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媒体”,救得了战地记者吗?

2025-05-30 10:42:44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今年1月以来,以军以“反恐”为名,在约旦河西岸北部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多个难民营遭到破坏。5月20日,新华社记者黄泽民、冯国芮前往阿斯卡尔难民营报道以军行动,采访过程中遇到连续巨响、数次驱赶、催泪瓦斯释放等情况。

他们向中国记协微信“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这次报道经历。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媒体”,救得了战地记者吗?

本文作者:黄泽民 冯国芮

图片

5月20日,以色列军队和边境警察突袭位于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北部城市纳布卢斯郊区的阿斯卡尔难民营(Askar refugee camp)。

当天早上9点左右,巴勒斯坦同事给我们打电话,说:“以军来了。”我们立即前往现场报道。

(一)

通常情况下,巴方记者难以提前获知以军行动计划。

当地记者一般通过社交媒体群组共享信息,获取以军进入约旦河西岸的动态。一有情况,他们就立即出发,但能否拍到画面全凭“运气”——有时以军会封锁现场、阻碍报道;有时媒体到达现场,以军行动已经结束。

我驻扎在巴以地区已经1年,去过10余座难民营。在此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不建议独自进入难民营,即便我们是外国面孔,和以色列人明显不同,也会引起难民营内民众的警惕,被怀疑是以方间谍;即便这趟行程预计不会有什么危险,也一定要在车里准备防弹衣、头盔和防毒面具;如果街上没有人,则要格外小心,因为以军很可能在来的路上,而当地人已经得知了这个消息……

现场变幻莫测,以军随时可能突袭,一旦和巴方人员爆发冲突,现场会非常混乱,危险会持续30分钟,乃至1小时……所有事情从发生到结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全靠经验和本能。

我们下车后,立即穿上防弹衣。在沿着阿斯卡尔难民营边缘的主干道上,我们看到以方车辆堵住了靠近难民营一侧的车道,禁止车辆通行,许多车辆无奈改道。

在此情况下,媒体也无法进入难民营,只能在外围等候。其间,不断有以色列警车驶来,一边使用麦克风对外喊话,一边尝试以开车逼近的形式驱赶记者队伍。1小时内,这样的行为至少发生了3次。

这次采访,我选择用手机拍摄,随身携带微单相机。手机轻巧,适合我在跑动时使用,并且可以在广角和长焦之间自由切换,对于拍摄现场各类突发情况有帮助。与此同时,准备专业相机能加强职业辨识度,表明我们是媒体记者而非普通路人,尽量避免混乱中被以军士兵误判。

图片

(二)

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尽管约旦河西岸并非主要战场,但该地区巴以矛盾急剧激化,以色列的控制显著收紧,以军行动大规模升级。

今年1月,以军以“反恐”为名,在约旦河西岸北部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目前,该行动仍在持续,导致约4万人流离失所。近期多份联合国报告显示,约旦河西岸北部多座难民营已经近乎空无一人。以军在难民营中设立哨所,对难民营基础设施进行了严重破坏。

2月和3月,我曾去到约旦河西岸北部的两座难民营。在受影响最大的杰宁难民营外围,多个入口处被设置很高的土堆,禁止入内意图明显。从门边向内望去,可以看到曾经热闹的主干道已被整条挖开、路面泥泞不堪。难民营内时有浓烟升起,除了以军车辆,看不到有人的踪迹。

在一个入口处,当地巴勒斯坦人穆罕默德·贾阿斯建议我不要再往里走,因为没有人知道是否已经有枪口瞄准了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贾阿斯说,就在前一天,以军拆毁了他在难民营里的房屋。

本次抵达的阿斯卡尔难民营,暂未受到如此严重的影响。在现场,向美联社供稿的当地摄影记者马吉迪•穆罕默德对我们说,约旦河西岸的报道工作非常困难,尤其是2023年10月以来,危险系数进一步上升。他曾多次因枪击、催泪瓦斯等原因受伤,“即使我们穿着标有‘媒体’字样的防弹衣。”

来自巴勒斯坦红新月会(Palestine Red Crescent Society)的救护车,在现场随时待命。“医疗队一直和我们在一起,给我们提供防护。以色列士兵开着车让我们离开这个地区,防止我们在这里拍摄任何东西。”当地巴勒斯坦记者阿卜杜拉•巴希什说。

(三)

由于无法进入阿斯卡尔难民营,现场媒体无从得知这场以方行动的具体内容。从难民营里出来的急救人员告诉我:以方正在难民营中做标记,似乎是为了日后拆除房屋做准备。这也是以军近几个月在约旦河西岸北部的部分难民营中持续开展的行动,事态发展尚不可知。还有当地民众告诉记者,以军逮捕了一名巴勒斯坦人。

事后,以军并未就此次行动发表声明。

20日,以色列警方发表声明,边境警察当天在纳布卢斯附近逮捕了一名遭通缉的巴方人员,但并未说明具体地点。以色列边境警察是以色列警察的一个分支,负责协助以军的“反恐”行动,经常出现在约旦河西岸。

图片

随着时间推移,各路记者沿着主干道前往难民营的多个入口附近拍摄报道。但大家都十分紧张,在这里一切都是未知数,前一秒看似安全,下一秒可能就爆发冲突。

巴勒斯坦青年有时会向以军车辆投掷石块、焚烧轮胎以示抗议,这会引来以军士兵的行动加码。现场乱作一团,危险程度急剧上升。

我们尽量靠近路边行走,情况难以判断时,就先站在路边停着的车辆后面观察,以便在危急险情发生时及时躲避。拍摄完想要的画面后,我们会迅速离开路中央。

当记者们在难民营一个入口处做出镜报道时,有几名以色列警察突然下车,他们拿着枪,吓得人群四散躲避,现场气氛陡然紧张。我们还看到,至少两批以方人员持枪急速冲进难民营,内部似乎有紧急情况发生,但我们无法进入内部确认。

这场以军行动大约持续了3小时。在收尾阶段,现场响起了连续且急促的巨响,疑似枪声。以方人员还向主干道附近投掷多枚催泪瓦斯,瞬间,烟雾弥漫,久久不能散去。当地民众纷纷用衣领掩住口鼻,迅速躲进车内或房间里。

这是报道的关键时刻——我们逆向而行,拿着手机跑到主干道上拍摄,不仅拍到了以方人员装弹、发射的全过程,还拍到不少民众的现场反应。但同时,我们也因催泪瓦斯的刺激,止不住地流泪,喉咙处有明显的灼烧感。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20日报道,当天以方在对阿斯卡尔难民营开展行动时投掷催泪瓦斯,导致部分民众产生窒息等症状。

责任编辑: 陈梦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