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以新“制”聚合力,用新“质”强实力,向新“智”要动力,积极探索具有闽报特色的系统性变革之路。

福建日报部分融媒体品牌栏目。福建日报社 供图
制度革新协同为要
系统性变革,本质是“变革”,关键在“系统”。福建日报全方位统筹推进媒体融合各领域改革,既在全局上谋划,又在关键处落子,尤其注意各项制度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提出 “三端环流+双轮驱动+一体融通”的变革思路。
构建内生循环的协同发展系统。三端即生产端、传播端、运营端,通过加强“正向循环”(即以全媒化生产牵引流量化传播,以流量化传播带动市场化运营,再以市场化运营反哺全媒化生产)与“逆向改造”(即以市场化运营倒逼传播流量化,以流量化传播重塑生产全媒化,再以全媒化生产拓展市场化运营)相融合的双向赋能机制来形成“环流”,以此破除传统媒体各环节割裂的弊端,聚力做强传播端这一“环流”中枢。
夯实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让“三端环流”系统运转更加高效,关键在于技术和人才的“双轮驱动”,在全媒体时代传播规律下,唯有技术与人才相互借力、协同发力,才能共同驱动“三端环流”高效运转,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构建系统集成的机制保障。有效串联激活“三端环流”与“双轮驱动”各要素,需要依靠建立“一体融通”的体制机制。福建日报正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运行和创新创造提供坚实保障。
发展向新靠质取胜
无论媒体生态如何变化,优质内容永远是“硬通货”。
充分发挥“两地”优势。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日报作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宣传基地,连续两年荣膺“优秀组织奖”。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日报推出长篇通讯“习近平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17篇和《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下册,引起强烈反响。2023年以来,运用从理论看实践、从实践悟理论和理论宣传新闻化表达等方式方法,持续推出“敏言”“闵平”“孕育与实践”等品牌,溯源探索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推出的19篇“汲取源头活水 落实八项规定”循迹溯源融媒体报道,被全国200多家媒体转载。
传承弘扬优良作风。福建日报凝练了“守正致立、笃学致精、秉笔致深、创新致远”的闽报精神,建设“自燃型”闽报队伍,坚持以优良作风出精品。今年6月以来,弘扬“四下基层”和“驻村三昼夜”等优良作风,策划“党报记者八闽行”系列蹲点调研,持续推出40多篇蹲点日记和深度报道,主动对接20余家央媒平台、近50家省级媒体平台、110多家市县媒体转发传播、同步推送,打造“省媒主导、央媒加持、市县共振”的传播链条。
健全全媒生产机制。以做强做大闽报融合传播能力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聚力打造“一部门一栏目、一媒体一品牌”的精品体系。集纳外宣资源建设“三海”(海峡、海丝、海洋)传播中心,自主运营百余个境外多语种账号,其中,“三海”传播中心推出的“闽人智慧”、“闽人新智”、高端访谈节目“闽台会客厅”、海洋文化公开课等系列融媒体产品成为境外传播重要名片。
攀高逐新以智促行
树立“信息技术是新引擎”理念,坚持以新型信息技术提升闽报竞争力,转变传媒技术仅作为“配角”定位,既当好“幕后”,也能走向“台前”。
深化“数智”赋能。福建日报积极拥抱应用新技术,与厦门大学等高校共建校媒联盟,打造闽南语AI创新生产应用与传播基地。打造传媒数字人“海星星”,深度运用于文旅、医疗场景,并通过“AI到塞岛”项目与塞浦路斯媒体达成合作。8月,福建日报创新应用智媒低空远程飞控技术,远程报道宁上高速东吾洋特大桥中跨合龙,有效提升了全媒体新闻采集生产效率。
强化“数据”应用。加强对客户端数据分析,强化AI技术等传媒新质生产力赋能视觉化策略,加强摄影摄像、视频制作、版面设计能力建设。聚力推进智能媒资库省级平台建设,腾讯、百度、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及高校共建智能全媒体实验室,实施“闽报里”保护利用工程等,逐步推动数据资源化、资源产品化、产品资产化。
拓展“泛媒”事业。顺应万物皆媒、万众皆媒的时代特征,积极拓展“泛媒”事业,着力联动打通区隔资源,成立援藏、援疆工作室,加强闽宁协作宣传,推出“一道”专栏,闽藏疆宁四省区党报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推进“媒体+教育/文旅/会展”融合,建立集团统一视觉体系,打造“福多一点”文创品牌,“‘媒+茶’产业融合工程”“百万数字人计划”入选中国报业经营管理优秀单位创新案例。
(本文据福建日报社副总编辑阮锡桂9月19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的2025中国新媒体智库报告发布活动上的发言整理;编辑:吴宇晨、陈睿;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