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 作品標題 |
? 今天,我們寫下“中國” |
參評項目 |
融合報道(新媒體) |
字數/時長 |
386字;0時3分52秒 |
||
主創人員 |
劉昊、張力、李俊瑤、問欣 |
編輯 |
錢緋璠、何蕊、任敏 |
原創單位 |
北京日報社 |
發布平臺 |
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 |
發布日期 |
2023-10-01 10:55 |
||
作品鏈接 |
|||
? ? ? ? ? 作品簡介(采編過程)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首都北京是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大家庭形象的重要窗口,北京日報派出了多路記者,跟拍北京大中小學、國企、媒體、院團等單位的師生、工匠、記者、演員,歷時近半年,在10月1日當天推出了該作品。 其以“中國”二字的演變為縱軸,從西周文物何尊上最古老的“中國”開篇,到“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上呈現的民族交融縮影,再通過“中國”在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不同字體的演變,展現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以古今技法為橫軸,用篆刻、卡織、木雕、剪紙、雕版印刷、3D打印、激光打印、美術字等十余種技法,呈現不同形態的“中國”二字,最后以小學生彩筆繪制“中國”結尾。從數千年前甲骨文里的“中國”到如今孩子筆下的“中國”,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傳承,也體現了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分子。此外,該作品還利用SVG互動技術,網友可“定制”“中國”頭像慶祝國慶,引發廣泛參與。 該作品被人民日報、中國軍號等上百家主流媒體轉載,全網閱讀量達1億次,還登上首鋼園、國瑞城、薈聚、野生動物園等地的戶外大屏,滾動播放近5000次,覆蓋人流達千萬次。 |
||
? ? ? ? 社會效果 |
該作品于2023年10月1日起,在北京日報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發布,通過“一次采集,多次生成,梯次傳播”的傳播方式,在國慶當天推出主視頻后,又為主視頻中展現的每一種技法制作了“微紀錄片”,揭秘技法傳承,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使傳播有點有面、有始有終,不斷推高熱度。 一經推出,廣受好評,相繼被人民日報、中國軍號、中國日報、參考消息、大眾日報、香港中通社等轉載,被新浪微博、騰訊新聞等商業平臺彈窗推送,全網累計閱讀量達1億次。相關微博話題#一天一種書寫中國的方式#、#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書寫中國#登上微博熱搜榜單,還吸引到國企自發下場“炫技”,如徐工集團就用挖掘機書寫“中國”二字,相關視頻播放量超30萬次,引發了“二次創作”傳播小高潮。有網友留言:“又一次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文字之美,中國之美,祝福祖國! 同時,該作品還實現了網上網下融合傳播,登上首鋼園、國瑞城、薈聚、野生動物園等北京多個重要商圈、景區的戶外大屏,國慶假期期間滾動播放近5000次,累計覆蓋人流達千萬人次。 |
||
? 初評評語(推薦理由) |
采用“快閃+延時”結合的創意表達方式,用“中國”二字由古至今的演變串聯起文物、民族舞、傳統技藝、現代技法,以及孩子們創作的美術字等內容,展現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歷程。通過SVG互動為網友量身定制“中國”頭像,提升了互動性、趣味性,實現了網上網下融合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