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臺籍火車司機:深知離別苦 方曉團圓甜
中新社廈門1月20日電 題:臺籍火車司機:深知離別苦 方曉團圓甜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廈門海滄站,調機HXN5B-133機車整備完畢,具備作業條件。”今年是火車司機何志剛退休前的最后一個春運,他依然堅守工作崗位。
1968年1月出生的何志剛,祖籍臺灣花蓮,是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福州機務段的一名內燃機車司機。距離退休只有一個月了,他原本只被安排備班,卻閑不住,聽說春運物資運輸比較忙碌,就特意申請跨區域支援位于廈門海滄的鐵路貨場。
20日,中新社記者跟隨何志剛體驗了這位臺籍火車司機的繁忙春運。家住漳州市區的何志剛當天一大早出發,驅車60余公里,于7時前抵達位于廈門海滄的鐵路貨場交接班,開啟長達12個小時的調車作業。
自1996年成為一名火車司機以來,從時速50公里的蒸汽機車到時速100多公里的內燃機車,何志剛駕駛火車里程已達100多萬公里。
“大陸鐵路運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何志剛感嘆道,剛當司機時,開的是燒煤的蒸汽機車,上一個班下來,往往一身汗、一臉煤;現在,駕駛的內燃機車燒柴油,冬天有暖氣,夏天有冷氣,工作環境特別舒適。
廈門海滄站是福建沿海重要的物資運輸樞紐。今年春運,何志剛負責貨場裝運以及短途的調車運輸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崗,安全操作標準一點也不能降低,這樣才能保證行車安全。”
“身為一名鐵路工人,讓我們格外懂得團圓的意義。”參加工作以來,何志剛的春節都是在工作崗位上度過,“無論處于什么崗位,春節都是鐵路工人最忙碌的時刻,客運列車運送旅客回家團圓,貨運列車則運輸電煤、南方水果等物資,確保千家萬戶安心過年。”
“不能陪伴家人,令我特別愧疚。”何志剛說,每當除夕夜,看到遠方煙花璀璨,特別想念家人。
埋藏于何志剛心底的,還有另外一層的離別與團圓。他的父親何云卿是臺灣花蓮縣吉安鄉人,1927年8月出生,1944年到大陸生活工作并安享晚年。
“父親生前飽受思鄉之苦。”何志剛向記者追述道,父親經常帶他們去漳州龍海的海邊,朝著臺灣方向默默眺望。“他對家鄉的思念也傾注在孫輩身上,我女兒的名字叫瑞蓮,蓮就是花蓮的蓮。”
1992年,何云卿時隔40多年后回到臺灣花蓮家鄉尋親祭祖,并與其唯一的妹妹取得聯系。“爺爺奶奶未曾等到父親的歸來,父親為未曾盡孝抱憾不已。”何志剛說。
此后,何云卿與花蓮家鄉親人保持著頻繁的書信聯系,“兩岸家書”訴說著離別之苦和團圓之甜。何志剛回憶道,在深夜,父親常常獨自一人反復讀著臺灣親人的來信,“估計是怕我們看到他流淚的樣子。”
1997年發生的臺灣地震再度讓何云卿與花蓮親人失去聯系。何志剛說,直至父親去世前,再也未曾取得與花蓮親人的聯系。“父親的去世很突然,未曾留下只言片語,但我們懂得,他希望我們回花蓮去團圓。”
作為漳州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常務理事,何志剛也曾隨團去過花蓮。令他記憶猶新的,不僅是七星潭、清水斷崖的美景,更有“近鄉情怯”的鄉愁。讓他特別遺憾的,是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沒能回到吉安鄉找尋親人。
“團圓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期待。”在父親去世后,何志剛時常翻閱父親留下的“兩岸家書”,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團圓的渴望。表哥給父親的一封來信中寫道:“阿舅,你的證件辦理得如何,本地好多人都辦理證件,返臺探親,家庭團圓的情景好叫人感動,又歡喜。”
除夕將至,何志剛心中那份對團圓的企盼更加熱切。他說,“姑姑一家還生活在花蓮,退休后將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去尋親,回花蓮老家團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