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顧名思義是指建設標準高的農田。早在10年前,《江西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試行)》就明確規定了高標準農田的標準——田塊平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道路暢通、生態良好的永久基本農田。然而,上饒市信州區沙溪鎮白石村高標準農田,卻因為田塊不平整,灌溉不方便,導致數百畝耕地撂荒。
村民:高標準農田撂荒了一年,怪可惜
1月12日,記者驅車來到白石村,只見村旁立了塊“2017年度江西省統籌整合資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石碑,碑上載明白石村高標準農田1400畝,施工單位為百年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建設主體為信州區政府,管護主體為白石村委會。項目開工時間是2017年12月15日,竣工時間是2018年4月29日。
“坡上的幾處高標準農田撂荒了一年,怪可惜的。”見記者拍照,有村民搖著頭說:“去年各地鼓勵種植雙季稻,這里的高標準農田卻撂荒了。”
記者了解到,白石村高標準農田已流轉給上饒市信州區家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2019年11月7日,家豐合作社與沙溪鎮白石村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書》,雙方約定流轉年限為10年,即2020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記者算了算,按照合同約定流轉注明的時間實際應為11年。白石村積極向上級申請項目資金和政府補貼,所有的補助全部用于合作社發展,而合作社也要積極為白石村提供用工支持。附件坐標顯示,流轉的1162畝土地全部為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田為何拋荒?合作社負責人童家豐大倒苦水,他為了流轉高標準農田,與他人合伙成立了合作社。并非自己不愿種植雙季稻或者故意撂荒,而是這些高標準農田的標準并不高,有的沒有溝渠灌溉,無法耕種。“流轉的高標準農田,根本無法種植雙季稻,試種了幾畝早稻,結果晚稻因干旱無法插秧。流轉的高標準農田早晚稻、一季稻只種植了不足700畝,收成并不好,其余的基本撂荒。”童家豐引著記者來到田間察看,指著面前的大片農田對記者說,這些有稻兜的是去年耕種了的,這些沒有稻兜的是撂荒的。
合作社負責人:沒有水渠灌溉難耕種
針對高標準農田無法耕種的問題,去年4月,沙溪鎮曾回復童家豐稱,對部分田塊存在水渠滲漏,土地不平整等問題進行了整改。不過,童家豐并不滿意這樣的整改,他認為整改只是象征性聘請民工清理了那些有溝渠農田的渠中淤泥,但是眾多田塊尤其是坡田根本問題是沒有建水渠。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好,怎么去耕種?童家豐提供的高標準農田坐標圖顯示,1162畝高標準農田被分成數塊。記者現場調查發現,部分田塊要么沒有溝渠,要么利用自然形成的溝渠灌溉,但溝渠長期無水,要么用紅石壘起來的水渠出現斷頭,還有部分田塊取土后形成了大坑也無法耕種。
因為不滿石溪鎮的回復和整改,童家豐通過網絡渠道反映問題,結果得到的答復讓他哭笑不得。去年7月,信州區“五型”辦的回復稱:通過當地種植大戶幫助流轉企業翻耕,1162畝土地翻耕并播種到位,水稻長勢良好。
這一回復表明,家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的高標準農田全部耕種,與村民及童家豐所反映的情況相矛盾。孰真孰假?記者采訪時,沙溪鎮、白石村干部均承認高標準農田撂荒數百畝的情況的確存在,具體面積有多少呢?他們則表示“具體數據沒有統計”。同時,白石村高標準農田因無水源、無溝渠灌溉成了旱地,村民見無人耕種,便種起了蔬菜。
記者問道,為何白石村高標準農田中還有旱地,沙溪鎮副鎮長張文建沒有正面回答,只說:“旱地可以種植旱作物。”雖然家豐合作社與沙溪鎮、白石村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但是白石村黨支部書記陳金行認為,部分高標準農田不達標出現拋荒,不能把賬記在白石村頭上,而應該找業主單位信州區農業農村水利局。記者在與農業農村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余劍鋒交談時,他則表示,高標準農田出現的種種問題,是白石村管護不到位所致。
相關人員:按規劃施工,只是“降低了標準”
記者在沙溪鎮宣傳欄上看到,沙溪鎮有高標準農田5000畝,每畝建設資金3000元,其中白石片區1400畝,其中1162畝流轉給上饒市通富欣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這些高標準農田采取的是‘兩免三減半’的政策。”張文建解釋道,“前兩年免租金,后三年減半收,之后每年租金每畝500元,每5年遞增10%。2019年,白石村高標準農田由上饒市通富欣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耕種管理,后來該公司去外地發展了,由家豐合作社接手耕種。此前,上饒市通富欣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享受了一年免租金,因此家豐合作社享受‘一免三減半’。”張文建進一步解釋道,白石村流轉的1162畝高標準農田,是按照3000元一畝的標準進行打造的,這只是平均數,其中有些田塊每畝投入資金會超過3000元,有的田塊投入比較少,每畝只有1500元,可能存在不達標情況。
不達標的說法,記者也從沙溪鎮農辦主任話語中得到印證。他說,因為童家豐反映白石村高標準農田沒有達標,他們曾花費10多萬元幫助童家豐翻耕土地。同時,希望童家豐在流轉耕種的過程中慢慢改善,“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推出‘兩免三減半’的政策。”
余劍鋒答復記者稱,“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是高標準農田的標準,但是白石村屬于丘陵地帶,只能打造成高標準梯田,這樣的話只需要做到“路相通、渠相連”。對于渠不相連的情況,他解釋是施工時存在百姓阻工現象。“我們是通過招投標建設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通過了驗收。”余劍鋒否認白石村存在高標準農田不達標的情況,他說:“都是按照規劃設計圖紙施工的,只是后來因為資金不夠,更改了施工圖紙,降低了標準。”不過,當記者來到信州區農業農村水利局辦公室,提出想看看更改后的設計圖紙時,電話中,余劍鋒以自己“沒在局里”為由婉拒了記者的要求。而信州區農業農村水利局相關人士則稱,分管領導也下鄉了,白石村高標準農田一事只有余劍鋒熟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