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球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人都強烈地感受到新媒體和數字科技迅猛發展帶來的沖擊,如何應對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是擺在每一個博物館人、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為此,湖南博物院立足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致力于優秀文化的傳播,按照“一體兩翼兩館”的發展戰略,全力推進實體博物館和數字博物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積極探索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創新之路。
一、新媒體時代湖南博物院的資源稟賦
(一)一流的建筑與空間資源。湖南博物院由日本建筑大師磯崎新設計,總面積91252平方米,建筑風格莊重、凝練,功能齊全,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為各種大型展覽和主題活動提供優質空間,為觀眾帶來良好的參觀體驗,也為新媒體提供了豐富的場景和素材。
(二)豐富的藏品資源。院藏文物539717(件套),實際數量1038184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近10萬件,形成了以馬王堆漢墓、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明清書畫、近現代文物和現當代藝術品為主的核心收藏序列,為新媒體傳播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內容。
(三)深厚的學術與專業資源。湖南博物院擁有一支專業的學術研究團隊,主要分布在商周青銅器、馬王堆漢墓、陶瓷、書畫、近現代文物、文物鑒定、展覽策劃、藏品保護、公眾教育、文創開發等專業方向,為新媒體傳播提供了專業的知識支持和內容保障,并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四)文化品牌與影響力資源。湖南博物院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代表中華區域文明的央地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是湖南省文化地標之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擁有博物館數字展示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臺,其品牌形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和贊譽。
(五)龐大的觀眾資源。湖南博物院在新館建成后年接待觀眾量平均達到350萬人次左右,其中2023年共計接待觀眾439萬人次,觀眾量位居全國博物館前列,為文化傳播與創新提供了持續的流量和動力。
二、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與創新的新生態
(一)時代新要求。從全球范圍來看,數字技術與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博物館工作的方式方法,數字資源和新媒體在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方面正在發揮巨大作用。
從中國來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從湖南來看,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強調,湖南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展現新作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
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提出要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最亮眼的數字博物館”,大力發展數字文博產業,推進全省博物館體系改革,支持湖南博物院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
(二)機構新使命。隨著時代的發展,博物館從藏品中心到公眾中心再到知識生產中心,現在更是一個文化傳播中心,整體來看博物館已經成為一個以“物證”為核心的多功能復合型文化中心。
(三)傳承新路徑。近十年來,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在線閱讀、數字音樂等專業平臺,各類視頻分享、直播平臺等為文化傳播與創新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這些渠道具有用戶基數大、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互動性強等特點,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促進了文化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共享。中國文化通過新媒體平臺走向世界,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優秀文化成果,為文化傳播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表達新形式。數字科技、新媒體與人工智能技術(AIGC)的應用,突破了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與時空限制,打開了受眾的多感知通道,豐富了文化傳播與創新的應用場景,實現了線上線下融合傳播的多向交流,創造出了沉浸式、互動式、穿越式全新文化體驗,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實現個性化內容精準推送。
(五)力量新崛起。新媒體時代,民間文化愛好者、收藏者和創作者不斷崛起,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挖掘、創作和傳播各種文化產品,并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已經成為文化傳播與創新的重要力量。
三、新媒體時代湖南博物院的文化傳播創新實踐
(一)堅持中華文化主體性,努力打造優質內容。
文化主體性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內在質的規定性,而文化自信則是文化主體性的重要標志,在全球化背景下,堅持中華文化主體性,對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與創新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湖南博物館立足湖湘、放眼全國,連接世界,確立了以湖湘文化、中華區域文明、世界歷史、世界藝術四個展覽系列為主的展覽體系。同時,堅持內容為王,深入挖掘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當代價值,制作出具有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文化內容,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和喜愛,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二)堅持面向受眾需求,建設新媒體傳播矩陣。
面向新時代受眾群體結構性變化的特點,以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通過新華網、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頭條等平臺渠道,建設新媒體傳播矩陣,以圖文、視頻、動畫、音頻、游戲等方式,不僅定期發布藏品介紹、展覽動態、文物故事、參觀指南等基礎內容,還設置線上展覽、學術研究、教育活動、在線預約、會員服務等功能,成為公眾獲取湖南博物院信息和互動服務的重要渠道。
(三)堅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與傳播。
通過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如高分辨率圖像采集、3D 建模、激光掃描等,對文物進行全方位的數據采集與存儲加工,形成了豐富的文物數字資源庫。同時,以“數字馬王堆”為突破口,推動文物數據資源在闡釋傳播、保護修復、監測預警等場景中的充分應用,形成了系列解決方案和成功經驗。
(四)堅持實施品牌戰略,積極推動跨界融合發展。
以湖南博物院為總品牌,以馬王堆、湖湘文化、湘博展覽、湘博教育、湘博文創等為子品牌,積極探索多元化合作方式,通過與其他博物館、文化機構、教育機構、企業、新媒體平臺等深度合作,積極推動新媒體時代的跨界融合發展,既實現自身品牌價值的提升,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又為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出更大的貢獻。
(五)積極參加全省博物館體系改革,推動文化傳播與創新網絡建設。
按照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關于全省博物館體系改革的指示精神,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湖南博物院積極參加“省市聯動”體系改革工作,在展覽策劃、展品組織、文物保護、公眾教育、數字文博、文創開發等方面,充分發揮“龍頭館”作用,以項目為抓手,不斷深化“大館帶小館”的幫扶共建機制,為探索具有湖湘特色的博物館體系化發展之路,進一步深化湖南省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貢獻。
文化鑄魂,科技賦能。新媒體時代的湖南博物院將繼續秉持這一理念,不斷砥礪前行,積極探索文化傳播和博物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