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
作品標題 |
“千眼天珠”里的95個手印 |
參評項目 |
通訊?(報紙) |
|
字數/時長 |
4222 字 |
語種 |
中文 |
|
作者 (主創人員) |
倪思潔 |
編輯 |
李蕓?、許悅 |
|
原創單位 |
中國科學報社 |
發布端/賬號/?媒體名稱 |
中國科學報 |
|
刊播版面 (名稱和版次) |
人物4版 |
刊播日期 |
2023-10-12 |
|
作品簡介 ?(采編過程) |
“千眼天珠”全稱為“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是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中的核心觀測裝置?,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海拔3830米,于2023年9月建成。作為“國之重器”,該裝置的建設對當地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帶著這一疑問,記者在裝置工藝驗收之前,前往工程現場深入采訪。 在工程一線記者敏銳地觀察到園區一棟辦公樓里掛著的金色手印。以此為線索,記者與科學家、工程師、工人深入交流?,一步步挖掘出工程建設過程中多民族團結奮斗、共擔強國建設責任、共享強國建設偉大榮光的生動故事。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深刻體會到科技發展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基于大量一手采訪素材,記者以“手印”為全文主線,用生動的細節和細膩的筆觸記錄了“千眼天珠”對當地藏民經濟生活的改善,以及科學家們逐漸適應當地環境并將科學知識融進當地文化的過程。報道以小見大,生動刻畫了現代科技與地方傳統經濟文化的雙向奔赴,也從實踐層面論證了現代化科技強國建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
|
社會效果 |
報道刊發后,不僅增進了公眾國家大科學工程建設意義的理解,激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也獲得科技界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可。有讀者評論感慨“千眼天珠”是“宏偉的國家觀天工程和中華民族團隊一心的見證”,“科學是有溫度的”,“?因為某個高科技工程而點亮人生、改變命運的故事是科幻和浪漫的”。有科學家贊揚該報道“透過宏大看本質”。報道被學習強國、中科院之聲、新浪等平臺轉載,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
||
|
初評評語? (推薦理由) |
該報道突破了傳統科技新聞的局限性,不僅體現了科學家精神和大科學工程在推動人類拓展認知邊界上的作用,還展現出“國之重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全面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主題鮮明、以小見大、文筆細膩、細節生動、感染力強,是科技領域不可多得的作品。特此推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