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社全媒體社會新聞部主任 王曉映
新華日報融媒體欄目“水滴公益”創辦于2015年。9年來,“水滴公益”欄目以媒體的公信力、自身的創造力、感染力傳播正能量,組建讀者志愿者團隊,幫扶西部偏遠地區兒童,籌集善款改造鄉村小學。我們的主打項目:“新芽計劃”一對一助學項目持續了9年,累計幫助700多位西部學生;“鄉村校園改造計劃”項目持續7年,每年改造一所鄉村校園。2018年,新華日報社在江蘇省婦兒基金會設立水滴公益愛心基金,具備了公募資格。
一、梔子花公益,青少年的生命成長儀式
“鄉村校園改造計劃”參與度最高的一個活動是“義賣梔子花”。梔子花是南京人特別鐘愛的本地花卉。它是南京浦口區響堂村的農特產,南京80%的梔子花來自那個村。它又是江南端午文化的一部分。端午節前后,我們組織小朋友參與梔子花義賣活動,孩子們親自下田采花、扎花,進城賣花,捐出義賣所得,部分家庭跟隨團隊直達西部現場,參與改造。我們先后改造了寧夏小坡小學、貴州瑤光小學、四川大涼山心星小學、甘肅長城小學、武敦小學等。腳下有泥土、手上有芳香,這樣的體驗式公益活動大受家長歡迎,許多孩子連續參與多年。據最新統計,總計有862位小志愿者參與售賣了10萬朵梔子花,加上其他渠道,募資總計完成了21.5萬元。
今年端午期間,在我們的梔子花采摘活動上,還有一位特殊的志愿者悄然而至——南京市委書記利用端午假期參與公益活動,和孩子們一起為“鄉村校園改造計劃”助力。
二、每一個參與者都是鄉村振興的一環
一頭助力南京響堂村的花農,另一頭鏈接西部鄉村校園建設,“水滴公益”公益項目把每一個參與的人變成了鄉村振興的一環,從東部到西部,從起點到終點,形成了完整閉環。
在南京,雖然每年義賣梔子花籌到的款項僅僅是校園改造款的一小部分,但是由于它符號強烈,故事性、體驗性強,影響力很大。在新聞+公益一輪一輪的傳播中,梔子花成了南京響堂村最有知名度的文化形象,村民也有了IP意識。2021年開始,響堂村每年舉辦“梔子花大會”,入列南京市“我們的節日 端午文化傳承基地”。2022年,響堂梔子花開始擁抱互聯網,當年電商銷售額40多萬,2023年電商銷售額超過100萬(不包含村民線下自銷)。響堂被叮咚買菜授予梔子花村,梔子花走出長三角,走進了北京廣州市場,上線即售罄。
在西部,梔子花義賣的利潤全部用于西部鄉村校園改造中。與此同時,“水滴公益”團隊每到一地,挖掘當地特產,助農助銷。去甘肅武威,幫助當地瓜農銷售蜜瓜,每年銷售數千斤;去四川大涼山,幫助當地農民銷售石榴。2022年,幫助湖南婁底市銷售當地竹筍和香干。今年暑假,團隊將去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鎮塔城小學,當地自然風景非常好,已對接聯系幫助當地宣傳旅游資源。
三、鄉村振興,最關鍵是人的振興
公益項目以人為出發點、以人為歸宿,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受益人,用光點亮光,用希望成就夢想。
我們的“新芽計劃”一對一助學項目,緣起于新華報業集團的一名援藏干部。他在西藏拉薩晚報做副總編期間,看到不少當地學生的困境,于是聯手“水滴公益”欄目,發動讀者一起幫助他們。迄今為止,總計助學700多人。不少捐助人從第一期一直跟隨到現在。由于是“一對一”精準幫扶,捐助人可以長線幫助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受歡迎。去年春天,項目新增19名新疆困境學生,捐助信息發布后,不到40分鐘就被認捐完畢。當捐助的孩子,每每有一點成長與進步,都讓我們感到無比的欣喜。而東部的青少年也在從小的公益教育中,獲益良多。
一個持續9年的公益欄目做的事情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剛剛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的一條“主線”,我此外還有們針對留守兒童組建的夢想籃球隊、每年春節期間的暖冬行動、鄉村教室圖書角計劃、一個愛的包裹、愛心書包等等項目。
正如我們的一位志愿者所言:“我可能只是一根火光微弱的火柴,光雖然很小但能慢慢照亮四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