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廣播電視新聞訪談節目、新聞現場直播、
新聞節目編排參評作品推薦表
標題 |
跨越---港珠澳大橋通車運營特別直播 |
參評項目 |
電視新聞現場直播 |
||
語種 |
中文 |
||||
體裁 |
新聞現場直播 |
||||
播出頻率(道) |
珠海電視臺新聞綜合 |
播出單位 |
珠海電視臺 |
||
刊播欄目 |
跨越---港珠澳大橋通車運營特別直播 |
節目時長 |
90分35秒 |
||
播出時間 |
2018年10月24日9時 |
||||
主創人員 |
張晉 李勇智 陳慶順 侯彥軍 陳智 劉青 馬玩璇 鄧婉瑩 魏磊 許魯南 |
編輯 |
張濤 張晉 張清燦 |
||
作品 |
一、把握時機、拿捏分寸: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珠海廣播電視臺從大橋開工一直持續跟蹤報道,開通運營是重要節點,但因為各種原因,開通運營宣傳報道紀律要求嚴格,準確時間也是提前幾天才知道,把握報道時機、拿捏報道分寸,實現最佳宣傳效果考驗所有參與人員。 二、巧妙構思、拓展時空:直播設計了記者分別通過自駕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方式體驗大橋通車運營當天最真實的感受,同時在港珠澳大橋的東西人工島、香港及澳門口岸,也設置了多個直播連線點全方位呈現通車盛況。直播過程中還一起回顧大橋建設歷程,了解大橋運營方式,展望大橋時代灣區發展。 三、攻克難關、創新手段:大橋全長55公里,蜿蜒曲折,怎樣形象地呈現出來,展現它的全貌和每個節點的標志建筑,成為了團隊攻關的課題。內容與技術團隊經過半個月的磨合和對接,采用虛擬技術將大橋搬進演播室,與直播連線各個點完美貼合,既展現了大橋的宏偉壯觀,也呈現了中國結等地標建筑的細節,海面上甚至有波浪和游船,使畫面栩栩如生,大橋立體多維。 四、團隊協作、不斷細化:大橋涉及三地,通關、通訊及車輛、人員報備等非常復雜且前所未有,珠海廣播電視臺在方案上,包括文案、連線和技術保障不斷細化,最終實現了宣傳報道紀律和宣傳報道效果的雙贏。 ? |
||||
推薦 |
亮點一:虛擬演播室酷炫逼真。虛擬演播室與內容完美結合、互為承接,在演播室直播過程中全方位展示港珠澳大橋通車及運營狀況,并通過在線包裝系統(Vizrt)整合大量的后臺數據和多路現場連線記者視頻信號,實現了主持人與虛擬動畫的實時互動直播,創造出逼真、立體的效果,讓人身臨其境; 亮點二:挑戰調度、技術難度:4路記者駐點連線,3路記者分別乘坐穿梭巴士、自駕車、包車等不同方式實地體驗感受大橋通車運營的全過程。90分鐘,25次直播連線,港珠澳三地連線場景變換之多、直播連線次數之密、港珠澳三地傳輸手段之差別不同、4G微波衛星傳輸等技術難度系數之高都刷新了珠海臺直播的紀錄。 亮點三:內容分發擴大影響力:直播除了在珠海新聞綜合頻道播出外,用符合社交媒體傳播規律的形態,多角度、立體化、全方位進行傳播推送,在貝殼珠海APP上首次嘗試運用3路視頻視角+1路電臺音頻直播方式多視角呈現大橋通車運營現場情況,同時新媒體直播信號在人民網客戶端、央視新聞+客戶端、新浪微博、ZAKER珠海客戶端、今日頭條客戶端等平臺同步推送。 ? |
||||
︵ 初推 評薦 評理 語由 ︶ |
直播以記者體驗為主線,香港口岸、澳門口岸、東西人工島各點連線為輔線,全面及時地為觀眾帶來大橋通車運營的全方位信息。直播同時將大橋建設歷程、灣區展望等內容穿插融合、互相交織,打造了一檔不一樣的亮點紛呈的全媒體直播節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