品出人才的高地,打造成讀者心靈的花園。一大批作者從她編輯的副刊上成長起來;一大批作品經她編發后獲得中國新聞獎、冰心散文獎等獎項,被各類選刊、選本轉載,《井岡杜鵑紅》《青花》還被央視拍成電視散文,更多的作品被新媒體以各種形式推送,成為爆款。2005年以來,江西日報副刊推出的報告文學作品先后10次獲得中國新聞獎。
她把翻譯學中“信、達、雅”的標準移植到編輯實踐中,提出編輯“三境界”:真實、準確和美;她以極端嚴謹細致的作風對待每一篇稿件、每一塊版面,積多年經驗,優化編輯流程,在三審三校的基礎上堅持“印前唱校”,并以此為業務課堂,做好業務交流、新人傳幫帶工作,培養了一批業務骨干。
她還在版面上推動 “挖掘弘揚贛地文化”工程,推出 “城記拾遺”“贛地密碼”“聽博物館講故事”等欄目,為弘揚地方文化作出了貢獻。
作為黨報副刊編輯,李滇敏有成就他人的胸懷。2003年,江西省第5屆谷雨文學獎為她特設“青年編輯特別獎”,表彰她“溪流般的清澈和陽光般的溫暖”,這是江西谷雨文學獎歷史上唯一的編輯獎。2004年,以江西日報副刊為依托成立了江西省散文學會,李滇敏負責學會的日常工作。20年間她利用業余時間組織了數百次征文、采風、研討等公益活動,并積極為新人和基層作者撰寫評論,助力 “江西散文現象”出圈。
敢將十指夸針巧,樂為他人做嫁裳。這是一個副刊編輯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