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類媒體深度融合的策略選擇
近年來,傳統都市類媒體在融合大潮中奮力轉型,作出了很多新嘗試。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要變革圖強,唯有找到正確的策略方針,找準融合的正確路徑。
流量不等于“留量”,都市類媒體轉型面臨挑戰
主流媒體曾經著力于在各新媒體商業平臺開設賬號,為深度觸達不同平臺用戶,調集大量人力、資源進行維護。有的平臺賬號盡管通過運維獲得了較大數量的用戶,但精準數據均掌握在平臺手中,內容生產者不能對用戶數據進行充分分析,變現能力不強。
短視頻的爆發式增長,帶來傳播生態的巨大變化,各類“10萬+”成為評判新聞是否受歡迎的簡單量化方式。一張圖片,配上幾行文字和背景音樂,就能成為一條新聞;幾秒鐘的突發現場,也能帶來較大的流量。從報紙、網站,再到移動端、智能端,伴隨著行業發展和競爭加大,傳統主流媒體的用戶被不斷稀釋。由于平臺眾多,以及技術因素的制約,不少傳統媒體構建的融媒矩陣不能自主進行用戶畫像,無法高效地建立有黏性的連接。在細分垂直領域,盡管逐步建立了有辨識度的品牌,但仍難以實現跨平臺社群傳播的“一鍵三連”,內容共享、運營開發等機制難以展開與實現。
另一方面,盡管不少傳統媒體自有平臺下載數量尚可,但是流量不等于“留量”,他們中的大多數在短時間內難以實現內容傳播的進一步規模化快速增長。此外,傳統都市類媒體大多面臨從業者平均年齡老化等問題,且傳統媒體人缺乏融合轉型技能,存在本領危機。如何提供公平、有競爭力的待遇來吸引優秀人才,也是未來需要面對的挑戰。
著眼關鍵點,從四個維度找準策略方向
著眼傳播——人在哪里,新聞輿論陣地就在哪里。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中,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開啟了“一體化深融”的戰略性布局,明確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面對挑戰,新聞工作者應不斷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全面挺進媒體融合發展的主戰場,以內容優勢、技術賦能、創新管理贏得發展優勢。
著眼改變——從短視頻探索中尋找方向感。傳統媒體做短視頻,怎樣才能出圈?比如,南京一家專業的新媒體運營孵化機構,從?“南京頭條”微博、微信發軔,繼而全面發力短視頻,積極在汽車、美妝等更易變現的垂直領域占領一席之地。盡管與傳統媒體思維相比,短視頻創作、傳播模式有很大改變,但這一正處風口的領域也蘊含著新的機會和可能,需要給予足夠重視。
著眼場景——從經典品牌打造中尋求最優解。短視頻以多元的內容生產主體、形式豐富的傳播形式,構建了生活場景中新的“輿論場”。目前,15秒的短視頻備受歡迎,但過于碎片化,信息不完整。對于主流媒體來說,4分鐘左右的視頻比較完整,相當于“深度報道”,有完整敘事和觀點,能打造經典品牌。算法時代,大家更多是看點擊量、消費量,其實還要看能給用戶提供怎樣的長期價值,包括信息濃度、價值感等。傳統媒體的優勢在于公信力,能呈現更厚實的內容和內涵價值,同時也要學習自媒體之長,更加注意內容情緒價值的挖掘,讓產品引發共鳴共情。
著眼連接——用創意、體驗與用戶取得緊密聯系。傳統媒體的讀者、聽眾、觀眾并不等同于用戶。用戶是指媒體能切實掌握其各方面數據及真實需求的受眾。傳統媒體與用戶的連接漸弱,如何喚醒、召回老用戶,拉動新用戶?我們認為,需要借助技術的力量,打造高質量數據產品,沉淀用戶數據,進行用戶畫像。
在技術支持下,以用戶為導向,是重新開啟連接的第一步。以打造私域流量形式加強用戶連接,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通過社群、微信朋友圈、創意互動等多重手段,與用戶重新建立聯系,并以內容生產、分發、運營等為抓手,搭建運營應用架構,通過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營銷運營、會員運營等方式形成用戶閉環,深度挖掘粉絲經濟、注意力經濟,提高用戶黏性,并提升變現能力。
發揮公信力優勢,運用新技術手段向深度融合挺進
推動一體化發展,媒體融合贏在頂層設計。當前,媒體深融進入深水區,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等概念頻出,智媒時代來臨。作為一項全面深化改革的復雜工程,需要通過頂層設計,促進融合發展的一體化進程。要在戰略規劃上進行系統思考、整體規劃,促進內容、產品、薪酬、運營、人才等一體化統籌。要處理好報紙與新媒體優先級、圖文與視頻產量比、自有平臺與公共賬號側重比等矛盾關系,在一體化的同時又能較好實現各平臺的協調發展。
推動平臺建設,做強主流媒體服務新功能,積極構建輿論傳播新陣地。建設主流輿論傳播新格局,挖掘主流媒體的新功能,需要構建下沉新管道,拓展垂類新服務,開發互動新功能,開門辦報、辦端,凝聚基層群眾智慧做好信息“新樞紐”。揚子晚報在媒體融合實踐中,全力打造“抖快視”(抖音、快手、視頻號)運營團隊,同時將“揚眼”客戶端轉型做視頻直播,在短視頻領域打通輿論引導的“最后一公里”,傳遞正能量,畫好網上網下同心圓,不斷提升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積極提升“新聞+服務”新功能,搭建開門辦媒新樞紐。主流媒體是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子晚報不斷從“新聞+服務”方面發力,在“新聞+政務”的時政服務、“新聞+教育健康”的民生服務,“新聞+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的智庫服務、“新聞+公共服務”的便民實踐中,增強用戶黏性。
揚子晚報以揚子社區行、揚子城市社群部和“有事找紫牛”欄目為抓手服務基層,聚焦社區居民需求,傾聽群眾聲音,沉到社區抓“活魚”,讓人民利益訴求暢通表達,讓用戶的獲得感、體驗感、交互感、愉悅感、幸福感得到更大的滿足。
推動人才建設,夯實優質內容與服務的樁基。媒體轉型發展,關鍵在人才,核心在隊伍。主流媒體需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培養管理機制、評價激勵機制,體現優才優酬,充分調動人才工作熱情。
揚子晚報積極探索雙向選擇、人崗適配、打造學習型組織等有效的人才建設舉措。為人才創造成就事業的平臺,讓員工能通過雙向選擇等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提升個人價值;在重要項目的操盤中,以路演等方式公平競爭,引進競爭機制。在人才培育方面,揚子晚報推出名師帶徒制度、全員培訓計劃,提升員工能力,賦能報社發展。下一步,還將結合組織架構和部門設置的調整,創新激勵機制,優化考核方案,進一步激發員工創造力。
研究客戶需求,直擊痛點,不做隔靴搔癢的無用功。通過技術賦能,揚子晚報在創新表達方面不斷進行積極探索,目前表現形式主要有新聞短視頻、微紀錄片、海報視頻、動畫視頻以及直播、慢直播等,并打造了系列記者出鏡欄目,如“勇哥探案”“趙醬紫講”“紫牛聊齋”等。36912工作室推出了原創AI(人工智能)繪畫視頻《立夏遇見AI》《端午國潮40秒》,運用最新AI技術進行視頻制作。平臺內容部開辟“一圖了然”欄目,探索AI繪畫海報制作。同時,揚子晚報還在虛擬主播、虛擬演播室等方面進行布局,著力打造系列自主品牌。
多方聯動,與用戶重新建立緊密連接。揚子晚報擴大優質內容產能,布局“紫牛頭條”“有事找紫?!薄芭5稊刂{”等專欄,發揮內容生產優勢,加強輿論監督,采寫了一系列有社會影響力、頻繁上榜熱搜的獨家新聞。目前,通過自身的內容生產、傳播發布,憑借在思政教育、公益、副刊等方面積極探索,在一些領域實現了用戶的緊密連接。例如,“少年志”客戶端以豐富內容吸引廣大中小學生;報社舉辦的一系列跑步活動獲得許多運動愛好者的熱情參與;在副刊領域,繁星寫作營、詩歌訓練營、舞臺藝術評論培訓班等陸續破冰開班。
未來,還須進一步加強媒體的頭部效應,學習私域流量運營,學習“客戶端+小程序”等匯流加持模式。
跨界、破圈、整合資源,創新促經營
在智媒時代,如何實現經營突破,有哪些可借鑒的盈利模式?
向先進技術要效益。揚子晚報從“三智”(智能+智慧+智庫)發力,構建“智慧揚子”。在智能方面,引進聊天機器人等加強互動,實現高科技新聞展現;在智慧方面,通過對功能環境的關注,介入各類組織的智慧治理,并關注銀發經濟、適老改造等;在智庫領域,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同時在基層治理、城市群發展等方面,提升主流媒體的內容深度和影響力。
向社群思維要效益。打造社群入口,通過產業跨界、整合營銷等實現多方賦能。揚子晚報舉辦的首屆造趣節和牛牛市集等線下活動便是如此?;顒佑行д狭丝蛻艉蜕缛嘿Y源,受到大家的歡迎。實踐證明,必須用社群思維不斷增進對用戶的了解,不斷改進用戶服務質量。
向整合資源要效益。今年,揚子晚報舉辦的奧特萊斯峰會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目光,還與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開展戰略合作,揭牌揚子融媒體產業學院,助力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發展和職業人才培養。此外,在戶外廣告路牌、大屏資源等領域,也不斷通過整合套餐營銷“出圈”。未來,要更多使用地鐵、大牌、大屏等友好資源為報紙賦能。
向內容定制要效益。2023年先后舉辦的全國詩人采風行、長三角晚報(客戶端)總編打卡江蘇交通等各類定制活動,都證明了傳統媒體具備良好的社會召集與組織能力。應利用這一優勢,積極幫助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組織戰略智囊服務團、操辦招商推介、承辦大型活動等。
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揚子晚報將持續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在融合轉型之路上找到適合自己的獨特的制勝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