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標題:吉林開年建設農業強省一線觀察系列報道
代表作一
早春時節,白山松水仍覆蓋著皚皚白雪,但廣袤的黑土地上已然澎湃著勇挑重擔、奮發前行的滾滾熱潮。
日前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釋放重農強農強烈信號,農業大省吉林全面發力,搶抓吉林機遇。
全面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推動“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上規模、建設“十大產業”集群、發展鄉村旅游、推進鄉村建設行動……
堅決扛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重任,率先建設農業強省。吉林,從春天出發,一刻都不停步。
為國家守好“黑土糧倉”等不得慢不得
育苗大棚里緊張忙碌,農資市場里人來人往。平整土地,疏浚溝渠,選種購肥,整修農機……眼下的松遼平原,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一幅備春耕、忙發展的動人畫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開。
“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后,吉林省迅速制定省委一號文件,從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黑土地保護等方面深化配套措施,全面推進頂層設計、政策謀劃和工作落實。”吉林省副省長韓福春說。
開年就開跑,起步即沖刺。春節剛過,全省接續召開多個農村工作會議,省委主要負責人密集到農村、農業科研院所深入調研,對全省“三農”工作進行部署。在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等11位專家學者圍繞鹽堿地高效治理與利用、保護性耕作技術、農業科技創新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吉林力度不減,步伐不停。“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傳遞出吉林要走在前、開新路、作示范,率先在全國建設農業強省的信心和決心。
筑牢大國糧倉,加強供給保障是關鍵。全省今年糧食播種面積力爭達到9000萬畝,總產穩定在800億斤以上。
保障糧食安全,耕地保護是抓手。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378萬畝,保護性耕作面積3500萬畝。
糧食生產,命脈在水利。大中型灌區等重點工程概算總投資1200億元以上。
農村要富裕,產業需振興。推動“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工程上規模上水平,全年肉牛飼養量發展到770萬頭。
……
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等不得慢不得坐不住,全省各地拉滿弓張滿弦,奮力搶抓新機遇,干出新氣象。
投資100億元,引入4個院士團隊,與中科院等15個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簽訂重點項目6個……坐落在公主嶺市的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長春農高區”)獲批不到一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肉牛良種繁育融合示范產業園、食品產業園等已具雛形。
“省里全力支持長春農高區開展首創性探索和實驗,我們以專班專線機制推進,超常規運轉。”長春農高區專班成員王海成說,現在幾十個項目在談,每天都有新進展。
實行一線“賽馬”機制,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全省各產糧大縣你追我趕。
“1月份種子入庫率已經超過50%,化肥超過30%。”榆樹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郎曉峰說。榆樹被譽為“天下第一糧倉”,去年糧食產量達62.2億斤。
今年除完成上級下達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7萬畝,榆樹還投入1.29億元建設3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榆樹要抓住機遇,走在全省前列。”郎曉峰說。
企業看準了就要甩開膀子干
機器轟鳴,傳送帶穿梭。剛建成不久的吉林省鴻翔種業有限公司制種車間里,生產熱火朝天。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得益于吉林6個方面19條政策支持,鴻翔種業快速發展,已闖入全國玉米種子銷售前五強。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吉林省提出發揮生物育種聯盟作用,開展聯合攻關和聯合選育,鴻翔種業發展信心更足。
企業負責人賀偉說,今年不僅要擴大育種面積,再上一條生產線,還要建立種子研發中心、科研實驗站。“我們要打造中國玉米種業‘硅谷’。”
放開手腳,讓一切有利于“三農”的活水涌流。記者在吉林大地采訪,一個突出感受是企業家信心更足,膽子更大。
“今年要對接大型涉農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力爭改造鹽堿地5萬至10萬畝。”中科佰澳格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潘修強說。
近年來,吉林省深挖耕地后備資源,大力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商資本等參與西部土地整治項目,昔日的不毛之地正成為新的糧食增長極。
“政府獎補資金加上水稻的產出,可實現12%到15%的收益。”潘修強說。今年是他在大安市投資改良鹽堿地的第7年,去年他干脆把戶口遷到了大安。
看準了就要甩開膀子干。“以前光種糧,今年要轉變思路。”在乾安縣大遐畜牧場,除副場長趙君留守,3位主要負責人分赴山東、上海等地洽談項目。
吉林糧食生產優勢突出,但一二三產關聯度融合度不高,產業鏈集聚力整合力不強。今年省委提出強龍頭補鏈條,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增值大文章。在政府引導下,大遐畜牧場今年開始謀劃增加鮮食玉米種植及加工業,升級產業鏈,由一產向三產融合轉型。
讓群眾的激情充分迸發
這幾天,長春晨暉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劉臣正忙著制作PPT課件。他又研制出一款新式條耕機,正急著去各個合作社演示講解。
吉林省近年來大力推廣黑土地保護耕作技術,但農機不配套始終是一個掣肘的因素。“我想自己研制農機具。”劉臣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吉林省有2375萬人口,農民有870萬。避免“政府干,農民看”,就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激發群眾智慧,大膽干、勇敢闖。
省市農機站大力支持,不少技術員下來幫忙。新機具邊使用邊改進,受到越來越多的莊稼人認可。現在,“劉臣牌”條耕機已賣出2000多臺。
離春耕開始還有2個多月,在全國產糧大縣農安,乾溢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徐國臣忙得“腳打后腦勺兒”。從提供先進耕作技術、農資團購到組建財務團隊理清賬目……聯合社管理越來越規范,服務也不斷升級。
為破解土地分散、小農戶難以對接大市場等問題,近年來吉林省持續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9方面36條措施,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目前,吉林全省社會化服務組織已發展到3萬個,全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6300萬畝。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會化服務,給我們聯合社吃了‘定心丸’。”徐國臣說,今年成員社又增加了100多個,達到370余家,僅托管土地就達1萬多公頃。
2月的東北,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的試驗田還是雪蓋冰封,坐落在海南的農科院南繁育種基地,玉米、水稻已經抽穗灌漿。
“這邊正是育種加代的關鍵期。”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郭中校一邊通過視頻向記者展示試驗田,一邊興奮地告訴記者,“本院那邊,加快科研體制改革的方案也已經進入了審批階段。”
“突破前進路上的各種障礙,大膽地試,勇敢地闖,吉林省一定會迎來大豐收的又一個春天。”郭中校說。
代表作二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吉林,國之糧倉。
作為產糧大省,吉林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堅決扛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吉林“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的重任,率先在全國建設農業強省,努力在建設農業強國戰略全局中走在前、開新路、作示范。
2022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量816.16億斤,比上年增產8.3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產量連續10年超過700億斤,吉林再次交出一份重若千鈞的答卷!
2023年伊始,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首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隆重發布,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進行戰略部署。
吉林省迅速行動,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保障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守好“三農”基本盤,以破竹之勢,全面推進農業強省建設。
再創高產紀錄背后的新“糧策”
年味兒未散,長春市九臺區德強種植業家庭農場負責人潘丙國已經開始備春耕。
應接不暇的農資電話,進進出出的運輸貨車以及老潘說話時遮掩不住的興奮,將種地人的種糧信心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國家到省、市、縣,政策越來越好,社會化服務有補貼,黑土地保護有資金,種子、化肥雖然漲價了,政府對農民有補貼,我們得趁著這股春風大干一番,今年我們保護性耕作服務面積由原來的260公頃一下就增加到1000公頃……”老潘說。
農民種糧能賺錢,國家糧食才安全。中央一號文件從價格、補貼、保險等方面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讓種糧農民有賬算、有錢掙、得實惠,老潘種好糧的心氣兒更高了。
農民種糧底氣與信心的背后,是吉林省扛穩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為國家守好“黑土糧倉”,建設農業強省的堅定決心和生動實踐。
2022年,吉林省啟動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以產糧大縣為依托、重大工程為抓手、農業科技為支撐,以“四良一智”促生產、提產能,規劃通過5到10年時間,糧食產能突破1000億斤。
同樣是這一年,吉林省黑土地保護利用邁出新步伐,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4330萬畝,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3283萬畝,居全國第一位。
無人機悄然盤旋,自動化、物聯網將更精準的數據從大地傳入電腦。廣袤的黑土地上,智慧化、數字化、無人化的耕種模式,正孕育著另一場新豐收。
梨樹縣梨樹鎮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臺臺智慧化農機整齊待發。
“未來,我們的農田作業就像打游戲一樣,不用下地,坐在辦公室里動動手指頭就把活兒干了。”合作社理事長張文鏑說,中央持續釋放重農強農強烈信號,吉林省利好“三農”的新政策越來越多,在吉林省深耕農業一定大有作為。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洮南市洮府鄉南郊村南郊一社農戶劉學軍采用西部玉米水肥一體化產效雙增技術,去年實現每公頃增產20%以上。
這項技術是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王立春科研團隊用了10年時間攻關創新的,在吉林西部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平均每公頃增產5400至6000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3.0%,肥料利用率提高30.0%,每公頃綜合收入增加4800元以上。
2022年吉林省主推58項技術、主導品種120個,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298萬畝,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范縣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線上線下開展科技培訓127.9萬人次。
農業科技,正為再創糧食產量新高夯實力量。
大食物觀里“生”出新產業鏈
農安縣巴吉壘鎮綠色循環肉牛產業示范園內,糧食種植、飼料生產、肉牛養殖、糞肥加工的綠色循環系統,讓育肥牛們生活得格外愜意。
“綠色循環養殖,讓糧食變肉,豐富了餐桌,也拉長了產業鏈。”示范園負責人徐鶴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
跳出糧食看糧食,糧食和肉牛統籌推進,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通過種養結合,實現糧食、肉類食品生產、加工、物流等全產業鏈發展,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正是吉林省扎實落實大食物觀的有力舉措。
數據顯示,2022年,吉林省肉牛飼養量達到652.6萬頭,同比增長12.4%,增幅領跑東北,位居全國前列。
在吉林省新牧科技有限公司,一批批凍精經過分裝后裝罐保存,這家企業年產優質凍精230萬劑,產能不僅能保障吉林,產品還銷往全國各地。
目前,吉林省依托科研院所建立“肉牛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科研創新平臺,為種源保護與良種培育提供了保障。
“肉盤子”要托穩,“菜籃子”更得豐盛。
因地制宜踐行大食物觀,探索多元供給,吉林蹄疾步穩。
走進梨樹縣喇嘛甸鎮盛園蔬菜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蔬菜大棚,蔬菜秧苗吐綠含英。
“合作社有52棟溫室,每天能產4000余斤蔬菜。這幾年政策好,市場也打開了,合作社還打算進一步擴大規模。”合作社理事長王彥告訴記者。
近年來,吉林省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啟動實施“百萬畝棚室建設工程”。2022年,新建棚室2.99萬畝,冬季地產新鮮蔬菜自給率突破12%。
“米袋子”更充足,“肉盤子”更沉實,“菜籃子”更豐富,吉林農產品生產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舊動能轉成新動能,構建大食物觀的磅礴文章,正細膩起筆。
叫響“吉字號” 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世界人參看中國,中國人參看吉林。”撫松縣萬良鎮醒目的標牌背后,是“吉字號”的底氣和信心。
萬良鎮是因人參而興起的省級特色產業小鎮,人參的種植加工有450多年歷史。
近年來,吉林舉全省之力集中培育創建“長白山人參”產業集群。2022年,吉林省人參全產業鏈總產值達642.5億元,領跑全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成為吉林東部山區產業興旺的重要標志。
萬良鎮借勢而起,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參交易市場——國家級長白山人參市場,特色小鎮里呈現出“家家是企業,處處是工廠”的繁榮景象。
打造提升農業品牌是建設農業強省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吉林省全面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發揮品牌效應,成功打造了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雜糧雜豆、吉林長白山人參、吉林長白山黑木耳、吉林優質畜產品、吉林梅花鹿七大“吉字號”農業品牌,為建設農業強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支撐。
農歷兔年新春,吉林鮮食玉米走俏年貨市場。位于永吉縣中新食品區內的吉林嘉美食品有限公司鮮食玉米線上線下銷售火爆。
“因為品牌響了,銷量也上去了,市場倒逼生產,產業鏈越拉越長,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吉林嘉美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王文峰說,借助吉林省打造農業品牌大勢,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公司產業鏈上游擁有鮮食玉米基地種植,中游擁有雄厚的鮮食玉米精深加工、科研實力,下游擁有電商、OEM、出口等流通銷售渠道,年生產加工真空包裝鮮食玉米能力達到3000萬穗。
樹起一個品牌,激活一片市場,提升整個行業。
從“篳路藍縷”到“群芳爭艷”,從“自無至有”到“自有至優”,吉林省農業品牌建設一路高歌猛進,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跑出“加速度”。
必須在扛穩國家糧食安全上再立新功,必須在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上實現新突破。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吉林鉚足干勁,勇站排頭。
和美鄉村繪新卷
——吉林開年建設農業強省一線觀察之三
吉林日報記者 趙寶忠 王偉 新華社記者 郎秋紅 薛欽峰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水,村集體經濟壯大破冰,特色產業發展興濤弄潮,和美鄉村建設逐浪揚波……
東北的初春,乍暖還寒,皚皚白雪之上,農業大省吉林,全面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央一號文件為遵循,堅定航向、開足馬力,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而不懈奮斗。
格局更大——
從“三權分置”到壯大新型村集體經濟
走進長春市九臺區合悅聽湖創意農場,農業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田園藝術民宿、自動化陽光果蔬棚、陽光音樂花房、植物迷宮、寵物樂園、共享家庭農場,流水潺潺、溫馨愜意。
占地面積如此廣闊的田園綜合體項目如何落地?項目用地從何而來?
“我們這個項目2018年選址并啟動,能有這樣的建設規模,主要得益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為農場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合悅聽湖創意農場董事長臧貴臣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明確部署,吉林省不僅配套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還進行了各種探索和改革,農業企業迎來了發展和騰飛的最佳機遇。
對于肩負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吉林來說,守住耕地紅線與項目用地保障一直是招商引資、項目落地、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道難題。
如何破題?
一場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改革試水,在長春市九臺區率先展開。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九臺區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三條底線,推進“三塊地”改革,實現了三項改革任務的縱深推進、深度融合、全域覆蓋,成功破解項目落地和企業發展用地困難的難題。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僅僅是吉林省深化改革、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吉林省始終把改革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法寶,貫穿農業強省建設全過程,圍繞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讓廣大農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
深化農村“三變”改革,活化農村集體“三資”,加快構建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鞏固擴大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成果,持續激活主體要素。牢牢把握適度規模經營這一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土地集約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吉林基層干部群眾積極實踐和探索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腳步從未停止。
2016年,松原市大洼鎮民樂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峰帶頭由村集體成立農民合作社,集中小部分土地進行農業技術示范。合作社實行統一購買農資、播種、田間管理、秋收、賣糧,收益分配。村集體負責合作社經營的日常監督工作。幾年后,合作社的經營收益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把土地交給合作社經營。
“今年得到分紅4.1萬元,比去年多了6400元,加上我在村里蔬菜合作社承包的兩棟大棚,年收入已達到9萬元。”村民張志華說。
2020年以來,松原市總結基層經驗,將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力抓手。目前,松原市1000多個行政村發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已達到40.9%,2022年實現127個村分紅總(金)額2.43億元。
松原市的探索,正是對中央一號文件所提出的“要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生動實踐。
路子更廣——
從“資源洼地”到發展要素奔涌而來
錢從哪來?人才從哪來?
這是一道難題,卻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必答題。
吉林省敢為、敢闖,補短板、強弱項、健機制,以項目吸引資金,以政策吸引人才,促進更多要素資源向鄉村聚集。
春節后上班第一天,通榆縣天意農產品經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于海娟就帶著各部門負責人研究辣椒產品出口訂單。
作為當地最大的辣椒深加工企業,2022年,天意公司出口產品8萬噸,出口額突破2億元人民幣。
“我們企業運轉資金充沛、人才充足,得益于通榆縣委、縣政府對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持續投入。”于海娟告訴記者,通榆縣不斷加大對當地產業和企業的扶持力度,出臺各種利好政策,不僅讓她這樣的企業掌舵人更有信心不斷增加投資、擴大產能,也讓全國農業人才敢于落戶通榆。
2022年,吉林省在大安市建立“萬畝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示范區”,華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河北硅谷肥業有限公司等11家科研單位與企業先后入駐,在大安市的鹽堿地里展開技術“大比武”。
隨著企業先后落地,高端人才源源不斷地涌來,為大安市鹽堿地治理注入了綿綿不絕的新動力,曾經的不毛之地成了今日的米糧倉。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釋放了更多重農強農信號,吉林省關于鹽堿地改良也出臺了更多好政策,我們抓住發展機遇,在大安市擴建了廠房,加蓋了職工宿舍……”河北硅谷肥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董要東說,今年公司在大安市投入了更多的資金,也調派了更多的人才。
路子廣了,思路寬了。一股干事創業的火熱激情在白山松水間激蕩。
代表作三
獲得感更強——
從“守住防線”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整潔的柏油馬路如一條黑色絲帶蜿蜒穿過雙遼市的10個村屯,沿線的一馬樹森林公園、八一湖等景點相互呼應補充,成為小有名氣的“金秀旅游精品線路”,為村民致富拓寬渠道。
東遼縣安石鎮朝陽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憑借“農業+產業+旅游”的思路,實現從特困村向“首富村”成功“逆襲”。
通榆縣“小積分”激活大德治,讓移風易俗在城鄉處處有新風。
公主嶺市大嶺鎮黃花村,農民巧用網絡直播,讓村里的君子蘭產業火了起來。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正在吉林大地如花綻放。
何以除舊布新、改天換地?
近年來,吉林省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圍繞“五大振興”要求,錨定加快農業強省建設目標,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全面促進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全面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全面加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2022年吉林省脫貧群眾收入實現新增長,人均達到13805元,14.5%的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產業就業幫扶取得新突破,全省產業幫扶項目帶動人數、脫貧群眾及監測對象就業、幫扶車間數量、新增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均較大幅度增長;
防返貧監測幫扶得到新加強,農戶手機申報小程序、村組專兼職防返貧監測員和中省直部門廳際溝通協調機制作用充分發揮,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鄉村建設行動再上新臺階,在全國率先建立由吉林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總召集人的省級議事協調機制,創新形成以“1+16”方案體系為支撐、“一引領三提升一示范”為抓手的鄉村建設行動升級版;
重點邊境村建設邁出新步伐,全省實施產業項目99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96個,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97個,聚集人氣效應明顯。
這是一年來吉林省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臺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新局的最直接體現。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新的起點,吉林人民再次以奮發有為的姿態,咬定青山不放松,腳踏實地加油干。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
中國新聞獎獲獎系列報道作品完整目錄
??????????????????????? 作品標題:吉林開年建設農業強省一線觀察系列報道
序號 |
單篇作品標題 |
體裁 |
字數/時長 |
刊播日期 |
刊播版面 |
備注 |
1 |
潮起正是奮進時—吉林開年建設農業強省一線觀察之一 |
通訊 |
2567 |
2023-02-19 |
一版 |
代表作 |
2 |
大國糧倉勇擔當—吉林開年建設農業強省一線觀察之二 |
通訊 |
2709 |
2023-02-20 |
一版 |
代表作 |
3 |
和美鄉村繪新卷—吉林開年建設農業強省一線觀察之三 |
通訊 |
2752 |
2023-02-22 |
一版 |
代表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