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編委 李云芳
為了及時回應疫情期間上海市民的焦急需求,澎湃新聞2022年3月24日上線“戰疫服務平臺”,收集大家的“急難愁盼”問題。5月31日,也就是上海走出疫情、恢復正常的前一天,“戰疫服務平臺”總共收到有效的、緊急的求助留言一萬余條,記者直接推動解決或者正在解決的將近2000條,轉報相關部門線索將近4000條。
“戰疫服務平臺”一開始是求助問詢、權威發布、辟謠基本功能,后來隨著疫情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把戰疫服務平臺功能擴展,最終涵蓋權威發布、求助問詢、就醫指南、停開診醫院地圖查詢、物資保供、辟謠、心理咨詢、藥品求助、消費投訴、助企服務等十項功能。我們還開展線下公益活動,比如為高齡獨居老人募捐“防疫生活關愛包”,給一線的抗疫工作人員送“大白能量澎湃包”。
澎湃新聞對媒體應如何履行社會責任、解決大家的急難愁盼問題,已經探索多年。比如,在2021年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期間,澎湃新聞開通了“尋找失聯者”和“河南洪災求助”兩個求助登記通道,此后又聯合公益機構為災區募集到善款1000余萬元。2020年“武漢保衛戰”時候,澎湃新聞發起過搜集“四類”人群的求助信息,幫助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經過幾年嘗試,我們對于媒體在重大危機和突發事件中履行社會責任,有三點思考:
一是發揮媒體機構的聯接和整合能力。媒體要敢于破界出圈,不僅僅把自己定位在一個旁觀者、記錄者的角色,在重大時刻,要發揮自己的聯接功能和整合能力,幫助解決實實在在的急難愁盼。
二是聯動專業組織的資質和技能長項。要和專業機構合作,比如募捐是需要有資質的機構才能操作的,后續管理也是他們專業,媒體主要是和他們各展所長,發揮1+1的合力。
三是借助技術公司的研發和觸達能力。要和技術公司緊密合作,借助他們強大的技術能力和龐大的用戶平臺,快速地把我們的一些設想變成具體產品,惠及更多用戶。
去年澎湃新聞八周年時,我們把“是彼此流經的河流,也是命運的同行人”這句話作為口號,這是對媒體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最佳表達、最佳寫照。我相信,愛心和責任是會“人傳人”的,因為“聲音會聽見聲音,行動會產生行動”——這也是澎湃新聞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