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現代化大國的發展興盛,必然要求文化傳播力、文明影響力大幅提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著眼建設“兩個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以及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作出戰略部署。作為國家英文日報,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日報義不容辭的職責使命。
第一,以文載道,融通中外,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自信,用好中華文化力量,構建中國話語,創新敘事表達,找準中外利益交匯點、話語共同點和情感共鳴點,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題”、“小切口”反映“大時代”,展現中國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中國日報用外嘴說話,打造“圍爐漫話”欄目,以“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國理念為切入口,在輕松文化場景體驗中,以他者視角闡釋中國道路、中國實踐。用文物和考古成就說話,聚焦中華文明標識體系,詮釋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立中華文化賬號矩陣,以大美中國·中國博物館·尋味中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第二,技術賦能,用好數智技術,打造新質生產力、新質傳播力。數字科技日新月異,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給國際傳播帶來格局性變化,拓展了嶄新空間。我們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完善創新發展和管理機制,開發新應用、嵌入新場景、催生新業態,以數智技術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中國日報近日推出國際傳播智能體平臺,基于多年積累的英文語料和業務經驗,構建國際傳播領域數據集,打造專屬“國際傳播大模型”底座,把人工智能運用到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全過程,拓展載體渠道、輔助新聞決策、實現智能生產。探索“文化+技術”傳播新形式,持續用好中華文化數字傳播使者“元曦”。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增強新聞互動性,以數字藝術作為文化傳播新載體,借助NFT平臺,結合線下合作,探索虛實結合、打通傳播與體驗。
第三,渠道制勝,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傳播,在新陣地建立新影響。總書記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中國日報推進渠道建設,深化與海外主流媒體多元合作,拓展新興平臺,與29個國家36家媒體開展多語種合作傳播。緊跟海外社交和新興平臺發展趨勢,加大TikTok、scooper等海外新媒體平臺賬號與客戶端內容聯動,用新平臺新玩法不斷提升海外年輕受眾群的關注度和下載率。面向Z世代人群,建立TrendZ工作室。加強區域性社交平臺運營,聯合印尼SnackVideo平臺發起文化主題問答挑戰賽,近11萬本地人參與,傳播量超2億。
第四,共力合創,打造品牌活動矩陣,凝聚海外最大公約數。健全人文交流體系,助力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中國日報發揮多年來積累的平臺優勢、人脈優勢,加大走出去、請進來力度,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持續賦能“大外宣”格局建設。組織開展“中國有約”主題采訪活動,邀請各國專家學者、網絡名人赴各地參訪撰文,今年相關稿件傳播量約4億。創新青年傳播,走進校園讓Z世代站C位,開展“我的校園故事”主題征集活動,舉辦“中美未來在青年”、全球Z世代對話會等系列交流活動。(作者李文莎系中國日報社文教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