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共融 危機中育先機
華龍網集團總編輯、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獲獎者 周秋含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很榮幸,受大會的安排,代表華龍網在這里向大家匯報。我進入媒體工作時恰逢傳統媒體進軍互聯網,后來又親歷了華龍網從“PC一張網”發展到“一芯兩云三平臺”的全媒體融合布局。最近,中央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從頂層設計上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帶來了又一次東風,送來了又一場及時雨。作為新媒體人,我學習后深受鼓舞。
媒體融合發展到今天,我們新聞人正面臨巨大挑戰,大家都在尋找破局之道。借這個機會,結合華龍網的發展布局以及對新聞、互聯網行業的一些思考,給大家做個簡短匯報。
當前,我們面臨著四個方面的問題,對我們越來越形成困擾,分別是——
越來越復雜的生態。萬物互聯、萬物皆媒,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發展態勢勢不可擋,主流媒體、自媒體、商業平臺形成了新格局。
越來越嘈雜的業態。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全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源,大量無用無效,看不到來源未經核實的信息稀釋甚至屏蔽了主流真實的聲音。
越來越焦慮的心態。一些同行開始焦慮,追熱點忘重點,追流量忘質量,追速度忘深度。
越來越犯愁的狀態。陷入“愁人才愁技術愁經營愁地位”的困境。
盡管如此,我們依然堅信,危機中育先機、變局中開新局。中央的《意見》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勁動力。我們也看到,時代也正在給新媒體的蝶變賦予了更多機遇。這些機遇包括——
疫情下網民激增的機遇。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國內網民規模達到9.4億,相比3月新增網民3625萬。疫情背景之下,單季度互聯網化的速率是以往的2倍。
5G時代視頻傳播的機遇。“無視頻,不傳播”,憑借生動、形象的呈現形式,短視頻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價值越來越被認可,也改變著我們的新聞敘事方式和傳播方式。
網絡內容創新升級的機遇。內容表現形式不斷融合創新,互動式交流、沉浸式體驗、場景化展示等多種形態,大幅提升著用戶體驗及獲得感。
媒體邊界極大拓展的機遇。新聞不只是有目的的閱讀、觀看,更是生活的體驗、經歷和實現,媒體也不僅僅只是一家新聞單位,“新聞+政務+服務”正在全面融合。
大時代下傳播轉型的機遇。互聯網成為主陣地,移動端成為新高地。傳播力不看流量看互動,影響力不看到達看點贊。這是我們打造新型傳播平臺的最好時機。
這些機遇,為我們提供了奮發有為的廣闊空間。我們這代媒體人,擁有豐富的平臺資源和時代賦予的“風口”,沒有理由不珍惜。華龍網在重慶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指導下,正融合、創芯,與時代同行,具體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扭住內容為王“牛鼻子”。不管時代怎么發展,傳播生態怎么變,新聞是我們的底線必須堅守,做影響力永遠在路上永無止境。華龍網發展到今天,已不僅僅是一家媒體,也是一家以“內容+技術+運營”布局的互聯網公司,但我們始終清醒認識到,華龍網作為互聯網公司的前提首先是新聞單位,必須要有這個戰略定力。同時,我們布局互聯網產業形成的經濟效益,最終也是為了反哺新聞事業的發展,掙錢的目的也是為了把新聞做大做強。
二是以大破大立適應大變革,統籌融合發展資源。大家都知道,媒體深度融合是一項系統工作,不僅僅是宣傳網信部門和媒體的事,我們要善于嫁接有利于媒體融合發展的一切資源,破落后之根、破內部之壁、破部門之籬;善于構建良好生態,在社會生態中構建媒體自己的小生態,打造生態鏈,為媒體深度融合賦能。
三是強化技術引領,打造自主可控新“引擎”。媒體發展的過程中,技術本身也逐步從“支撐者”的角色轉變為“引領者”。工作中越來越明顯感受到,技術在主導新聞采編和內容發展,有什么樣的技術帶來新聞采編新的玩法。我們通過打造“華龍芯”中臺,加速采編發流程全方位改造升級,努力形成自主核心技術與產品應用,運用大數據智能化驅動媒體深度融合。
四是創新運營模式,提升市場搏擊能力。加快市場化轉型,圍繞主業積極探索互聯網產業新業態,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運營模式,利用自身千萬量級用戶規模的3個“1+41”平臺優勢,深度參與“渝快辦”“網站集約化平臺”等智慧城市項目建設,提升市場搏擊和抗風險能力。
五是借力資本力量,為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推進資本化運作,加快收購、并購媒體上下游朝陽產業,具備條件的媒體企業要積極上市融資,反哺陣地建設,增強媒體綜合實力。目前,華龍網正在積極推進上市工作。
各位同仁,未來已來,媒體融合發展大潮正如火如荼,作為新媒體人,是成為弄潮兒,還是淪為看潮者,就看我們自己手里有沒有金剛鉆,能不能攬得下瓷器活。
我就匯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