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韜奮獎參評人員獲獎作品登記表
報送單位 |
青海記協 |
||
作者姓名 |
李夫成 |
作者工作單位 |
青海廣播電視臺 |
作品標題 |
我們的快樂球場 |
||
刊播單位 |
原青海電視臺 |
刊播日期 |
2010-05-11 |
字數(時長) |
1分43秒 |
作品體裁 |
電視作品電視消息 |
獲獎證書類別 |
作者(主創人員) |
||
推薦理由 |
推薦理由(采寫簡況、作品評價、社會效果、獲獎情況)? 采寫簡況:?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玉樹發生里氏7.1級強烈地震。青海電視臺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采訪報道。近一個月后的5月10日上午,李夫成、張賓、金河清等記者采訪途經扎西科時,偶然看到一幕場景:剛剛遭受地震磨難的玉樹縣第二民族中學的幾個孩子,利用路旁散落的空心磚、三合板等搭起了簡易的乒乓球臺,正在開心快樂地打著乒乓球。記者馬上下車,在與孩子們真誠交流基礎上,采制了時長1分43秒的電視消息《我們的快樂球場》。? 地動山搖,悲傷成河,許許多多玉樹人痛失親人、喪失家園……多日的采訪見聞讓記者感同身受。如何反映災區各族群眾在大災面前的堅韌頑強 ,如何更好展現玉樹的信心和希望?當記者看到廢墟中的楊樹生發新綠,聽到孩子們的笑聲,"靈感"快速閃過腦海——他們不就是玉樹明天的希望嗎!玉樹縣第二民族中學學生才仁扎西說:"只要不放棄,不灰心,其實地震并不可怕。" 才文仁增同學說:"不要哭泣,要堅強起來。"報道災區新聞的目的,不就是聚民心、暖人心、強信心么?記者將孩子們澄澈的眼神、純真的微笑、對未來的期許,將黨和人民對玉樹災區群眾的大愛,巧妙地和新聞要素、鏡頭語言、同期聲結合在一起,就這樣,《我們的快樂球場》應運而生,從采訪到播出僅用3個小時。? 作品評價:? 作品以災區所遇真實故事為根基,微觀刻畫、宏觀表達,主題鮮明、角度新穎,同期鮮活、情感細膩,形象生動凸顯"中華民族歷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的深刻主題,從朝氣蓬勃的孩子們爛漫的笑容、質樸的話語中,展現了玉樹的美好希望和燦爛明天,是一件立心、立德、立言,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新青海精神的優秀作品。? 社會效果: 該篇報道在《青海新聞聯播》節目播出后,第一時間被央視《新聞聯播》《午間新聞》等節目采用,多個主流新聞網站轉發,在廣大受眾中引起強烈反響。2天以后,后續報道《才文仁增有了新球桌》跟進播出。玉樹當地群眾說:"當我們看到這些活潑的孩子在廢墟簡陋的場地上揮舞球拍,就看到了一種精神和力量,也看到了玉樹的未來和希望。"廣大受眾認為:作品現場感強,生動鮮活的同期采訪飽含真情、溫情,激蕩著人們的心靈,給人以信心和力量。? 獲獎情況:? 2011年10月,該作品榮獲第二十一屆(2010年度)中國新聞獎電視消息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