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經濟日報記者熊麗。從今天起,我將選取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些重要數據,和您數說兩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這個指標一經發布,便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討論。
如何看待今年的GDP增速預期目標?應該說,5%左右的增速兼顧了需要與可能,符合我國的發展實際,是一個既積極又穩妥的指標。
首先,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大國來說,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今年我們要實現1200萬人左右的城鎮新增就業,那必須有合理的經濟增長作為支撐。我們要改善就業、要防范化解風險,也需要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此外,5%左右的增速目標,有利于向市場傳遞積極的信號,提振發展信心,也有利于各方把精力集中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
那么,這個目標是高還是低?我們要看到,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了121萬億元,那5%左右的增速,依然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可以說是一個不低的目標了,體現了我們穩中求進、主動作為。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這也是一個較快的增速。
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然著面臨不少風險與挑戰,雖然經濟增長正在企穩回升,但是5%并不意味著就可以“躺贏”,仍然需要我們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并且要在實際工作當中去力爭取得更好的結果。
兩會為什么,今天咱們就先聊到這兒,下期再見。
數說兩會: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目標為什么是3%左右?
今天,咱們聊一聊和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的一個數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就是咱們經常說的CPI。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這個漲幅目標是個什么水平呢?不妨先看看之前的數據。過去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物價漲幅目標也是“3%左右”,今年這個目標保持了一致。從實際運行看,2022年,在全球通脹創40年新高的背景下,我國CPI實際上漲2%,遠低于8%以上的全球平均通脹水平;2021年只上漲0.9%,都是順利完成了全年的物價調控目標。從國際比較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全球通脹率將降到6.6%,但仍然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可以看出,我國3%左右的漲幅目標,是比較溫和的。
這個目標能不能順利實現?客觀地講,2023年,我國物價運行依然面臨一些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有一定的漲價壓力。但總體上看,我國物價保持平穩運行是有堅實基礎的,是能夠實現預期目標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物價是供求關系的反映。從供給來看,無論是食品,還是工業消費品和服務,我們都是供應充足的;從需求看,我國經濟還處在恢復發展的過程當中,出現需求持續過熱的風險偏低。而且,我們的貨幣政策沒有“大水漫灌”,保供穩價體系進一步健全。這些都為物價保持穩定,創造了良好條件。總的來看,咱們地里有糧、架上有貨、調控有力,物價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
數說兩會,今天就先說到這兒,下期再見。
數說兩會: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為什么是1200萬人左右?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的目標,比過去幾年的目標都要高,體現了對就業問題的高度重視,以及我們要做好穩就業的信心和決心。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好轉,今年就業形勢也將不斷回暖。但是,1200萬人左右的新增就業,依然挑戰不小。一方面,就業的總量壓力不減。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1662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規模都創下了近年來的新高。另一方面,“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解決好就業這個民生頭等大事,要從穩定存量、擴大增量、提升質量等多方面入手。比如,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他們吸納就業的容量大,但是近年來受到疫情沖擊影響,目前還沒有完全恢復元氣,要加大對他們的穩崗擴崗支持力度。企業有奔頭、職工有盼頭,經濟發展也才更有勁頭。還要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此外,像我們身邊的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等等,各類靈活就業的人員目前已經有2億人左右,規模不小,但是在法律規范和勞動保障方面還存在短板,也要加快完善。
有就業才有收入。圓了就業夢,就是端穩了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家庭的飯碗,進而也才能帶動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就業關系千家萬戶,解決好就業問題也要使出千方百計。全社會一起共同努力,讓更多勞動者能夠在奮斗中成就出彩人生。
今天就先聊到這兒,下期咱們接著數說兩會。
數說兩會:糧食產量目標為什么是1.3萬億斤以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是我國連續第三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糧食產量目標。數說兩會,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1.3萬億斤”這個沉甸甸的數。
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經過艱苦努力,我國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這個問題。2022年,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了。
連年豐收,是不是就能高枕無憂?絕非如此。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緊平衡的格局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保障糧食安全,應該怎么做?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兩個戰略,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問題。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讓農民愛種糧、種好糧、有錢賺。黨中央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已明確,要抓緊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能夠站穩現有臺階,還將努力推動糧食產能早日邁上新臺階,達到1.4萬億斤以上。
保障糧食安全,咱們每個人都能出份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無論什么時候,珍惜糧食的理念都不會過時。拒絕“舌尖上的浪費”,也是另一種方式的“增產”,您說呢?
數說兩會,今天就先聊到這兒。
數說兩會:65.2%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意味著什么?
今天,咱們來聊一聊“新市民”這個詞兒,今年它又一次出現在了政府工作報告中。
什么是新市民?新市民是指在城市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及其他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專院校學生等常住人口。
新市民越來越多的背后,是我們正在穩步推進的新型城鎮化進程。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成績單時提到了一個數據,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60.2%提高到65.2%”。也就是說,我國目前已經有9億多人居住在城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戶籍制度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城市落戶門檻大幅降低,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基本取消了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有序放寬了落戶條件。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城鎮化率還會上升。這也對推進更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們希望,城市不僅是個人謀生之地,還能夠成為全家生活之所。相應地,在看病買藥、孩子上學、就業服務以及住房等方面也有新的期待。處理好這些問題,需要持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還要在很多方面下功夫。比如,暢通傳統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渠道,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來城市打拼的人不僅能“進得來”,還要“留得住、有發展”;既能“安身”,更能“安心”。
數說兩會,今天咱們先聊到這兒。
數說兩會:研發經費投入突破3萬億帶來了什么?
前兩天,我去人民大會堂參加了第二場“代表通道”的采訪,其中有5位代表是科技工作者,他們用自己精彩的奮斗故事,講述了中國創新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比如,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孫澤洲代表說,“天問一號”跨越發展的背后,既有國家科技實力的底氣,也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同時離不開艱苦卓絕的技術攻關。深海鉆機“海牛”科研團隊的負責人萬步炎代表說,科技的進步、國家的強大要靠我們自己,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們中國人有能力、有志氣,如果有人想卡我們的脖子,那也是卡不住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等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在這背后,我國持續加大的研發投入,提供了堅實支撐。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組數據:五年來,“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全國基礎研究經費五年增長1倍”。
成就令人振奮,但還要看到,我國科技發展還處在將強未強、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就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重要指示。
在這方面,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包括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還要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和潛力。
正如“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姜鵬代表所說,我們目光之所及是星辰大海,但每一步路都腳踏實地。
數說兩會,今天先聊到這兒。
數說兩會:44萬億的消費市場如何繼續發力?
春暖花開,各地旅游景點和熱門商圈又火了起來。比如北京的鼓樓、長沙的橘子洲、云南大理等等,都是網紅打卡地。文旅局長們也“卷”起來了,紛紛走到鏡頭前為家鄉代言,吸引游客。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也就是消費的事兒。消費可不止是關系個人,還是國家大事。我們知道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和出口。疫情發生前,消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這幾年受疫情沖擊影響,消費增速有所下滑,但2022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依然穩定在44萬億元左右,我國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怎么理解呢?恢復,就是要立足當前,針對此前受疫情影響的部分消費特別是線下接觸性消費,著力提升消費信心,恢復市場活力;擴大,就是要著眼長遠,在恢復的基礎上,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促進消費升級和潛力釋放。
買買買,首先得有錢。口袋“鼓”起來,消費才能“跑”起來,因此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要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
解決好“能消費”的問題,還得讓大家“想消費”“敢消費”。比如,消費有“四大金剛”,分別是汽車、家電、家居和餐飲,要拿出更多實招支持這些重點領域的消費。鼓勵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發展旅游經濟、夜間經濟,等等。另外,還要補齊縣域商業發展短板,促進農村消費提升。咱們花錢得花個明白、高興,這就需要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春節以來,消費市場迎來了開門紅。商務部將今年定為“消費提振年”,各地也將舉辦各具特色的消費活動。接下來的消費市場表現,值得期待!
數說兩會,今天就聊到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