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的考古人馮永謙用雙腳丈量歷史——
????我嘗過古墓里的遼代老酒
????盧立業
????今年84歲的馮永謙,是新中國第一代考古人。60多年的考古生涯里,馮永謙的足跡遍及遼金所轄的廣大地域,調查的古城址有400多座。兩件曾轟動全國的文物:遼代絹本畫《深山棋會圖》和《郊原野趣圖》,也是他發現的。
????為《遼史》糾謬補失
????馮永謙的書房里堆滿了各類圖書,學術論文、專著以及《遼史》《金史》《宋史》等史書,他個人電腦里留存的研究文稿和影像資料更是多達2TB。正是依靠實地調查和雄厚的歷史底蘊,馮永謙為《遼史》補充和糾正了很多謬誤。
????眾所周知,遼朝也曾設有國史館,修纂有起居注、日歷、實錄、國史等,但這些原始材料大部分散佚,致使元代編修的《遼史》錯誤百出。馮永謙這些年為《遼史》糾謬所取得的成果頗豐。
????比如,遼朝乾州歷來也沒有正確定點,各家所指其地出入極大,馮永謙經實地考古調查在北鎮小常屯發現城址,才解決了這一歷史懸案。遼朝懽州,因阜新半截塔村西山塔基地宮出土有碑銘,載有懽州,于是就將大巴村的遼城址定為懽州。馮永謙去北票發掘遼朝耶律仁先家族墓,乘車途經大巴,由于考古養成的習慣和經驗,看到車外的地理環境、山川走勢,感覺不對,碑銘與現地不合,于是中途下車調查,果然在半截塔村發現此前不為外界所知的遼朝懽州,而將原大巴遼城址考證為順州。文章發表后,我國歷史地理學大師譚其驤主編的八大本《中國歷史地圖集》,懽州、順州就都采用了馮永謙的研究成果,并對這種隨時隨地注意觀察的治學精神大加贊揚。
????除了調查遼金時期數百座古城址外,馮永謙很早就開始調查遼陵,這是一個歷史難題。幾十年間他對各陵都分別多次前往,《遼史》記載的遼代皇陵——顯陵和乾陵就在醫巫閭山中。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只知有清代的“關外三陵”,幾乎無人知道遼寧還有兩處遼代皇陵。回憶起幾次調查遼陵的過程,馮永謙仍歷歷在目,“1961年5月,北鎮的桃園村發現有墓,認為是遼陵,于是我前往當地調查,在該村醫巫閭山東麓山谷中,見有磚瓦遍地,顯露出皇陵的端倪。后來,我又在龍崗子村山谷里發現非常罕見的綠琉璃釉大瓦,這一看就是陵殿建筑上的用物。”
????201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提交了《醫巫閭山遼代遺址考古工作計劃(2014—2018年)》,并得到國家文物局批準。這意味著,馮永謙當年找到的那些蛛絲馬跡成為了國家級重大考古項目。獲悉這一消息后,馮永謙激動不已,“我年紀大了,不能親自參加考古發掘,希望早日有重大考古突破。”馮永謙尋訪遼金遺存時,還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陽白塔的年代做了糾正,到底是金塔還是遼塔做了定論。此前普遍認為遼陽白塔是金世宗完顏雍為其母修建的,馮永謙對白塔本身等各方面進行研究,提出是遼塔的學術觀點。其后在1980年文物普查時,在遼陽發現了完顏雍為其母建塔的塔銘,“由于塔銘的發現,可證該塔早已毀壞,才使地宮內的塔銘流出,其塔的地理位置與現存的遼陽白塔毫無關系。再說遼陽白塔的建筑風格、使用材料等與其他遼塔基本吻合,據此可證,遼陽白塔為遼代中晚期的建筑。”馮永謙說。此外,開原老城白塔,過去也被認定為是金代的,馮永謙根據他的研究,認定為遼代,現在為學術界所接受。
????親歷葉茂臺遼墓發掘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法庫縣葉茂臺遼墓群,自從被發現以來,出土的遼代珍貴文物不計其數,像遼寧省博物館藏的絹本畫《深山棋會圖》《郊原野趣圖》便是其中的代表。
????發掘過多處遼金古墓的馮永謙,至今仍對1974年春天葉茂臺七號遼墓的發掘過程念念不忘。因為,他在這里喝到墓葬里的千年遼酒,他還親自護送《深山棋會圖》和《郊原野趣圖》到北京修復裝裱……
????再次回憶起40多年前喝遼酒的往事,馮永謙說:“我是在主墓室東南角的木桌底下發現有白瓷注壺和白瓷壺,其中一件瓷壺的重量比正常壺重很多。我斷定,這里面裝有什么,不然不會這么重!壺口是封著的,我們就議論起來了,最后大家都認為盛的肯定是酒。”是酒?但憑直覺不行,考古不能隨便定,必須經化驗才能斷定注壺里是不是酒。
????但因當時現場的考古條件所限,注壺里的液體要送回沈陽才能化驗,但運回過程中極有可能揮發,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當時先嘗嘗。誰嘗?在墓里埋了近千年!這可是個難題,大家一時悶住了,墓里寂靜無聲。過了一會兒,主持墓室里發掘工作的馮永謙說:“我嘗嘗!”他倒進燒杯些許,輕輕地呷了一口,細細地品味,好似沒嘗出來,又喝一口,閉目品味,大家等不及了,就問:“怎么樣?什么味?”他說:“現在感覺不出來,有土腥味。”事后的化驗結果證明,壺中的液體果真是酒。馮永謙說:“在法庫的遼墓中出土千年古酒,是遼代考古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我國考古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發現。”
????葉茂臺七號遼墓最重要的發現,當數兩幅遼代絹本軸畫。原來,在這兩幅畫發現之前,人們對遼代繪畫缺乏真切的了解,而對古代繪畫裝裱形式的認識,也是一片空白,這兩幅畫的發現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正因如此,《深山棋會圖》和《郊原野趣圖》被發現后轟動一時。“我清楚地記得,這兩幅當時是豎著掛在棺床小帳左右兩邊的山墻上,后脫落墜到地上的。”馮永謙說,“在遼墓首次出土絹畫,而且是一組兩軸,這是考古史上的又一次重要發現。”
????考慮到這兩幅畫的重要性,當時的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要求盡快送畫“進京”,交由故宮博物院專家進行裝裱修復。據馮永謙介紹,“當故宮的專家們看見這兩幅畫后,每個人都感到震驚。因為,它們是如此的完整,在地下埋了千年,至今沒有破損和殘缺。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兩幅畫色彩鮮艷、質地堅實、構圖精美,絕對是名副其實的‘國畫’。”
????坐在家里,做不出學問
????有人說,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是兩條平行線,彼此之間是無法相交的。因為,考古學家必須眼見為實,而歷史學家用史書研究歷史。馮永謙說,“考古界和史學界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只是工作程序略有不同,殊途同歸,一個好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都要精通這兩方面學問。”
????一直用雙腳丈量歷史的馮永謙,提出了“大考古學視野”這一概念,他認為,歷史學、考古學、傳播學、文學、攝影學等學科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除了專業的文物考古書籍,馮永謙還在工作余暇閱讀了先秦諸子百家和“二十四史”及其他文獻,以拓寬眼界。他還看了大量的國內外優秀的文學著作,連《蜀山劍俠傳》等神幻武俠小說,他都予以通讀,時隔多年,言及其中的精彩章節,仍能娓娓道來。
????考古調查和發掘需要繪圖、測量、攝影等,一張珍貴歷史圖片的價值甚至遠超洋洋灑灑的萬語千言。為此,馮永謙自學測繪、學美術、練繪畫、鉆研攝影,從1954年起,在考古工地這些工作就都由馮永謙來做,他兼管了省博物館和考古隊的研究和展覽所需照片的拍攝與洗印放大工作,還曾寫了一本《考古攝影》的專業書。當年馮永謙為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拍攝了大量古城址、古墓葬、古遺址的照片,如今這些遺跡很多都消失無存了,他所拍攝的那些照片就顯得彌足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