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视频一_国产劲爆久久_五月天综合网_日韩av在线一区二区

首頁 > 正文

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 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主論壇觀點聚焦

2023-07-13 14:46 | 來源: 新湖南 ? 文體要聞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7月12日,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主論壇現場。

  編者按

  融合十年,篤行致遠。7月12日上午,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在湖南長沙盛大開幕。在主論壇上,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央媒負責同志,省級主流媒體以及高校主要負責同志齊聚一堂,分享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破圈”秘訣,探討媒體融合縱深發展的新路徑、新方向。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徐立京:

  建設彰顯主流價值和創新活力的傳播生態體系

徐立京

  “媒體融合發展十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生格局性變化,根本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7月12日上午,在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主論壇上,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徐立京表示。

  面對百年變局的加速演進,面對數字化發展的時代潮流,如何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徐立京談了三點認識。

  一是砥礪初心使命,筑牢融合發展的“根”與“魂”。徐立京表示,人民日報始終把做好習近平總書記報道和宣傳闡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最重要的政治責任。比如,今年全新打造“習語”短視頻專欄,目前推出30余期,全網閱讀量超40億次。

  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要及時提供更多客觀真實、觀點鮮明的信息內容,原則問題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敢于引導、善于疏導,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徐立京說。

  二是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融合發展的“破”與“立”。“要統籌發展與安全、統籌內容創新與技術驅動、統籌建好自有平臺和用好社會化平臺。”徐立京認為,要通過新聞內容與傳播技術的相加、相融,生產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接地氣的新聞內容,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

  去年12月30日,名為“視界”的人民日報視頻客戶端正式上線。“這是首個以PUGC為特色的中央媒體視頻平臺,我們圍繞視頻全產業鏈進行布局,努力探索遵循互聯網規律、體現人民日報特色、符合自身實際的視頻發展路徑。”徐立京表示。

  三是強化數字賦能,把握融合發展的“時”與“勢”。“聚焦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我們全力打造人民日報傳播大腦。”徐立京表示,推進數字賦能,離不開“開放共享”的胸懷與態度,堅持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與各類主體加強合作,吸收新技術、借鑒新經驗、掌握新應用、用好新平臺,“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

  “展望未來,人民日報將強化創新驅動,拓展移動化優勢,順應視頻化趨勢,堅定平臺化方向,建設彰顯主流價值和創新活力的傳播生態體系。”徐立京表示。(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奕樊)

  新華社副社長、黨組成員劉健:

  當好中國故事“主講人”、輿論斗爭 “扛旗者”、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排頭兵”

劉健

  “很高興與大家共聚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長沙,共話媒體融合十年成就,共謀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未來。”7月12日,在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主論壇上,新華社副社長、黨組成員劉健分享了新華社在全媒體時代守正創新、融合發展的經驗。

  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十年來,新華社堅持內容為王、終端為重、移動為先、人才為本,媒體融合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

  “以習近平總書記報道為龍頭,唱響時代最強音。”劉健說,新華社始終把做好習近平總書記報道作為履職盡責“第一工作”,把講好習近平總書記故事這個“中國封面故事”作為重中之重。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新手段,做強“第一觀察”“學習進行時”等重點欄目,精心策劃推出思想境界深、創意形式佳、能量密度大的重點產品。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新華社建社90周年。以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為引領,新華社“努力建成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制定《新華社努力建成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工作方案》,加快構建與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相適應的新聞采編組織體系,健全統合有力的全媒體生產傳播體系,推動融合報道生產關系更好適應新生產力發展要求。

  劉健說,十年媒體融合,新華社堅持以融合創新、渠道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全球全媒體傳播體系,努力當好中國故事“主講人”、輿論斗爭“扛旗者”、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排頭兵”。新華社始終保持對媒體融合發展的前瞻性和敏銳性,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通過創意賦能、技術賦能、美學賦能,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劉健表示,將以更加開放、協作、聯接的思維,加強橫向聯合、跨界融合、技術聚合,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龔柏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成員、副臺長胡勁軍:

  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胡勁軍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媒體故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成員、副臺長胡勁軍在7月12日舉行的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主論壇上介紹,媒體融合的未來有無限可能,總臺愿與各方攜手奮進、同開新篇,推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鼓勵支持總臺‘網紅’記者、主持人在海外社交平臺發聲。”胡勁軍介紹,這是總臺認真總結《領航》國際版專題片成功經驗,以網絡為平臺進一步提升中國智慧、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新做法。

  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是重要支撐。近年來,總臺創新升級“頭條工程”,打造獨家視頻、時政微視頻、時政現場評等“總臺時政”新媒體品牌集群,做優做強 《主播說聯播》《聯播+》《時政新聞眼》《大國外交最前線》等一大批輕量化、易傳播、接地氣的新媒體產品,讓黨的創新理論宣傳闡釋春風化雨、更具“網感”。

  建強網絡傳播主陣地,離不開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總臺成立以來,推出的央視頻已達到億級傳播規模;“央視新聞”新媒體全網用戶總數超9.3億;“云聽”客戶端不斷豐富和拓展收聽場景,用戶量近2億人;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央視網”全球覆蓋用戶已超20億人次。

  在9月即將舉行的杭州亞運會上,電子競技將首次作為正式比賽項目亮相。此前,總臺已布局電競行業。今年3月,總臺成立國家電子競技發展研究院。

  “我們希望通過國家媒體力量,助推電競行業健康發展。”胡勁軍介紹,依托“5G+4K/8K+AI”戰略格局,總臺2021年春晚實現全球首次8K超高清電視直播,在北京冬奧會完成歷史首次奧運會開閉幕式8K國際公用信號制作,完成我國首部黑白轉彩色4K修復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制作,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成為推動總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胡勁軍透露,總臺將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超高清示范園、“百城千屏”、國家(杭州)短視頻基地等項目建設,以科技創新促進新媒體產業高質量發展。(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銘俊)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

  積極擁抱主動用好新興人工智能技術

楊振斌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7月12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在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主論壇上說,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堅持守正創新,以人工智能為發力點,強化技術創新和應用,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媒體行業是率先受到沖擊的領域之一。”楊振斌介紹,在十年前的人工智能浪潮中,網絡社交媒體的異軍突起顛覆了傳統傳播方式。去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通過輔助內容生產,替代人類從事具有創造性的活動,將推動新聞行業深刻變革。人工智能為新聞傳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可能帶來知識盲區、數據失真、產品侵權、輿論操控等諸多新挑戰。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媒體應該如何應對?楊振斌認為要主動謀劃,提前布局,發揮人工智能對媒體融合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搭建更加優質有效、綠色安全的傳播場域。綜合治理體系方面,當前與人工智能有關的法律條文比較分散,需要結合技術快速迭代的發展趨勢形成系統的規范體系;基礎設施搭建方面,則要積極進行技術開發,形成“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的人機對話訓練體系,使人工智能在文明、規范、有序中不斷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方面,引導從業人員了解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范圍與邊界,自覺按照國家規定和要求展開內容生產;打造聯合創新生態方面,構建教育科研機構、互聯網企業、媒體行業跨界融合、開放融通的生態系統,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學研用融合業態。

  楊振斌表示,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主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積極發揮自身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科優勢,在傳播領域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創新,“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擁抱和主動用好新興人工智能技術,循序漸進地將人工智能新技術融入現實應用,從而實現用AI‘引擎’驅動融媒體創新傳播。”(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璐)

  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雙傳學:

  讓互聯網“最大變量”化為報業做大做強的“最大增量”

雙傳學

  “努力打造新時代新型主流媒體的‘新華方面軍’。”7月12日上午,在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主論壇上,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雙傳學介紹,集團推進內容與技術互融共生、理論與輿論互融共振、傳媒與社會互融共通,這家曾被毛主席譽為“黨的一個方面軍”的媒體,有了新目標。

  “海外建筑師團隊行走江蘇”“創新IP、技術交互”“全平臺、多語種”,融入眾多元素的《江蘇這十年》,入圍中國記協“黨的二十大報道融創精品案例”。

  技術支撐越給力,融合生產越深入。近年來,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積極探索數字人、超高清視頻、區塊鏈版權等新技術新應用,以先進技術鞏固內容之本,創作的融媒報道《6397公里的守護》《聽·見小康》兩度收獲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類一等獎。

  “讓有思想含量的‘頭部產品’自帶傳播流量。”雙傳學認為,理論是載道之魂,輿論是弘道之器,兩者互融才能共振。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強化言論評論矩陣,構建層次清晰、功能完善的黨報評論體系。此外,“經濟橙”“思想紅”“文藝紫”等周刊矩陣,形成“手持彩報當空舞”的絢爛景色。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名字是什么?”“到哪一年,我們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正值暑假,一場針對江蘇青少年的網絡知識問答在少年志APP上進行。

  這是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以互聯網思維開門辦媒,參與社會治理的縮影。近年來,集團以“傳媒+N”延伸服務鏈——推進“傳媒+企業”,江蘇交通文化傳媒公司成為全國首個“傳媒+交通”融合范本;推進“傳媒+政務”,運維的黨務政務網群規模達160家,13個分社以細致化、精致化、極致化服務,全方位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融合之路,沒有現成模式可循,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雙傳學表示,秉持“守正、創新、融合、跨界、共享”工作理念,把握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服務發展與自身發展的辯證統一,要推動媒體融合縱深挺進,讓互聯網“最大變量”化為報業做大做強的“最大增量”。(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銘俊)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華立:

  積極參與未來傳播形態競爭

  乘風破浪正當時

張華立

  “主力軍挺進主戰場,黨媒要勇于駕馭新媒體。”在7月12日舉行的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開幕式暨主論壇上,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華立分享了近年來湖南廣電建設主流新媒體集團的探索和實踐。

  張華立介紹,湖南廣電確立了“一個黨委、兩個機構、一體化運行”的體制機制。近年來,完成對湖南衛視的互聯網化改造,與芒果TV合二為一,建設了較完備的統一的管理和服務中臺;建設了長視頻網絡平臺芒果TV及國際APP,有能力參與新媒體傳播的正面競爭;建設5G智慧電臺,讓古老的廣播煥發生機,把黨的聲音送到田間地頭;建設小芒電商,顛覆傳統電視臺的經營邏輯,打造全新的商業運營閉環,有效反哺主流宣傳。截至目前,湖南廣電新媒體收入占比為整體收入的70%,利潤占比超過100%。

  “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張華立表示,傳統媒體盡管面臨困境,但并非“江郎才盡”。廣電就擁有無法取代的優勢,譬如公信力、譬如高門檻現場直播、譬如長視頻戲劇。做好內容創新,要“高揚思想旗幟、深植文化根脈、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尊重市場規則”。

  張華立介紹,2020年以來,湖南廣電“一年一主題”,《十講二十大》《理想照耀中國》等55部主旋律作品全部主投主控,覆蓋新聞、文藝等全品類,主題牽引、矩陣傳播,幾何級放大傳播聲量。湖南廣電有130多部作品發行海外,《乘風破浪》等多個綜藝實現模式輸出,最新一季《中餐廳》即將與匈牙利國家電視臺同步上線播出。

  張華立表示,新媒體的故事都是從新技術開始的。國家廣電總局將5G重點實驗室放在湖南廣電,為主流新媒體的未來帶來更廣闊的戰略可能性。湖南廣電將積極參與未來傳播形態競爭,努力為“把長沙打造成全球研發中心城市”貢獻廣電力量。當前,湖南廣電通過自研“光芒云制播系統”,實現超高清超大型節目同步上云,在云端制作、審核與分發,比較成本節約最大可達九成,可望繞過硬件的“卡脖子”梗阻,為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解決方案。在虛擬應用方面,湖南廣電打造虛擬平臺芒果幻城,虛擬數字人已實現產品化。(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晗)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易昂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 韓凱琦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323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阳市| 惠来县| 林口县| 拜泉县| 文化| 新郑市| 荆州市| 札达县| 柘荣县| 奉贤区| 东明县| 无为县| 金阳县| 湘潭市| 松江区| 永济市| 东乌| 青海省| 大余县| 英德市| 利辛县| 准格尔旗| 山东| 大厂| 旌德县| 简阳市| 鲁山县| 普格县| 安阳市| 大渡口区| 淮南市| 务川| 昌邑市| 阳东县| 汉寿县| 宁武县| 临高县| 剑川县| 都匀市| 常山县|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