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以国之名致敬英雄,这场直播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25-11-18 10:56:07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11月6日,在第35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上,一等奖获奖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时政新闻中心高级编辑洪玫围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从技术突破、叙事逻辑等角度,解析总台这场致敬英雄国家盛典的报道。

  “国之大典”如何彰显国家态度?时政直播如何实现情感共鸣?

  我们刊发演讲全文,供交流分享。

  

  以国之名 致敬英雄

  第35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时政新闻中心高级编辑洪玫

  大家好!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时政新闻中心洪玫,很荣幸代表总台时政直播团队分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这场直播的创作体会。

  “勋章授国士”,这是一场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举行的国之大典。它不仅是精心构筑的国家仪式,更是一次凝聚文化认同的精神典礼。

  直播全程约70分钟,总台直播团队搭建4K超高清转播系统,在长安街、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东门内外、金色大厅等地,共布设37个机位。多视角、多维度,立体展现了国宾护卫队护送车队行进,大会堂东门外礼兵和少年儿童热情迎接,以及习近平主席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的全过程。

  整个仪式流程的设计都在传递一个清晰信号: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为共和国发展建立卓越功勋的英雄们。我们的直播,就是在用影像记录历史、用仪式凝聚共识,用氛围激发情感,通过有仪式感和感染力的视听语言,彰显国家态度,树立价值标杆,传递榜样力量,最终完成从情感触动到价值认同,再到行动召唤的深度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最高规格的颁授和讲话是整场仪式的核心环节。我们的镜头,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领袖—英雄—人民”三位一体、同频共振的叙事场。情绪的累积和情感的升华需要层层铺垫才能直抵人心。

  直播以“荣光之路”开启序幕,我们首次全面采用5G传输技术,大大增强了影像的覆盖范围,让镜头下的长安街,成为共和国75载风云历程的缩影;我们首次在所有礼宾车队上设置机位,第一时间让观众看清每一位获奖者的面孔,用镜头表达对功勋楷模的尊崇;我们在长安街边架设多个机位,抓拍车队驶过时群众注目以及警察敬礼的镜头,以最高礼遇致敬英雄;我们以平行蒙太奇的切换手法组接起车队行驶与欢迎人群在东门外等待两个平行时空,形成情绪呼应,象征英雄精神的传承与赓续;我们精准捕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老人注视新华门“为人民服务”牌匾的瞬间,将个人的奋斗足迹与国家的辉煌历程紧密交织……这段行进路程的直播,用一层层的情绪递进,象征着英雄们走过的奋斗之路,也象征着国家与人民对他们的崇高礼赞一路随行。

  情绪的高潮是在热烈的掌声中,总书记带领勋章获得者步入金色大厅。我们以精准的镜头调度、考究的画面构图,聚焦于领袖与功勋模范们亲切互动的珍贵瞬间。每一位获奖者背后都有故事,虽然现场直播没有解说词,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用镜头语言讲故事,让台上和台下形成情绪呼应与情感交融。

  “人民卫士”巴依卡领奖时,切出了他孙女落泪的镜头,是“一家三代驻守帕米尔高原保卫祖国边疆”的故事;白毛女扮演者田华老人亮相时,切出敬军礼的大特写,是“人民艺术家一辈子扎根舞台,用心回报观众”的故事;“人民工匠”许振超领奖时,切出他爱人幸福微笑的镜头,是“一名妻子为丈夫技能报国默默付出”的故事……我们用打动人心的真实表情,让每个观众感受到,英雄并非遥不可及,他们来自人民,就在我们中间。

  在这样隆重、热烈而又温情的氛围中,总书记与英模的真诚互动可感可触。这场直播,不仅仅记录光荣时刻,更是一次领袖与人民关于“时代价值”的对话,召唤了面向未来的集体信仰。

  作为导演,我很荣幸地用镜头语言,完成了这场“以国之名致敬英雄”的直播,将这些感人瞬间定格为全民共享的国家记忆,让“英雄”二字,为共和国的75华章写下注脚辉煌的一页。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贯彻“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精益求精,以更多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的直播作品,记录伟大时代,讴歌人民伟力,讲好中国故事。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张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