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鐘記平
(一)
今天于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要指示。
這步先手棋,推動主流媒體轉型發展風起云涌。從此,互聯網成為新聞競爭主戰場,移動端成為輿論工作主陣地。
十年融合,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際遇,不同的結果。
毋庸諱言——
當新興媒體瞬間變為潮流,勇做排頭兵的人贏了。
當一波又一波新技術不斷沖刷人們的認知,主動探索和學習的人贏了。
當輿論生態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有真本事的人”贏了。
……
崢嶸歲月后,是信心和期待。
(二)
我們太熟悉互聯網了,但互聯網時代來得并不久。
21世紀初,當很多媒體門口還排著拿現金登廣告的長隊時,互聯網已在悄悄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十年前,互聯網移動端異軍突起,重塑傳媒格局;這些年,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走進你我生活,催生短視頻等新的傳播形態,再一次顛覆人們對媒介的認知。
互聯網時代來了,陣痛也來了。傳統主流媒體迅速從“唯一”變成“之一”。門口的“長龍”沒有了,讀者越來越少,許多媒體在茫然無措間面臨生存難題,主流輿論面臨挑戰。
風高浪急!熟悉的媒介形態、輿論生態、表達語態受到嚴峻沖擊。
一向報道改革的媒體人,也到了不得不改革轉型的時候。
(三)
所有人都看到了趨勢,但不是所有人都擁抱了變化。
停下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后悔。
擁抱變化的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徐弭節而高厲。
改變,從頂層設計的變化開始。中央要求大力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新聞行業開始認識、適應、擁抱。
于是,平臺不斷升級、流程不斷優化、內容不斷創新,新的事物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新風吹進,隨后便是艱辛探索。記者編輯們可還記得,在這十年中,你熬了多少個夜,加了多少個班?多少次因為流程或者發稿中的隱患寫過檢討?多少次在別人都酣眠的深夜因為一篇時效緊的稿件而睡不著?為什么領導總覺得標題還能更好?為什么公眾號的技巧還沒琢磨明白,很快就到了短視頻時代?
回過頭來我們發現,十年轉型,早已沒了退路。
(四)
十年磨一劍,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新舊媒體,在沖擊和博弈后走向相融,在滾滾的時代浪潮里握了手。
主力軍大步挺進主戰場。
一批主流媒體探索出了改革發展之路:著力打造融創精品力作,讓內容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普遍擁有自主掌控的移動客戶端,“新聞+政務服務商務”日漸成熟;不少地方,主流媒體正在成為政務服務移動端、城市服務聚集端、新聞資訊觸達端。
在我們熟悉的社交媒體平臺,主流成為頂流。在微博平臺,國內主流媒體總粉絲數超過140億;在微信公眾平臺和視頻號,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下各賬號擁有約2億粉絲;B站主流媒體進駐數量突破2000家……
一批新聞工作者成長起來,勇立時代潮頭,成為精兵尖兵;
一批精品力作破圈刷屏,讓人心潮澎湃,正能量成為大流量;
如今,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特征逐步顯現。媒體和產業、技術、文化深度融合,不斷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
十年篤行不倦,百舸爭流、千帆競發。
向遠方出發,挑戰依然嚴峻。
如今,用戶需求和技術創新快速迭代,不少主流媒體在體制機制、技術引領、功能服務、渠道傳播、寫作策劃各方面仍存在短板,上臺階的速度,跟不上互聯網進步的速度,時時刻刻面臨風險和挑戰。
(五)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塑造新格局,要求我們把握方向導向、推進深度融合、堅持綜合治理、加強隊伍建設、凝聚發展合力。
這是我們不二的選擇。
當信息時代的背景板上,交替出現5G、元宇宙、虛擬現實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時,新的十年已大步向我們走來。
當然,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媒體的融合發展印證著一條鐵律:
時代脈搏始終是新聞血液流動的方向。只有牢記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把準方向、遵循規律、敢于擔當、善作善成,才能成為“弄潮兒”。
下個十年,
依舊屬于與時代同頻共振的人,
依舊屬于勇立潮頭敢于創新的人,
依舊屬于站穩人民立場、風雨無阻堅持的人!
本期編輯:李永錫 呂彩虹 陳果靜 張君
設計:殷哲倫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為“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