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序曲
《綠染呂梁》解說詞
第一集《綠染呂梁——綠色序曲》
引 子
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在考察了呂梁黃土高原上支離破碎、溝壑縱橫、水土流失極其嚴重的狀況之后,感慨地說,這個地方根本不適宜人類生存!
中陽縣西部的軍山地區,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尷尬的地方。
30多年前,軍山山脈大部分山頭都是樹木稀疏的荒山禿嶺,莊稼十年九旱,收成微薄,當地農民長期處于貧困狀態。
斗轉星移,歲月交替。中陽人、呂梁人沒有因為外部世界的看法而妄自菲薄,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存條件,為了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了追求共同的美好生活,他們付出了數十年的艱辛努力。如今的軍山山脈,滿目青翠、生機盎然,已經是一個總面積達5300多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2%,縱貫中陽南北18公里的森林公園。
類似于軍山森林公園這樣的巨大變化,正在遍布于呂梁山兩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處山野河谷。綠色的希望在孕育、綠色的生長在持續、綠色的生態在形成、綠色的未來在呈現。綠色,正在遍染呂梁大地……
呂梁,也因此成為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
呂梁市,因呂梁山脈縱貫全境而得名。
呂梁山脈往東延伸,緩慢降低為低山丘陵,最后隱沒于太原盆地的平緩地帶,沿汾河走向與太原、晉中相接。
呂梁山脈自西傾斜,山勢東高西低,是梁峁起伏、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隔黃河峽谷,蜿蜒與陜北榆林、延安相望。
呂梁山脈最高峰,是位于呂梁方山縣和交城縣交界處、海拔2831米的關帝山主峰孝文山。
關帝山下的山西龐泉溝國家自然保護區,橫跨交城龐泉溝鎮和方山麻地會鄉,保護區10443公頃面積的土地上,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被譽為天然氧吧、華北綠肺。
在呂梁山脈主脊線兩側,從北到南分布著蔚汾河省級自然保護區、黑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茶山省級森林公園、關帝山國家森林公園、南陽溝省級濕地公園、梅洞溝省級濕地公園、文峪河國家濕地公園、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薛公嶺省級自然保護區、陳家灣省級濕地公園、呂梁山省級森林公園等多個國家和省級生態保護區域。
這里奇峰聳立、森林密布;百花爭艷、百草豐茂;有山皆青、有水皆秀、有石皆奇、有樹皆美。這些森林和生態景區在呂梁山中部形成了一條綿延不斷、無縫連接的綠色生態長廊。
呂梁全境范圍內,山區、半山區面積占92%,呂梁山兩側大小河流全部屬于黃河水系。除了森林茂盛的中部呂梁山脊,大部分地區屬于黃土丘陵溝壑區。因為林木覆蓋率低,這里的生態環境還很脆弱,水土流失還很嚴重,十三縣市區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方面面臨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從數萬米高空拍攝的衛星成像地圖上可以看到,在呂梁西北部有一小片異常醒目的綠色,突兀呈現在大片黃土丘陵的中央位置。這里,就是位于臨縣、興縣交界處的紫金山和大度山。
紫金山和大度山在地質學上被統稱為紫金山巖體,這塊以海拔1800米的高度明顯出露于周圍黃土地的巨型巖體,呈北西——南東走向,長7.5公里、寬4公里,面積2230公頃。研究表明,紫金山巖體屬于早白堊世地幔巖漿上涌活動形成的產物。
古代興縣、臨縣都搶著把這里定義為本縣域的勝景,興縣說“紫荊臥云”,臨縣則稱為“紫金瑞云”。
《興縣志》記載,北魏時期的紫金山,還是“林木茂密,虎豹穴藏,人鮮徑行,騎不能入”的深山密林,但到了明代末年,松柏等林木被砍伐一空。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只生長著小片稀疏的山楊、遼東櫟和灌木。
1958年,臨縣成立紫金山國營林場,1968年,興縣也建立大度山林場。張瑞平和他已去世的父親都是紫金山林場的職工。經過兩代人數十年的持續努力,一南一北兩個林場先后栽植了大片的油松、落葉松、側柏、刺槐等林木。尤其是近年來,兩縣人民政府大力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以紫金山、大度山為中心的綠地面積不斷擴大。從衛星地圖上測量可以知道,這片墨綠色區域的總面積已經擴展到了大約9000公頃,超過了紫金山巖體的三倍。
紫金山、大度山是臨縣、興縣流入黃河一、二級支流共十余條河流的發源地,其地理位置、生態區位是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典型樣板。
近年來,呂梁各級政府在林業生態建設方面的投資力度空前加大,呂梁社會各界和全市人民參與退耕還林、荒山荒坡造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呂梁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認識到,恢復林草生態、重建綠水青山,是新世紀帶領全市人民實現中國夢當仁不讓的歷史使命。
走遍呂梁,我們依然可以在許多地方尋覓到這片土地數千年歷史遺留下來的生態密碼。
文水三道川劉家嶂東溝內,生長著一株主干粗大,枝繁葉茂的千年古樹,這種樹木的學名叫遼東櫟,是殼斗科櫟屬的落葉喬木,別名又叫做橡樹、柞樹、柴樹等。
到了秋季,這棵古樹的巨大樹冠會展示出它奪目的驚艷。從空中俯瞰,樹冠的顏色五彩斑斕,相同的葉片竟然呈現出許多種不同的色彩。或許,呂梁當地人所稱的別名“彩樹”,才是對這個樹種最準確的定義。
呂梁黃土丘陵區以彩樹命名的古老村莊,有臨縣的彩樹嶺、方山的采樹峁、離石的采樹局、采樹溝,孝義的棌樹梁、交口的采樹角等。
交口縣正是中國遼東櫟天然林的核心分布區,以遼東櫟為主的林地總面積多達46000多公頃。2019年7月,為了保護大自然傳承下來的古橡樹林,交口縣國營林場在高廟山脈的西交子村附近,開始建設一個占地面積1000公頃的古橡樹公園,公園內森林密布,橡樹占比達80%以上。
呂梁以桑樹命名的村莊也有很多。興縣、離石、孝義都有一個叫桑灣的村莊,還有臨縣的桑墕、文水的桑村、汾陽的桑溝、桑棗坡,交口的官桑園等。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石樓縣龍交鄉上莊村前的河谷里,至今還生長著30余棵郁郁蔥蔥的古桑樹。村里老人回憶,上世紀初,這條河谷里還有很多粗大的桑樹,這大片的桑園曾經屬于300多年前一位蘇姓財主。
根據植物學研究者對2000多年以前黃土高原花粉測定的結果,橡樹、桑樹都是呂梁地地道道的鄉土樹種。
相關研究也表明,2700多年前的西周時代,人類活動對植被的破壞并不嚴重,呂梁山以西的黃土高原到處是一望無際的疏林灌木草地。而海拔較高的呂梁山脈,則覆蓋著大片茂盛的巨型松柏,生活著虎、豹、熊、鹿等許多大型野生動物。
春秋時代,史書記載石樓屈產河流域被開辟為馴馬川,盛產良馬。戰國時鐵器開始應用于農耕,呂梁山以西的三川河流域新設中陽、藺、離石、皋狼等縣邑擴大墾殖、發展畜牧。
到了西漢,汾陽西北邊淺山區也多被辟為牧馬草坡,同時在三川河流域繼續燒林開荒,往北在臨縣湫水河、興縣蔚汾河、嵐縣山間盆地,往南在石樓義牒河等流域擴展墾殖,河谷地帶的成片林地被開拓為新農區。
東漢晚期,湫水河以北的呂梁山西側被羌胡占據,縣邑均廢,僅留下西河郡治離石一線孤懸,農田荒蕪。
到曹魏時期、再到劉淵起兵離石左國城之后的數百年間,因連年戰亂、人口銳減,呂梁山西部丘陵山區,包括三川河流域,森林植被又恢復了起來。
北魏時期,呂梁山中段高大茂林遍布,巨木良材甚多,北魏遷都洛陽以后,“京洛材木,盡出西河”。西河指的是從離石遷至汾陽茲氏的西河郡。當時汾陽北部的白彪嶺“懷山襄陵,古木參天”,汾陽、文水北部的隱泉山(子夏山)上,也是“層松飾巖,列柏綺望”。
呂梁山林木被大規模砍伐始于隋唐時期。
隋朝末年,文水縣出現了一位影響到中國歷史進程的木材商人,他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武士彟在文水二道川、三道川和文峪河上游一帶“叢林森茂”之處砍伐售賣木材,“因致大富”。他依靠雄厚財力輔佐唐高祖李淵,成為開國功臣。
唐王朝興建宮殿、橋梁所用原木,史載“松出嵐、勝州”,“大陽、蒲津橋船,嵐、石等州折丁采木,浮送橋所,役匠造供”。當時的嵐州和石州,所轄范圍包括了如今嵐縣、興縣、臨縣、方山、離石、柳林和中陽的大部。
經過隋朝至唐中期皇家采伐,三川河、湫水河、蔚汾河流域已無巨木良材。到北宋,皇室長期采運呂梁山木材,已是“松山多童”。
之后,明代萬歷年間的嵐縣縣令談應春,還能看到不少地方“碧流襟遶、松杉蔚薈”。但是經過明清時期因人口激增而大肆摧毀山林植被、拓荒墾田,天然植被面積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小。
明代興縣的許多山地已經是“童山不毛”。清初的石樓則是“環邑曠土,一帶童山”、“地畝盡在高崗斜坡之間”。孝義境內“西山高下皆瘠土”。光緒年間的離石吳城,是“層層鳥道亂山多,白草黃櫨遍石坡”的殘破景象。
由于人類過度樵采林木、開墾農田,呂梁黃土高原上原生的天然植被已完全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經過墾種的耕地或荒地。山地的原生植被也大多被破壞,自然景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森林的消失,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呂梁境內的汾河、文峪河、磁窯河從宋代以來肆意改道、泛濫成災,建國初期才得到初步治理。
西部黃土丘陵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依舊是風卷黃沙起、雨落泥石流,湫水河、三川河、屈產河、蔚汾河等黃河支流水患嚴重,每年都給黃河輸送了大量泥沙。
面對歷史留下的這一大筆欠賬,在支離破碎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呂梁各級政府幾十年來堅持不懈地實施大規模的人工植樹造林,積極參與生態修復,主動改善生存環境,顯現出了政府行為巨大的推動力量和超常的發展速度。
1978年秋,“三北”防護林建設在呂梁山區九縣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維護生存空間而實施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至2012年,呂梁累計完成“三北”造林550萬畝,基本形成了帶網片、喬灌草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中陽軍山、嵐縣皇姑梁、離石平頂山、興縣大度山、雙雙山等工程,都已郁閉成林,達到了近自然林態。
森林之所以能夠保持水土,是由于森林的樹冠對于降雨有截留的作用,林地當中接近地面的矮小草本、苔蘚地衣等地被物,比較起裸露的黃土地,有更強的吸水能力和透水作用,可以大大減少地面徑流,削弱侵蝕力量。
在森林植被得到恢復的呂梁局部地區,過去的侵蝕溝不見了,水不出溝、土不下山,流域內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000年,呂梁市開始實施第一期退耕還林工程。這項工程涉及全市十三個縣市區的137個鄉鎮、5900多個自然村。到2012年,全市已完成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417.7萬畝。
隨著綠地面積逐年增加,呂梁市滿目荒涼的景象開始變了模樣。中陽縣城的鳳山、臥龍崗;離石城區的龍山、鳳山、虎山;柳林縣城的南山、北山;石樓縣城的南山、北山、西山;交口縣城的西山、南山、東山等昔日的黃土丘坡,都慢慢披戴上了青衣綠帽,體現出了森林樣貌的生態效益,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呂梁市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近幾年來,造林綠化資金投入猛增,每年都達到12億元以上。以紅棗、核桃為主的經濟林總面積快速發展到5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到2019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3.2%。
呂梁市以每年50萬畝以上的造林任務,推動沿黃四縣生態治理,近三年平均泥沙量較多年平均值減少近4000萬噸,減少量達70%。從2016年開始,全市平均降水量為618毫米,均值高出多年平均值32.5%。2017年《山西省生態氣象監測評估分析報告》顯示,“呂梁市生態質量改善全省最好”。
2018年,呂梁市政府抓住省委省政府實施太行呂梁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的政策機遇,提出要在三年內,讓330萬畝宜林荒山荒坡全部綠起來、讓230萬畝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讓深度貧困自然村全部從山莊窩鋪搬出來,同步實施生態修復,實現人退綠進、村出林入。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是2018年開始實施的“三個100萬畝”工程。到2019年,這項工程已累計投資70多億元,完成荒山綠化330萬畝、退耕還林230萬畝、經濟林提質增效150萬畝。
在呂梁山區生態修復的重點治理區域和脫貧攻堅主戰場,呂梁全力做好“增綠、增彩、增財”三篇大文章,努力讓表里山河美起來、綠色產業活起來、農民群眾富起來。
近幾年來,呂梁市創造性地推廣購買式造林、合作社造林、規模化造林、項目化造林和“支部+合作社”造林模式,通過退耕獎補、造林務工、森林管護、苗木銷售、經濟林提質增效和合作社利潤分紅等渠道,讓100多萬人通過生態建設增收、11.5萬貧困人口通過參與生態造林和森林管護脫貧。綠水青山已經變成了貧困群眾的致富靠山。
2017年,全國林業生態扶貧現場觀摩會在呂梁召開。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林業和草原局等三部門聯合行文,全國推廣合作社造林模式。
如今的呂梁,每個縣都至少有一個綠意盈盈的城郊森林公園。國道、省道、高速公路、鐵路通道綠化率達到80%,形成了景隨路走、綠隨車移的生態走廊。綠色已經成為呂梁發展的最美底色。
在“2019中國國際生態競爭力峰會”上,呂梁市榮獲“2019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稱號。
呂梁市區西南部、柳林縣李家灣鄉的仙童山上,這兩株生命力旺盛的千年古柏,親眼目睹了千百年來這里曾經茂密的森林被砍伐殆盡,又在新世紀里見證了呂梁人在這里留下一條條人工造林的鮮明痕跡。這樣的痕跡,如今遍布在呂梁山的南北西東。
它們,是呂梁人鑲刻在大山上的美麗指紋;它們,也是呂梁人潑灑于黃土地的綠色水彩,沉穩著色、恣意浸染,重新裝點著呂梁的錦繡山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