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這為進一步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提供了科學指引。
四川觀察既是全媒體矩陣,也是品牌IP。四川觀察是四川廣播電視臺打造的新媒體旗艦平臺,2017年年初上線。我們堅持以“短視頻+直播”為主要傳播形態,經過7年多的探索實踐,形成了互聯網傳播運營核心能力,也成為被用戶認可的新媒體品牌。2023年,我們實現了“雙破億”,即粉絲突破1.5億,年收入突破1億。
傳播能力建設是四川觀察在媒體融合中建設的主要方向,在各大互聯網平臺上,四川觀察的賬號傳播能力都位居全國第一陣容。四川觀察已成為激揚正能量的流量入口。
短視頻是大家在互聯網傳播中的主要產品之一。
通過貼近用戶,生產有傳播點的內容,我們讓正能量澎湃大流量。2023年的“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上,四川觀察制作的黑人中醫博士迪亞拉的短視頻,講述了他的中國求學行醫路。該視頻全網播放量超過1億,入選《2023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展播》。只有精準抓取傳播點,才能實現主流內容在短視頻上的快速出圈。
而短視頻的發展到今天,不僅只有“短”。作為媒體,也可以通過“常”觀察,形成全網“長”敘事。這里,我想向大家介紹一個小女孩,她叫豆豆,來自重慶,她在2歲多的時候確診了腦癱。2021年的時候,四川觀察發布了她的第一條視頻,她的堅強懂事感動了百萬網友。今年春節,她受邀參加總臺龍年“春晚等著你”,成為春晚現場的小嘉賓,四川觀察作為總臺龍年“春晚等著你”項目組成員,跟拍了豆豆參與的全過程。
從2021年開始,我們每一年都回訪了豆豆。3年時間里,四川觀察陪伴了豆豆的成長,而豆豆的堅強樂觀,也打動著我們視頻前的每一個人。
而像這樣的追蹤報道,四川觀察每年都有不少。長期跟蹤報道,以小切口挖掘動人故事,短視頻也有長敘事的能力。
面對年輕一代受眾的需求特點,四川觀察在不同的平臺采用不同的運營方式。我們從8秒開始探索短視頻,后來到80秒在中視頻的發力、再到超80分鐘綜藝和直播的探索。每一次時間的增長,不是簡單地疊加,而是對我們傳播能力和組織架構提出了新要求。
直播成為短視頻的長尾互動。如何運營,如何實現傳播效果,這都要求我們關注用戶本身。所以我們在《熊貓家園》直播行動中,探訪世界各地的大熊貓家園,全網各類話題流量超3.5億,直播《福寶來了》登上了熱搜第一,以情感聯動穿越文化隔閡。《川渝融媒體新聞行動·一江清水向東流》以一江為脈接力采訪,這里面既有直播也有短視頻,有千萬網友進行交互,也獲得第三十三屆中國新聞獎。
通過傳播能力建設,四川觀察開拓了自身的邊界。當下,我們正在孵化四川文化文藝演出展覽信息權威發布平臺——“天府藝展”,旗下文娛訪談節目《星朋友來了》錄制發布95期,采訪文藝人士上百人,發布短視頻近千條。通過挖掘文藝內容的傳播價值,打造文化傳播場域,繁榮本地文化市場。
自有平臺的建設,不僅是平臺,還有“人”。
經過7年多的發展,四川觀察從3個人發展到超260人的團隊,是全臺最年輕的團隊,而其中的核心骨干,全部是我們自己培養的。他們既是媒體人,也是擅長互聯網運營的新媒體人。
對骨干團隊的培養,我們堅持先做到“一專”,再擴展“多能”。通過高度專業化人才打造,形成四川觀察的核心競爭力。
有一支敢闖敢干的團隊,我們可以在互聯網變革中更快反應,去積極探索新技術、新趨勢的應用。目前四川觀察圍繞“工具”“社交”兩大關鍵,運用AI工具打造了《蘇東坡的瞬息全宇宙》《川渝俠影錄》《問月》等多個精品傳播案例。
同時,我們打造AIGC創作平臺,研發人工智能交互平臺,打造AI新聞智能陪護體。引領媒體傳播技術升級迭代,構建全媒體化內容生產模式,連接上億粉絲,匯聚海量資源。
正如在人工智能上的探索一樣,這些年,四川觀察一直探索不息,創新不止。媒體融合進入第二個十年,四川觀察將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兄弟臺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從內容、渠道、平臺、技術、管理等方面持續推進系統性變革,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媒體新貢獻。(作者岳學淵系四川廣播電視臺四川觀察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