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视频一_国产劲爆久久_五月天综合网_日韩av在线一区二区

首頁 > 正文

綠染呂梁

2021-10-28 15:30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

  第三集《綠染呂梁——金山銀山》

  引子

  八月剝棗,是《詩經》關于紅棗的記載。

  紅棗,是源于中國的特產樹種。在呂梁黃河沿岸地區,因為其耐旱、適應性強的特點,棗樹更是發展節水型林果業的首選良種。柳林縣孟門鎮高家塔村的這一片古棗樹林,歷經千年風雨依然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汾州核桃產地汾陽市南偏城村,這一株樹齡達670多年的核桃樹,在霏霏細雨的滋潤下,濃綠的葉片、淡綠的果實愈發嬌翠欲滴,生機勃發。

  “棗想核你在一起”,是一句描述紅棗核桃營養價值的廣告詞,而它們一起在呂梁繁衍生息的歷史,早已超過了千年。

  如今,呂梁紅棗種植面積達200萬畝、核桃種植面積達300萬畝,紅棗和核桃,是呂梁老鄉們一起追求致富夢想的金山銀山。

  

  盛夏時節,臨縣克虎村村民郭燕燕在黃河灘上的紅棗林,青綠的果實掛滿枝頭。這種區別于黃河沿岸傳統樹種的矮化棗樹,是郭燕燕幾年前引進種植的“臨黃一號”抗裂果新品種。

  臨縣紅棗種植面積達56700多公頃,綿延百公里的沿黃8個鄉鎮密集分布著成片的棗樹林。臨縣先后被國家林業局等部門授予中國紅棗之鄉、中國紅棗產業龍頭縣、中國經濟林產業示范縣等稱號。紅棗是臨縣30多萬棗農賴以增收致富的農業支柱產業。

  因為品種單一,臨縣紅棗主要面臨春季病蟲害和秋雨裂果兩大問題。2007年秋天,陰雨連綿,臨縣紅棗幾乎全部絕收。

  郭燕燕在黃河灘地上栽植的矮化棗樹,因為有了充足的水肥條件,加上精細的田間管理,病蟲害得到防治、裂果率大大降低。從20多個優質品種中遴選出來的臨黃一號,個大肉厚、品質上乘。1公斤紅棗鮮果售價達到12元,遠遠高于傳統木棗的銷售價格。郭燕燕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紅棗種植大戶。

  同樣處在黃河岸邊的興縣羅峪口鎮李家梁村,早在20多年前就嘗到了灘地種植紅棗的甜頭。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李家梁村自發組織勞力,用了10多年時間在黃河灘筑壩墊地300多畝,全部栽上了棗樹。灘地紅棗的效益比山地紅棗高出數倍,依靠紅棗一項收入,李家梁村成為黃河邊上的富裕村。本世紀初,李家梁村全體村民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歷經3年的艱辛努力,在黃河灘又建成紅棗林地400多畝。近年來,村里成立合作社對800多畝紅棗林實施集中管護、精細作業,有效保證了黃河木棗的品質和產量。2019年,李家梁黃河灘地紅棗總收入達到500多萬元,村民人均增收6000元。

  呂梁沿黃4縣的棗樹大都分布在干旱貧瘠的土石山和黃土山丘之上,這里遠離現代化城市和交通干線,沒有大型工礦企業,土壤、水源、空氣中沒有任何污染,產出的紅棗完全符合國家級產地環境標準,是貨真價實的原生態有機食品。

  2015年,呂梁棗區迎來少見的大豐產年景,臨縣是呂梁最大產棗區,產量高達1.8億公斤。但在棗區,棗農賣棗的錢還不夠雇人打棗的工錢,導致漫山遍野的紅棗掛在枝頭無人采摘。因為缺乏市場的引導和推廣、缺乏產品深加工的需求,呂梁紅棗良好的品質并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棗賤傷農”的問題成為制約呂梁紅棗產業發展難以跨越的瓶頸。

  多年來,呂梁沿黃4縣各級政府和棗農,在旱地紅棗的生產和推廣環節做出了許多艱辛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2014年,臨縣實現紅棗出口零的突破,近年來每年都有數百噸至上千噸紅棗出口海外市場,讓當地棗農看到了依靠紅棗增收的希望。臨縣還將磧口古鎮打造成為紅棗產業和旅游結合的示范景區,連續4年舉辦中國磧口“棗兒紅了”紅棗旅游文化節,大大提升了臨縣紅棗在全國的知名度。

  石樓縣紅棗產地絕大部分都在黃土丘陵溝壑區。從2001 年開始,全縣實施了較大規模的紅棗品種改良和推廣,引進嫁接了帥棗、交城駿棗、冷白玉、山東梨棗、大荔蜂蜜罐、六月鮮、河北贊皇大棗、聊城圓鈴棗等省內外優良品種。石樓帥棗經分類后, 一級棗每公斤售價可以達到10 元至12 元,二級棗也可達6元至8 元。石樓縣在打造6 個萬畝紅棗精品示范園的基礎上,由政府出資,加大紅棗經濟林提質增效的投入。2019年,全縣共有848戶棗農、2374人通過參加經濟林提質增效增加了勞務收入,全縣完成經濟林提質增效工程9.95萬畝。

  近年來,柳林縣重點在沿黃孟門、軍渡、石西、三交4個鄉鎮大力推進紅棗新品栽植,發展大棚栽種、矮化密植,推進裂果防治,打造紅棗集貿市場,研發紅棗飲料等功能性食品,全面加快棗業轉型升級。紅棗年產量達到3萬噸,紅棗產業成為柳林農民增收的重要依托。

  三交鎮是全國聞名的紅棗貿易集散中心,影響力輻射全國各地。2013年9月,三交鎮沙坪則村成立了紅靈芝鮮棗開發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500畝,完成投資1000余萬元,在黃土高坡上建設了具有抗旱、防雨、防雹功能的現代化大棚,生產紅靈芝鮮紅棗。大棚內栽植了早熟的爆米花、子彈頭、六月鮮、七月鮮等品種,在六、七月份成熟上市;中熟的牙棗、木棗、駿棗,在八、九月份成熟上市;晚熟的灰棗、沾化二代冬棗,在九至十一月份成熟上市。大棚紅棗每畝育苗260株,單株產量15公斤,畝收入高達2萬余元。

  依靠科學管理和科技創新、圍繞市場需求精準定位品種和產品,在精深加工和差異化供給上下真功夫,是呂梁紅棗產業升級和效益提升的不二選擇。

  這里,是位于呂梁山東部丘陵地帶的汾州核桃主產區。

   70多年前的建國初期,汾州核桃年產量僅有40萬公斤。1980年代,汾陽縣核桃年總產達到500萬公斤。而到了70多年后的今天,呂梁13縣市區核桃種植面積超過了300萬畝,初步建成了呂梁山東部邊山地區100公里核桃林帶、西部黃土丘陵山區200公里核桃林帶;建設了汾陽宋家莊、楊家莊、協和堡、孝義柱濮、離石垣上、柳林龍門垣、中陽暖泉等40多處萬畝基地。常年產量達到5000萬公斤以上,主產區農民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2000年以前,呂梁西部山區核桃種植面積零星分布,形不成產業規模。2000年以后的20年間,西部山區各縣區借助國家退耕還林政策,鼓勵農民大力發展核桃種植以增加收入,核桃經濟林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傳統的紅棗經濟林。臨縣、離石、柳林、中陽、石樓等縣區核桃種植面積都超過了20萬畝。

  東部的汾陽、孝義、文水等市縣作為傳統的核桃產區,種植面積也逐年擴大,汾陽市核桃種植面積已達到55萬畝。隨著核桃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快速增長,核桃市場價格也不斷波動,市場對核桃品質、價格的敏感反應,成為呂梁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民需要長期、積極應對的產業課題。

  中陽縣金羅鎮于家山村的70多名農民,于2009年成立了熊熊山種植專業合作社,共同經營和管理全村的200多畝核桃林地。

  從2016年開始,合作社依托山西農大專家團隊,在于家山建立核桃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采取多種技術措施以提高核桃產品的品質和產量。

  他們引進了大果型核桃新品種“中核香”和“農核1號”、鮮食型核桃新品種“綠香”和“中核4號”等核桃新品種10余個,為優化和打造適應市場需求的核桃產品打好了基礎。

  實施地布覆蓋、生草覆蓋增肥、水肥一體化技術,有效發揮了提溫、保墑、抗旱的作用,同時可以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達到核桃生產有機化的目的。

  實施夏季修剪、減密控高技術,解決了中陽核桃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足問題,有效增加了核桃單位面積產量。2019年,熊熊山合作社核桃畝產超過200公斤、總產量達到4萬多公斤,社員人均核桃收入7000元。

  呂梁市受寒流及冷空氣影響,每年4月中下旬很容易發生晚霜凍花災害。此時,正值核桃花芽萌動,耐寒能力降低,晚霜一掃,輕則減產,重則絕收。

  熊熊山核桃試驗示范基地前幾年引進了抗晚霜核桃新品種“寒豐”和“元林”,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核桃晚霜凍害損失。但是,2020年春天,呂梁市遭遇強冷空氣襲擊,大部分地區連續數天夜晚氣溫驟降至零度以下,核桃花芽遭受嚴重凍害,熊熊山試驗示范基地也未能幸免。

  呂梁市核桃產區如何提升應對晚霜自然災害的能力,依然任重道遠。

  科學化管理、科技化引領,是呂梁核桃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孝義市依托核桃種植傳統優勢,聘請山西省林科院專家為核桃產業發展技術顧問,建成集試驗、示范、培訓、培育等為一體的高賢垣千畝核桃示范基地,高標準栽植了適合本地生長的“中林”“晉龍”等優質矮化核桃品種。園區內采取“公司+農戶”的管理模式,嚴格按照物候期進行高標準、高質量管護,做到中耕除草、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整形修剪、越冬管護“五到位”。同時建成優良砧木種子園和全省一流的良種核桃示范園,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優質純種苗木。

  位于汾陽市峪道河鎮下池家莊的汾陽市核桃良種繁殖試驗園,是國家級核桃良種基地、山西省華北核桃種質資源基因庫、山西省林科院核桃良種選育創新基地。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試驗總結,試驗園逐步走出了一條由良種選育到良種繁育,由實生種植到優種嫁接,由室內枝接到大田芽接的路子。從汾陽市實生核桃群體中選育出的“晉龍一號”“晉龍二號”優良品種被國家林業局、中國林科院首推為華北地區發展的優良晚實品種。20多年來,汾陽市核桃良種繁殖試驗園抓科研、選良種、攻技術、出成果、為全市培養出3000余名嫁接管理技術骨干,優良苗木已推廣到全國19個省市200多個縣。

  借助本地農業科技龍頭園區的帶動作用,呂梁各縣市區在政策、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給予核桃種植戶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從2017年開始,呂梁市每年都實施經濟林提質增效50萬畝,吸收以貧困戶為主的農民組成專業合作社,開展核桃栽植、管護、銷售三項服務,實現了核桃增產增效和貧困戶增收脫貧。

  沙棘,是呂梁山區自然生長繁衍的鄉土樹種。獨特的氣候、清新的空氣,造就了呂梁沙棘獨特的原生魅力。

  呂梁現有120余萬畝不同蓋度的野生沙棘,正常年沙棘鮮果產量達5000萬公斤。嵐縣、交口、方山野生沙棘面積最大,是全國少有的集中分布區。

  在上世紀80年代全國掀起的“沙棘熱”中,嵐縣、方山、交口、文水等重點分布區曾倡導發展沙棘產業,但由于重視不夠和資金不足等原因,造成沙棘經濟林管理不到位,單位產量低。

  大規模的沙棘產業開發始于2017年嵐縣王獅鄉蛤蟆神村的萬畝沙棘基地建設。

  王獅萬畝沙棘基地在改造原有5000畝原生沙棘的基礎上,建立了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系。嵐縣林業局引導當地農民成立了界河口森生財、王獅別樣紅等專業合作社,投資建設溫室大棚,引進培育中蒙雜交雜雌1號優質沙棘苗木,突破了嵐縣無霜期短、晚霜凍花凍果的氣候制約,保證沙棘種植可實現3年初果。5年進入盛果期后,畝產沙棘果可達1000到1500公斤、畝均收入可達8000元以上。到2019年,王獅萬畝沙棘基地已種植優質沙棘1萬多畝。

  在王獅萬畝沙棘基地建設過程中,蛤蟆神村農戶將退耕還林地經營權委托給村集體集中流轉、折股量化,以股權形式統一入股別樣紅造林專業合作社,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紅”。合作社獲得20年的土地經營權,帶領所有農戶包括貧困戶組成的股東實施統一經營,統一管理。農民股東勞動力通過承接沙棘種植、管護、收果等工作,每月都可獲取相應的勞務收入。沙棘掛果之前的建設初期,農民在沙棘經濟林套種柴胡、板藍根、黃芩等仿生中藥材,每年還可獲取管護收入。5年后盛果期到來,農民可獲得6%利潤分紅+每畝50元保底收益,真正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2018年,第八屆國際沙棘大會在呂梁召開。呂梁生態建設的做法被編入“全球減貧案例”。

  這里,是位于文水縣南安鎮西韓村的2000多畝梨園。

  文水縣梨樹種植已有40多年的歷史,僅南安鎮種植面積就達到6萬畝,年產量1億公斤。文水酥梨以表面光潔、個大豐滿、多汁酥脆、綠色無公害等幾大特點成為遠近聞名的特色產品。

  前些年隨著樹齡增加,南安鎮梨園普遍出現樹冠郁閉、通風透光不良、病害多發、產量下滑、果質下降等諸多問題。近年來,文水縣邀請山西省農科院現代農業技術中心專家,在西韓村建立現代梨園示范基地,對果樹采取了隔距間伐、樹形改造、高接換種、平衡施肥、果園生草等多項先進改良技術。改造后的梨園,畝產由2000公斤增加到4000公斤,品質由普通果提升為優質果,文水酥梨的市場占有率得到鞏固,果農收入加倍提升。

  通過示范改造,文水縣梨園生產年限可延長50年,有效帶動了文水南安、南武、劉胡蘭等鄉鎮12萬畝梨園的健康發展,為呂梁未來成齡果樹的科學管護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呂梁數十萬公頃的天然林地中,生長著一種叫做虎榛子的常見灌木,因為其果實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不高,虎榛子并沒有像沙棘一樣受到人們的青睞。

  但是在方山縣麻地會鄉運莊村,卻有人在這里種下了一片榛子林。榛子林的主人,是山西省林業廳已退休的高級工程師馮月生。從2007年開始,馮月生回到家鄉方山縣,在運莊村租種的20多畝農田里,先后栽植了26個經濟價值很高的雜交榛子品種。經過長達10多年的試驗摸索,最終定植了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5個抗寒類樹種和4個豐產優質品種。

  馮月生的實驗結果表明,所有定植的榛子品種,均為栽植3年掛果,5年形成產量,畝經濟效益達3000到5000元,繁殖苗木畝收入可達8000到10000元。

  2019年,馮月生在方山梅洞溝建成了300畝榛子苗圃基地,希望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造福家鄉人民的經濟林產業。

  昔日黃土高坡,今朝金銀滿坡。

  紅棗、核桃、沙棘、酥梨、榛子,還有各縣市區嘗試種植的槐米、桑葉、文冠果、仁用杏、元寶楓、油用牡丹等經濟林,正在呂梁山上鋪陳蔓延出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花果山。這是呂梁百姓和農業科技人員為家鄉傾情奉獻的七色風景;是他們通過辛勤勞動栽種、培育、收獲的綠色財富;是晉西黃土地上不斷滋生壯大的金山銀山;是呂梁完勝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必然繪就的偉業宏圖。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責任編輯: 王小玉
賀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701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西林县| 双牌县| 玛纳斯县| 宁晋县| 韶关市| 长沙市| 轮台县| 江达县| 吉林市| 嘉兴市| 嵊泗县| 通榆县| 南漳县| 巴林右旗| 温宿县| 合江县| 余干县| 开原市| 鲜城| 高密市| 房产| 海伦市| 玉门市| 山阳县| 丹寨县| 开鲁县| 永春县| 马公市| 黄梅县| 梁河县| 海淀区| 汝城县| 新河县| 惠安县| 姜堰市| 棋牌| 宁南县| 墨玉县| 日土县|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