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韜奮獎參評人員事跡材料
報送單位 |
福建記協 |
||
作者姓名 |
蘭鋒 |
作者工作單位 |
福建日報社 |
參評者事跡 |
? 蘭鋒同志個人事跡? ? 蘭鋒,畬族,主任記者,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是一名黨報新聞工作者,現任福建日報社新聞研究所所長、屏山記者站站長。從事新聞事業19年來,他懷抱炙熱新聞理想,走遍八閩大地,進深山、登海島,走社區、到廠礦,記錄百姓心聲、謳歌偉大時代。他的作品先后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以及省級各類獎項十余次,本人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福建省十佳新聞工作者等稱號。?
他有新聞人的追求:在最好的時代講最好的故事?
新聞人是時代的瞭望者。在最好的時代講最好的故事,是新聞人夢想和追求。?
一灣淺淺的海峽見證了多少鄉愁。講好兩岸故事,福建新聞人責無旁貸。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是中央對臺重大舉措,蘭鋒十幾次登上平潭島采訪,走遍全島東西南北,目睹了開放開發火熱進程。他采寫的消息《平潭大開發:共筑兩岸人民共同家園》,敘述了福建積極主動的對臺工作,列舉了臺灣各界回應,表達了臺商對投資平潭的信心。文章獲得中國新聞獎文字消息類一等獎,填補了福建省這一類獎項的空白,省政府對此專項獎勵。?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了十七年半,為福建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更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2017年,蘭鋒帶隊采寫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系列報道開篇之作。走進寧德地委大院、福安坦洋村、福州軍門社區……追尋習近平總書記足跡,聽當地百姓講述總書記關心關愛群眾的感人故事,聽老同志回憶當年總書記帶領大家脫貧攻堅的動人場景,采訪組一路學習體會感悟,收集整理了數十萬字的材料。帶著深深的感動,采訪組僅僅26天就提交了24000字的初稿《山海情懷赤子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 黨建篇》,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推動黨建工作的創新思路和做法,生動再現了總書記宵衣旰食的工作作風,表達了總書記與福建干部群眾的深厚情誼。文章發表后引起了熱烈反響,多地專門組織學習,獲得福建新聞獎特別獎,被選入中央黨校參考教材。? 蘭鋒長期承擔最急、最重時政新聞的采寫任務和省委主要領導的報道工作。他先后參與采寫了敘述福建推動跨越式發展的《跨越》、反映習近平總書記三進下黨鄉的《群眾的贊許最甘甜》等多篇萬字長篇通訊;先后完成習近平、胡錦濤等近百位中央領導來閩考察報道,以及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各類重大活動報道、2000余場省委主要領導活動報道;先后帶隊參加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福建代表團新聞報道,連續十幾年帶隊赴京參加全國兩會宣傳報道。2018年和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宣部分別5次和8次點名表揚《福建日報》兩會報道,數量位居全國前列。2019年蘭鋒帶隊參加外交部全球推介福建、中聯部《中國共產黨故事——福建綠色實踐》等重大外事活動報道,吸引了海內外廣泛關注,僅外交部推介活動報道的全網閱讀量就達26億次。?
他有新聞人的情懷:腳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才能沉淀多少感情? 蘭鋒出生在紅土地,曾祖父是革命烈士,從小就對老區蘇區充滿了感情。? 蘭鋒新聞生涯的第一站在閩北老區,本世紀初的山區發展仍然面臨許多難題,他把對老區蘇區的感情化作了新聞人的沉甸甸責任。他走訪建陽城郊數百位“漂民”,為這些兩三代人都沒有戶口、生活沒有著落的“漂民”呼吁,采寫了問題調查《“門檻”外的人》,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積極推動問題解決;建甌城外,他深入剖析農民賣難案例,通過《花菜怎么就賣不過菜葉》系列報道,為菜農發聲,推動成立銷售合作社,建立解決賣難渠道;在順昌高山村民家中,他和農民兄弟坐在一條長板凳上說家長里短、未來打算,分析洪地村和光地村資源稟賦相近、發展境況卻大相徑庭,寫出了農村發展調查《兩地之“差”》,指出推動發展的動力在于提高思想認識。? 越是沾滿泥土的話就越生動。駐村三晝夜、蹲點下派村,訪談連家船民、棚戶居民……蘭鋒走遍全省84個縣(市、區),走訪數千個鄉村,始終把目光放在基層、放在老區蘇區、放在群眾身上,采寫了大量反映老區蘇區發展稿件。2014年,他采寫了《飲水思源勿忘老區——習近平同志關心支持福建老區建設和發展紀實》;2018年,他撰寫的《福建省原中央蘇區縣發展情況調研和對策建議》,入選福建省委黨校《策論福建》一書。? 2019年,蘭鋒作為福建媒體唯一代表在中宣部組織的“記者再走長征路”啟動儀式上發言。他這樣表示:“對于黨的新聞工作者來說,再走長征路,就是要不忘老區蘇區為革命作出的犧牲和貢獻,牢記黨的宗旨,始終把人民裝在心中,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采寫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 ? 他有新聞人的擔當:新聞在哪里、第一時間他就在哪里? 新聞就是沖鋒的號角,新聞現場就是記者的戰場。?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兇猛來襲。蘭鋒主動放棄春節假日休息,帶頭沖鋒上陣,奮戰“抗疫”報道一線。大年初一、初二、初三,連續三個晚上加班寫稿都到凌晨兩三點。幾個月來,在蘭鋒身體力行和牽頭組織下,部門同志全力以赴投入“抗疫”報道,采寫制作了數百篇各類稿件和新媒體產品,福建日報屏山記者站成為全省疫情防控信息發布的權威渠道。?
許多事跡都體現了蘭鋒十幾年如一日的擔當與作為。2005年國慶假日,“龍王”臺風淹了大半個福州城,為及時趕赴報道現場,他把電腦包抗在肩上,蹚著齊腰深的積水,整整走了一個多小時。2006年,超強臺風“桑美”席卷閩東,他和同事第一時間趕到臺風登陸點福鼎沙埕港,第一視角記錄了當地干部群眾奮起抗災的生動場景,系列報道獲福建新聞獎一等獎。此外,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他大年三十還在受災群眾家中;2013年廈門公交車縱火案,他連夜趕赴現場通宵采訪;2015年漳州古雷石化罐體爆炸事故,他在離著火罐體最近的地方記錄事故處置過程;2016年泰寧泥石流滑坡災害,多處道路中斷,他輾轉到達滑坡現場,冒著大雨、踩在泥漿中完成采訪。?
新聞在哪里、新聞人就應在哪里。在船上車上飛機上寫稿,十幾天連續出差,一個月行程過萬公里,這些對于蘭鋒都不是例外。從業19年來,他寫下了數十本百萬字的采訪筆記,采寫了數千篇稿件,記錄了八閩大地改革開放重要進程。在偉大的新時代里,蘭鋒懷抱新聞理想,努力堅毅前行。? ? |
||
參評者簡歷 |
2001-09到 2004-08 ?福建日報社南平記者站記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