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 中國“畫”
新富春山居圖|
第一站:《富春山居圖》原創地浙江杭州黃公望村
尋找“黃公望”
圍繞共同富裕的時代課題,如何立足特色、做出個性品牌?我們邁開調查研究的步子,走進杭州黃公望村這一《富春山居圖》的原創地和實景地細細探尋。在村里,日日可賞旖旎風光,時時可品公望古韻,常常可聞民宿里親切的招待聲,處處可見洋溢著幸福富足的笑臉……這里走出了一條鄉村顏值高、文旅活力足、人文韻味濃的現代鄉村建設之路,也為鄉村振興美好圖景留下了精彩一筆。
在浙江省博物館里,有一幅傳世千年、被譽為“畫中之蘭亭”的國寶《富春山居圖》;在浙江省富春江畔,有一個小小的山村,一位隱士在此結廬,春看草長鶯飛,夏看江水潮沙,秋看碧水長天,冬看肅靜蒼茫。這里,就是《富春山居圖》的誕生地;這個小山村,叫作黃公望村。
時隔千年,富春山居,代表的不只是一幅名畫,而是一種情懷。漫步在這個村落里,或許你就是千年之后《富春山居圖》畫卷中的那個過客,只不過,你看到的是另一幅人間煙火。
2023年的春天,記者走進了黃公望村,走入了現實版的《富春山居圖》……
一路走來,步步是景
走出古色古香的富陽高鐵站,寬闊的6車道馬路兩側櫻花正在盛開,微風吹過,櫻花雨飄飄灑灑落在清澈的江面、紅色的健康步道、木質亭臺的公交車站、川流不息的車輛,生機盎然。一條小路拐入黃公望村,撲面而來的是一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遠山碧綠,晴空如洗,路兩側有垂柳、海棠、槐樹、榆樹、柿子樹、櫻桃樹,還有一條小小的溪流沿著搭建好的山石歡暢而下,開放式的農家庭院草木生香,花卉、盆景各具特色,屋后大片的茶園,翠綠色一直蔓延到連綿不絕的群山。茶園間是鋪設好的木質小道,蜿蜿蜒蜒繞過一兩棵紅梅,三四株櫻花,五六戶人家,曲曲折折通向黃公望隱居地“小洞天”。
這一路走來,步步是景,不由讓人心生歡喜,連呼吸都輕松了幾許。
一個村子,62家民宿
走在村里,每一棟農家別墅建造齊整,每一棟農家別墅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因為沒有高大的院墻,每一家的綠植籬笆和庭院就是村里的花園街景,統一風格的民宿招牌,不同的主打介紹,這樣的景致和村民的微笑每走幾步就可以看見。
走進村民朱梅娟家的民宿,她正忙活著招呼來住店的客人。今年60歲的她是黃公望村民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見到記者,娟姐攤開手指引著記者參觀三層的小樓。“我們都是培訓過的,你看我這手勢,這樣伸開手掌,而不是用食指點。這是招呼客人最基本的。”主樓旁邊有一間寬敞的玻璃屋,門口的牌匾上寫著“公望女管家”,“這是我們黃公望村所有民宿的女管家的聚會場所。”朱梅娟說,她們平時在這里參加禮儀培訓、烹飪培訓、插花培訓還有英語培訓,“最近網上很火的帶著鄉音學英語的視頻就是出自這里,我們都沒想到會出名。其實,我們學英語是為了迎接馬上要到來的亞運會,想學好英語、服務好國外游客。”
“沒有黃公望,就沒有《富春山居圖》,更不會有黃公望村。我們都是在享黃公望的福。”在村里,每個人都在努力,朱梅娟一面鼓勵村里婦女把家里多余的房間整理出來改做民宿,一面幫助她們辦理營業執照及特種行業許可證等。現在村里50歲以上的婦女開民宿,50歲以下的成年人在城里工作。朱梅娟笑著對記者說,“現在村里的民宿已經從1家發展到了62家,另外還有18家農家樂。大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十年前的1萬元增加到現在的近7萬元。口袋越來越鼓了。”
除了山水景致,作為創作實景地的黃公望村,也成為全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越來越多臺灣藝術家、年輕人把目光投向這里。村子里開起了咖啡館、酒吧、茶室,村頭還有無人售貨的智慧超市,各種富有技術范、藝術感的設施,共同構成了如今繽紛多彩的黃公望村。
探訪第二天早上見到記者,在廚房忙碌的朱梅娟招呼記者過去,“來看,我最拿手的就是紅燒肉。”她一邊烹飪,一邊笑著說。美好的山水、熱情的女管家和美食就這樣留住了南來北往的客人,也留住了鄉愁。
新桃源仙境圖|
河北塞罕壩:在百萬畝人工林海感悟——
綠色奇跡
夏日的塞罕壩,白天驕陽似火,但走在靜謐幽深的樹林里,卻感覺不到一絲炎熱,涼爽的清風迎面撲來,林間樹木高大挺拔,滿目蔥蘢。眼前的景象讓人難以相信,6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
“塞罕壩”,是蒙語與漢語的結合,意為“美麗的高嶺”,地處河北省最北部、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人經過艱苦創業、接續奮斗,最終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集中連片的人工林,森林覆蓋率由建場初期的11.4%提高到80%以上,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
老一代務林人喝雪水燒石頭取暖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馬蹄坑營林區,記者看到林子入口處的石碑上刻著“綠之源”三個大字。1964年,林場首任黨委書記王尚海親自掛帥,組織開展了馬蹄坑機械造林大會戰,栽植落葉松516畝,當年成活率96%,扭轉了此前造林成活率不足8%的劣勢,由此拉開了大規模造林的序幕。因此,這里被視為塞罕壩百萬畝人工林海的起源地,如今已被辟為尚海紀念林,以紀念王尚海以及當年的林場創業者們。
“壩上氣候非常惡劣,生活也非常艱苦。”記者在塞罕壩偶遇了第一代務林人、“六女上壩”主人公之一陳彥嫻老人,她向記者回憶起幾十年前的場景:“冬天經常零下40多攝氏度,雪有一米多深,真的是冰天雪地,交通根本就通不了。我們冬天喝的是雪水,夏天喝的是雨水,水煮開以后那鍋的四面都是一層黃疙瘩。”
走在尚海紀念林內,林場工作人員指著棧道旁的老照片對記者講述:“老一輩創業者住的是低矮陰濕的馬架子窩棚,為了取暖,他們把撿來的石頭放在火里烤熱,晚上睡覺前把石頭放在被窩里。”更艱難的是,在林場的很多地方,“翻開土壤會發現地表以下15厘米就是砂石”,樹苗很難成活。
然而,艱苦的生活和不利的種植條件并沒有嚇退創業者們造林的決心。陳彥嫻告訴記者:“我們并不是來享受的,而是要改變壩上的環境,就是要栽活每一棵樹,把荒漠變成林海。我們也真正做到了!”
“林三代”關注森林可持續發展
記者來到馬蹄坑營林區深處的一片云杉林里,“90后”施工員周赫正沉穩熟練地帶著一群整地工人在平整地塊、挖樹坑。他隨手帶著尺子,不時蹲下身來量量樹坑的大小,然后迅速和挖坑的工人交流下一個坑開挖時應該注意什么。
周赫是塞罕壩的一名“林三代”,童年里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忽然好多天看不見父親,母親就會解釋說,“爸爸又上山看樹苗去了。”周赫說,很多小伙伴都是這樣長大的,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就懂得了父輩們的堅守。大學畢業后,周赫選擇回到林場,接過了父輩的“接力棒”,從一開始不習慣清靜而枯燥的林場生活,到漸漸融入這片山林,現在他已經從中找到更多的驚喜和樂趣。在周赫看來,當前種樹育林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不斷在更新和進步,“我們會更加注重從整體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科學護林和育林。”他告訴記者,塞罕壩造林方向正轉為以林冠下造林為主,采用混交造林模式,比如這塊地里樺樹和云杉就是5:5的比例,樹與樹之間的密度也經過了合理的設計。
防火既有高科技也要老辦法
在如今的塞罕壩,防火可以說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記者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防火指揮中心看到,大廳中央放置著巨大的沙盤,上面詳細標注著林場地形地貌和信息化防火預警裝置的分布情況;由十幾塊電子屏幕組成的一面屏幕墻,顯示著林火監控系統的實時監測畫面。指揮中心副主任孫文國告訴記者,林場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防火預警監測體系,視頻監控系統可覆蓋林場100%的范圍,衛星熱點監測系統每半小時就掃描一次整個林區,如果探測到熱點情況,可每10分鐘掃描一次,還有7個探火雷達均勻分布在轄區高點,每4分鐘掃描一周,由20多架無人機組成的“小分隊”可以在距離地面500米處協助做好精細化火情監測和防控。
在高科技手段以外,林場仍保留了9座位于壩上制高點的人工防火瞭望點,這些位置偏遠的瞭望點也被稱為“望海樓”,通常由夫妻共同駐守。在月亮山“望海樓”,“林二代”劉軍和妻子王娟已經駐守了十多年,高火險期白天每15分鐘、夜晚每1小時就要進行一次火情掃描監測及報告。瞭望員們熟悉林場的每一條溝壑每一道嶺,往往能第一時間準確報出異常情況所在的位置,為應急處置爭取寶貴的時間。“這是多么發達的機器設備都無法做到的,因此人眼瞭望監測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孫文國對記者表示。
記者觀察
從“林一代”到“林三代”從種好樹到可持續發展
記者曾不止一次來到塞罕壩采訪。每當身處蒼茫翠綠的林海中,感受到的是巨大的感動和震撼。塞罕壩如今重現“美麗高嶺”的本來面目,離不開一代代塞罕壩人的接續奮斗,就如同一茬一茬的樹木,從一片砂礫荒灘不斷地茁壯生長起來。從第一代創業者陳彥嫻,到“林二代”劉軍,再到“林三代”周赫,塞罕壩承載了一代代務林人的青春和夢想;從種活樹苗,到種好樹苗,再到“林三代”們思考的森林撫育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在塞罕壩二次創業的征程上,塞罕壩精神將生生不息,不斷續寫新的綠色奇跡。
新萬里河山圖
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思想的偉力激蕩神州大地,壯美的畫卷鋪展萬里河山。
今日之中國,東風浩蕩、山川錦繡,舉國上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凝聚起闊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今日之中國,氣象萬千、前程遠大,中華兒女錨定高質量發展奮躍而上、競展風流,沿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奔向未來;今日之中國,干勁十足、人民豪邁,大江南北呈現著沃野忙豐收、車間拼生產、綠意串成景、市井生煙火、文脈貫古今、絲路傳情誼的繁盛景象,綿延成一幅寫滿勃勃生機、鋪灑璀璨陽光的中國式現代化宏圖巨卷,閃耀人間,驚艷河山!
(一)
用腳步丈量神州大地高質量發展一線火熱實踐,以畫筆描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雄心。2023年,廣州日報派出20路采編隊伍,聯動廣州畫院畫家組成調研采訪團,歷時63個日夜,跨越18940公里,奔赴全國21個城市,深入鄉村稻田、城區街巷、工廠車間、山林灘涂、科研院所、文化地標、鐵路海港等103處高質量發展一線走讀點,細細探尋中華大地上那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精心描摹萬里河山間那些厚植奮進力量和不息情懷的動人圖景。
邊走邊讀,我們從沿途的一張張鮮活臉龐、一個個奮斗身影、一處處火熱實踐中,深入探求“何以中國”,真切讀懂“是以中國”。
且行且悟,我們從路上的一聲聲對話交流、一站站體察思考、一次次心靈共振中,感受到向上向前的力量蘊藏在每一寸生機煥發的土地上,如紅日東升,如大潮奔涌,向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無限伸展。
共享共繪,我們在山水間一筆筆勾勒描摹、一筆筆渲染上色、一筆筆寫情抒意,一幅幅秀美畫卷躍然而出。我們既是畫中人,從歷覽壯麗江山、行走美好生活中,領略時光的如椽巨筆描摹河山如畫;我們也是作畫者,在采擷人間萬千中揮毫落紙,在感悟神州風韻間運筆鋪染。人在畫里穿行,更引河山入畫……筆鋒回轉之間,一幅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萬里河山圖》匯聚神采,恢宏舒展。
(二)
萬里河山共此卷,一筆一畫皆有精微曠遠,一景一物皆是中國氣韻,一墨一色皆由你我執筆!
萬里河山如畫,精妙在于運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們把走讀的步履直抵人間煙火最濃郁處,所見的是落在社區治理細微處的“繡花”功夫,是著墨群眾生活關切點的精謹“工筆”,是在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始終揮灑的“人民至上”筆觸。老人家在上海鄰里食堂就餐時露出暢快笑容,廣州街坊在口袋公園里留下縱情徜徉的身影,成都玉林東居民為社區改造常常建言獻策……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社區治理,在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加充實,萬里河山宏圖上,正在書寫一部獨一無二的超大規模發展傳奇。
萬里河山如畫,雄渾在于構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我們把探訪的足跡烙印在奮進共同富裕的鄉村沃野上,所見的是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的細致構圖,是村民同心謀求振興的布局錨定,是矢志讓現代化點亮鄉村生活的器局和信心。福建三都澳的大黃魚借助5G技術“游”出大產業,廣東柏橋村的荔枝林結出“幸福果”,湖南十八洞村公路修了、旅游旺了……一簇簇山間夢想結出甘甜,一戶戶鄉村人家拼出幸福,萬里河山宏圖上,正在亮出對世界之問、時代之問的鏗鏘回答。
萬里河山如畫,雋永在于蘊意。“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讓行進的跫音在文脈悠遠的土地上如歌輕奏,所見的是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兩翼齊飛,是中華文化氣象萬千、擎云舉日的磅礴面貌,是中華文脈傳承弦歌不輟的綿長意蘊。中國國家版本館“一總三分”使文化之樹葳蕤長青,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探索出古城保護新路子,粵劇等廣東傳統藝術與街舞碰撞出新的火花……中華文化在傳承發展中越發蔚為大觀,萬里河山宏圖上,正在譜寫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交響。
萬里河山如畫,絢美在于鋪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把調研的坐標錨定在綠水青山中,所見的是厚植在天南地北的青綠底色,是從綠富雙贏實踐中流淌出的金銀光彩,是潑灑在幸福生活中的繽紛斑斕。塞罕壩機械林場上百萬畝林海連綿不斷,浙江余村實現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產業轉變,華南國家植物園讓市民從植物多樣性中收獲幸福……到處可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萬里河山宏圖上,不斷蔓延的綠正在暈染出美麗中國的錦繡光彩。
萬里河山如畫,恢廓在于共鳴。“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把思索的印記標注在絲路山水中,所見的是合作豐碑背后的交心情誼,是文明對話之間的心靈同頻,是攜手同心共建“一帶一路”的相知相親。中歐班列長安號為加速沿路商貿合作鳴笛啟程,塔吉克斯坦魯班工坊讓當地學生學到技能、交到朋友,中新廣州知識城里雙方科研人員因“科創聯姻”而心有靈犀……世界各地攜手走和平發展正道的腳步更加堅定,萬里河山宏圖上,古老的絲路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激蕩交融,正在綻放奪目光芒。
(三)
萬里河山如畫,當有南粵大地精彩一筆。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寄望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起而行之,展卷奮筆。全省上下堅定不移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開創廣東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眼下,南粵兒女同力協契、篤行不怠,各行各業“拉滿弓”“上滿弦”,我們以每個人的奮斗、以每個崗位的拼搏,匯聚成比學趕超、賽龍奪錦的奮進態勢,激蕩起走在前列、當好示范的廣東氣象;眼下,我們拿出無比的闖勁干勁拼勁,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正奮力讓播下的種子轉化為累累碩果,把手中的“施工圖”轉化為大地上的“實景畫”。
你看,橫琴、前海、南沙、河套4個重大平臺正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壯美圖景越發充實可感。
你看,工廠里熱火朝天、園區內活力四射,大產業持續發力、大項目接續實施,“依靠制造業當家贏得美好未來”躍現在南粵熱土上。
你看,各個縣、鎮、村正擂響推進“百千萬工程”的戰鼓,“富縣強鎮興村”的璀璨藍圖一步步變成現實。
你看,這里抬頭見綠、低頭有花,遠眺怡情、近賞傾心,“綠美廣東”正在變成我們身邊實實在在的景象……
河山為幕,奮斗當墨。在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史上最為雄壯的史詩中寫上廣東的精彩一筆,我們振奮精神,踔厲向前!
(四)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你我攜手同繪的《新萬里河山圖》,正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前景鋪展延伸。萬里河山如畫,繪在南粵沃土熱火朝天的生動實踐中,也繪在祖國南北生生不息的奮斗探索里,繪在人民美好生活的節節登高中,也繪在我們每個人熱烈跳動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