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湖南日報社以智能化平臺化轉型為目標,以做大做強平臺連接力為突破口,扎實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我們將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真正“融為一體、合而為一”,構建起“一報兩端、一網多號”全媒體傳播格局。目前,新湖南客戶端累計下載量突破8500萬,六年十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二件,二等獎八件),傳播力影響力在全國省級黨報客戶端中處于第一方陣。
我們認為,連接是互聯網的本質,也是平臺的核心價值所在。在新湖南客戶端的內容生產和傳播創新實踐中,我們注重五個方面的“連接”。
連接文化根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主流媒體責無旁貸。
楹聯有著“詩中之詩”“中華門臉”的美譽,是中華傳統文化獨有的藝術形式。湖南是楹聯大省,也是全國四大楹聯強省之一。從去年4月底開始,新湖南客戶端策劃推出《楹聯里的湖南》大型融媒體專題報道,邀請國內著名文化學者對湖湘優秀楹聯進行深入而生動的解讀,引發海內外欣賞研討中華名聯、尋根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欄目每周一期,目前已推出81期。今年8月,中國楹聯家學會特授予湖南日報社“中國楹聯推廣研究基地”。
從新湖南出發,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行走中華大地,探尋蓬勃生長的中華文脈。《文學里的村莊》大型融媒系列報道,走進魯迅、周立波、路遙、沈從文等10位文學名家筆下的故鄉,編織出一幅百年鄉土中國的生動畫卷;《文化中國行·時光里的古村落》,呈現一個個古老村落的歷史印記與現代篇章。
連接紅色基因
“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湖南紅色資源豐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要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
湖南日報緊扣紅色主題,緊跟時代步伐,創新表達方式,打造黨報融媒紅色名片。新媒體專欄《湖湘英烈》系統展示上百位湖湘英烈的光輝形象,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回望初心——紅色檔案背后的故事》,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推出,重溫湘籍共產黨人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湖湘潮·百年頌》,全景式再現百年黨史的湖南畫卷;微紀錄片《血色瀟湘》,解讀紅色湖南的精神密碼;《湖湘獨一檔·走近“鎮館之寶”》用短視頻“潮”味講述檔案中的紅色故事,讓塵封的檔案“活”起來。
連接當代青年
抓住“青年”這個關鍵詞,注重青年視角、善用青年觀點、講述青春故事,用“青春態”影響年輕人,凝聚起蓬勃向上的青春正能量。
讓青年人唱主角,實施開門辦端的“青春合伙人”平臺計劃。聯合湖南大學、湘潭大學等多所高校,為青年傳播學子和熱愛傳播的青年人搭建新聞實踐平臺,孵化出“新青年打卡新地標”“青聲說節氣”“青春對談”等子欄目,成為黨媒內容生產的有益補充和一大亮點。講好“青言青語”,推出《新湖南青年學習小組,開課啦》《追“鋒”少年》《小鎮新青年》《青年這“Young”問》等一大批具備“青春姿態”的融媒報道,將主流價值植入年輕受眾的精神血脈。
連接國際朋友
湖南日報積極探索地方外宣服務國家大局的新路徑,在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掛牌成立國際傳播中心,實施“海上芙蓉”國際傳播計劃,不斷擴大對外傳播“朋友圈”。
依托中非經貿博覽會永久落戶湖南的優勢,從去年起,湖南日報連續兩年派出30余名記者,遠赴馬達加斯加、埃及、肯尼亞等12個非洲國家,相繼推出《出海記·走進非洲》《朋友·伙伴》大型國際傳播融媒體報道,展現湖南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生動實踐。今年8月,我們又走進東南亞,推出《闖東盟·絲路上的湘商》大型融媒報道,講述東盟地區湘商在異國他鄉奮斗打拼、創新創業的動人故事。《袁隆平老師,我們來遲了》《占芭花開》《湘邂巴黎》等一批國際傳播精品報道,用國際化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湖南故事。
連接技術伙伴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重塑媒體形態、輿論生態和文化業態。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更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湖南的重大使命。近年來,湖南日報社堅持“小步緊跟,所見即所得”的原則,加快媒體新技術的集成運用,推動“融媒”向“智媒”轉型。
率先啟動AI賦能戰略,拓展與央視網、騰訊、華為、百度、阿里巴巴、方濱興院士工作站等國內頭部科技企業和科研單位的戰略合作;研發上線新一代基于大模型的內容安全智能風控平臺——新湖南“智眸”;與騰訊等單位合作建設湖南日報“音視頻智媒實驗室”,共同探索推動AI在媒體行業的深度應用;上線新湖南客戶端11.0版,完成鴻蒙版本開發,這也是湖南第一個上架華為鴻蒙應用市場的應用。
如果說連接傳統文化鑄就傳媒平臺的深厚根脈,那么連接紅色基因則提升了我們的精氣神,連接當代青年則為我們充盈了蓬勃朝氣,連接國際朋友則拓寬了我們的觀察視野,連接技術伙伴則為我們轉型發展提供了強大引擎。“連接一切,萬物皆媒”,讓我們在這紛繁多彩的“連接”中,不斷探索主流媒體前進的方向。(作者夏似飛系湖南日報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