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视频一_国产劲爆久久_五月天综合网_日韩av在线一区二区

首頁 > 正文

共情,新聞評論的流量密碼

2024-10-30 15:09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

  作品標題:共情,新聞評論的流量密碼

  共情,在心理學家看來,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并相應做出回應的能力,是“那種能看透別人的內心和靈魂、知道他們的想法、感受他們的情緒的能力”[1]。它是跨越人與人之間鴻溝的一座橋梁。

  強化與受眾的共情,努力與受眾達成情緒、情感及心理的共鳴,進入“我們在一起”的情景,引導受眾在感同身受中自然而然地認同評論的主張,這種做法越來越成為提升新聞評論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強化共情的力量,在方法論層面某種程度地影響著新聞評論的運作模式,成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進程中新聞評論尋求突破的一條可期路徑。

  一、由“媒體認為重要”到“受眾認為重要”

  “我是來看評論的”,這是不少人在朋友圈轉發熱點新聞時加注的一句話。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通過社交平臺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同時參與意見表達。網友的圍觀、跟帖會反映部分受眾的立場與態度,有時甚至會推動事件的后續發展,引發后續新一波輿情。在某種程度上,網友在社交平臺的圍觀及轉評贊,構成了與新聞事件本身價值不相上下的輿情價值。因此,與網友置身同一個輿論場、同一個互動頻道,同頻共振,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評論吸引受眾、提升影響力的一個前提。

  (一)“海量”與“分量”的平衡

  從選題開始,評論作者即與網友置身同一輿論現場,在熱搜榜的新聞、朋友圈刷屏的事件中,尋找網友關心的熱點,提升“受眾認為重要”的選題權重,即選題由以往側重“媒體認為重要”向側重“受眾認為重要”轉變。這種權重的轉變不是單純迎合網絡民意,不是將新聞評論選題的主動權完全交給網絡熱搜榜、一味被網絡聲音牽著走,而是在堅守主流媒體新聞價值判斷原則的前提下,參照新聞熱搜榜,綜合研判新聞的重大性、現實性、突發性、沖突性等做出的選擇。這是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等技術不斷發展的現實語境下,致力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受眾的選題思路的調整與轉變。

  包括各類八卦的明星新聞事件往往在輿論場上熱度很高,作為主流媒體的工人日報所做的評論偶爾也涉及明星新聞,但都與明星八卦事件無關。比如,針對2022年5月同一天羅大佑和孫燕姿兩場線上演唱會受歌迷追捧,評論《聽羅大佑還是孫燕姿?這不是個問題》梳理了歌迷對心儀偶像的情感,分析了經典歌曲收納著大眾的美好記憶,“那些擊中我們心弦的旋律,不會老。所謂歲月如歌,歌中其實亦有歲月”。評論針對演藝界新聞事件,著力探討文化層面的時代記憶,討論新聞背后相關問題的現實意義,這與主流媒體的氣質與定位相宜相稱。

  這里有“海量”與“分量”的平衡。所謂“海量”是指網民的關注度、新聞的熱度,“分量”是指新聞事件的價值分量。好的選題應兼顧受眾的關注度與新聞本身的重要性,尤其對網友熱議的看似雞毛蒜皮之事,能否剖析出深層現實意義,決定著評論選題是否有足夠的含金量。

  (二)“源于網友而不止于網友”

  借用“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可以“源于網友而不止于網友”。與七嘴八舌的網友跟帖相比,媒體評論應該少些情緒上的宣泄,多些直擊要害的剖析;少些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鉆牛角尖,多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視野與情懷;少些“你一拳我一腳”的近身肉搏,多些站在高位、著眼全局的洞悉與提示。

  獲得第32屆中國新聞獎的經濟日報評論《不要過度解讀甚至誤讀儲存一定生活必需品》,說的是2021年11月2日一條“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的新聞刷屏,引發網民各種猜測和負面輿情。當天經濟日報新媒體推出快評《不要過度解讀甚至誤讀儲存一定生活必需品》,先解釋通知的初衷,“通知的本意就是怕疫情散點突發讓人們措手不及……主要是針對疫情防控,部分小區臨時封控,可能造成生活不便。從長期看,也是倡導居民提高應急管理意識,增加必要家庭應急商品儲備,作為國家應急體系的必要補充。”然后,站在百姓居家過日子的立場,以理解大家的焦慮以及特殊時期的不便的口吻,安撫公眾情緒,“對照現實生活,由于現代生活的便捷性,讓無儲備家庭成為常態。不過,這段時間疫情散發,大家多少為此做些準備,自是情理之中。畢竟,一些小區封控以后,很多人發現家里米和菜都沒有,快遞也不讓進,完全靠社區工作人員緊急救助,給大家造成的壓力山大。如果家中稍有儲備,緩上一兩天,也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何樂而不為呢?”此文被各方轉發,較好引導熱點輿論。

  2022年5月下旬,“建議專家不要建議”話題幾天內兩度沖上微博熱搜榜,工人日報推出評論《“建議專家不要建議”,是希望專家好好說話》,作者置身輿論現場,在梳理網友主張的基礎上,分析網友“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原因,總結和歸納出公眾反感的與喜歡的專家建議的類型,表達了對專家好好說話的期待。百度百科上“建議專家不要建議”詞條的“引申含義”和“社會評價”中,引用了此文大段原話,從源頭給出了關于專家建議問題的全面客觀分析,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正本清源、引導輿論的作用。?

  (三)強化價值理念的認同與族群情感的凝聚

  如果說新聞與評論滿足的是受眾對信息及延伸價值的需求,那么,有一類新聞評論更著力于滿足受眾對于情感共鳴、群體歸屬、價值認同的需要,這就是涉及重大慶典、表彰、紀念日等有象征與節點意義的新聞評論。

  在盡可能廣泛的受眾中尋求價值共識、達成理想的價值建構,即尋求傳播的“最大公約數”,儀式化傳播理念為時下新聞評論多層面的拓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與強調信息的送達不同,儀式化傳播強調傳播的核心是召喚,即“把公眾召喚到各種儀式活動之中,在共同的儀式中獲取信息、分享意義、建構認同,因而形成了一種以儀式活動為媒介的聚合模式。”?[2]

  這種召喚往往要借助某個特殊的標志性符號,如名人紀念日、重要節日、慶典等,梳理這類符號所承載的特定時空背景下的民眾情感,讓擁有共同時代記憶的群體在回味過往歲月時,找到共同的“文化基因”及群體歸屬感。比如,工人日報評論《故宮600歲了,卻從未像今天這樣年輕》《今天,讓我們一起懷念金庸》《登頂珠峰:來自時光深處的信念和勇氣》。無疑,這類評論對于凝聚共識有著重要作用。

  二、以代入感營造情感上的同頻共振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網友參與到對公共事務的評判,這對媒體新聞評論提出了更專業的要求。比誰說話“夠狠”“夠損”,不是主流媒體新聞評論贏得受眾的可期路徑。站在當事人立場,設身處地理解不同人群的訴求與立場,以代入感營造不動聲色的感染力,在越來越多的新聞評論中有所體現,有效提升著新聞評論的影響力。

  (一)喚起“事關你我”的同理心

  以“這事很可能也會發生在我身上”“這說的不就是我嗎”的代入感,調動受眾身臨其境之感,在感同身受中,引導受眾融入所討論問題的現實場景,與作者一同面對困惑、思考原因、尋求出路。其中,作者要捕捉到受眾“心中有又說不清”的朦朧情緒或復雜情感,拉開遮擋在受眾眼前的簾幕,給受眾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從而引發共鳴。

  2022年10月底,河南某中學的一位教師上完網課后猝死。家屬表示,上網課時遭遇“網課爆破手”入侵課堂實施網絡暴力,是導致其心梗發作的原因。“網課爆破”迅速沖上各社交平臺熱搜榜。11月3日,工人日報推出評論《“網課爆破”的本質,就是一種網絡暴力》,其中“我們可能正在遭受網暴,也可能是網暴的施害者;我們可能是潛在的被網暴者,也可能是潛在的施害者”等戳中網友內心的文字,被網友轉發時復制粘貼。評論發布一天內,在微博平臺收獲數百萬閱讀量。事有巧合,11月,中央網信辦《關于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發布,提出要建立健全網暴預警預防機制、強化被網暴當事人保護、嚴防網暴信息傳播擴散、依法從嚴處置處罰。這也說明治理網暴是公眾強烈關注的熱點問題。

  公眾深惡痛絕的、“不能忍”的問題,尤其是突破法治紅線、人倫底線及行業底線的事件,往往是含金量高的評論選題。比如,涉及以暴力傷害弱者的《“唐山燒烤店打人事件”打傷的是公眾安全感》,涉及患者隱私的《醫生直播婦科手術,遠不止是一場事故》,這兩篇評論都抓住了“事關你我”的新聞事件,喚起受眾強烈的同理心,收到較好的傳播效果。

  (二)以沉浸式寫作攏住受眾情緒

  2021年2月,長沙一女士通過貨拉拉平臺預約搬家服務,后在跟車搬家途中墜車身亡。獲得第32屆中國新聞獎的工人日報評論《貨拉拉道歉:每次改進都用生命來換,代價太慘痛!》中,作者帶著受眾一同探討“我們如何擺脫類似恐懼”。“換作是我,會不會有同樣遭遇”成為文中吸引受眾的一條重要心理線索,將受眾拉進可能置身的同一場景,一同追問,一同找出路。評論指出,平臺企業應承擔起更多不可推卸的責任,希望下一次的改進不再用生命來換。此文得到網友廣泛認同。

  以沉浸式寫作手法將受眾帶入特定環境去思考和追問,要求作者在落筆之前能細致、敏銳地把握受眾的復雜情緒與感受,以文章要論證的論點為統領,將真實、飽滿的情感注入字里行間,帶著受眾一起“看看這件事、說說這個理”。同時,需要注重情緒的克制,尤其是針對某些激起公眾強烈憤怒的事件,能否以克制的情感表達理性的聲音,也是對媒體新聞評論水準的檢驗。

  其中,涉及災難的新聞事件,評論應在情緒的把控上格外謹慎,避免與悲痛、緬懷、同情等情緒格格不入的表達,避免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比如,2022年3月21日,由昆明飛往廣州的航班發生空難,事關上百人生死。次日,工人日報推出評論《面對空難,不打擾也是一種體諒》,文章開頭“MU5735,從昨天下午到現在,很多人在為它心神不寧,為機上人員默默祈禱。‘愿平安!’‘愿有奇跡發生!’類似的話在網上刷屏”,先把公眾悲傷的情緒鋪墊出來,接下來文章針對有人把空難當成營銷工具,有媒體記者追問家屬“此刻感受”等,提出“博眼球、賺流量、搞營銷,是要有底線的”。標題鮮明表達出作者的立場,即圍觀者應體諒遇難者家屬的痛苦,不能借機消費災難。

  三、以講故事的手法提升受眾的閱讀體驗

  講故事,正在成為增強新聞評論感染力的有效方式。

  故事是公眾生活與情感的普遍載體,“科學研究證明,比起其他形式,大多數人更善于理解敘事,敘事可以向廣大讀者傳達清晰的信息,讀者也對敘事青睞有加。”?[3]

  新聞報道的講故事,多指新聞報道中要有具體事件、人物、細節,使報道更加鮮活、生動。評論中的講故事,可以是以故事化處理的陳述吸引受眾進入閱讀情境,以經典故事增強評論的暖色調與親和力,以起承轉合的節奏讓評論一氣呵成,從而贏得受眾的情感認同與價值認同。

  (一)吸引受眾輕松進入閱讀情境

  借用經典文學作品讓評論的閱讀更為輕松,給受眾提供更多文學藝術層面的審美享受,同時也有助于引導受眾進入更寬泛層面的思考。

  2023年3月1日,人民日報評論專欄“睡前聊一會兒”推出《說還是不說,不該成為懷孕職工的隱憂》。新聞說的是浙江杭州一家企業一名職場女性隱孕的事。評論第一段并未直接進入新聞,而是將文學作品中的女強人形象與現實中的職場媽媽承受雙重壓力放在一起,呈現一種反差。文章的開頭說,“畫家安東尼·布朗在繪本《我媽媽》中,描述了美麗溫柔而又像犀牛一樣強悍的‘超人媽媽’……但現實中,不少媽媽左手奶瓶、右手鼠標,在家庭和職場的雙重壓力下輾轉騰挪、疲于應付。”這樣的文學化、故事化開頭,減緩了評論在公眾印象中的“莊重感”“莊嚴感”,讓受眾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進入特定的閱讀情境。

  (二)用經典故事提升評論的親和力

  以歷史及現實中的經典事件做論據,是優秀新聞評論的一貫做法。它有益于評論超越一事一議的層面,用特定時空、具體場景中的真實人物故事,給評論注入幾縷人情味,增加幾分暖色調和親和力。

  獲得第31屆中國新聞獎的新華日報評論《警惕“精致的形式主義”》,剖析了只重形式不重內容、只重過程不重結果、只看表面熱鬧不看實際效果,披著精美外衣的“精致的形式主義”的危害。在論及形式主義由來已久時,文章引用了《資治通鑒》記載的細節,隋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各蕃部落酋長齊聚洛陽,煬帝楊廣命令集市內用絲綢纏樹、店鋪內必須掛設帷帳、酋長到餐館吃飯店主必須免費,連賣菜的人也要用龍須席鋪地。這種做法連一些酋長都“看不下去”。這一故事的引用,給文字評論增加了如同觀看影視劇般的鏡頭感,借用還原歷史場景中的人物故事,讓時政評論多了幾許文史氣息與閱讀快感。

  (三)以起承轉合的節奏讓評論一氣呵成

  說到行文節奏的重要,蘇聯作家康·帕烏斯托夫斯基在《金薔薇》一書中有一段精彩論述:“作家必須使讀者經常處于一種全神貫注的狀態,亦步亦趨地跟在自己后面。作家不應讓作品中有晦澀的或者無節奏感的句段,免得讀者一看到這里就不得要領,從而擺脫作者的主宰,逃之夭夭。”[4]其中道理對于評論寫作也有借鑒意義。

  2023年7月,兩條新聞接連發生:一是南京一位小學老師引導班里熱衷“玩梗”的孩子們不可盲從“網絡爛梗”;另一新聞是在熱映的動畫片《長安三萬里》現場,小觀眾們齊聲朗誦片中唐詩,聲浪迭起。7月18日,工人日報推出評論《讓網絡爛梗離孩子們遠一點》,結合兩條新聞,解析不同的語言表達蘊含著迥然有別的精神品質、美學意境和民族情懷。絲滑的行文層層推進,一氣呵成。文章先借動畫片中的一句話引出作者的主張,“語言文字是時代精神風貌的標志,是鐫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碼”,然后分析,在庸俗、低俗、媚俗的“網絡爛梗”中,孩子們會“放棄自我表達的能力,不再品味字里行間的意蘊,也不再表達內心深處的感情”,這是“網絡爛梗”對孩子們的危害,同時,還有對公眾言語表達空間的危害,“一個個高度同質化的表達占據了漢語的天空,擠占了那些靈動的、充滿才思的、飽含深情的詞語生發空間”。接下來,作者承認網絡造詞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對此,文章認為,我們不能任其野蠻生長,而應讓“更壯闊、更華美、更靈動的語言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注解”,因為語言體系背后藏著的是人們對母語的審美體驗以及對文明的認知。最后文章明確:“不能讓流量中的泥沙沖垮孩子們還沒形成的語言體系”,且頗有現實意義地提示“我們這些成年人不要被某些惡趣味帶跑偏,不要去制造和跟風‘爛梗’”。

  文章從熱點新聞切入,以溫文爾雅、頗有大家風度的語氣,剖析所謂時尚中的弊端,如同一位大家閨秀站在風景如畫的庭院里,深情款款地講述著一則經典故事。整篇評論文氣貫通,溫和且有質感,尤其是其輕盈、順滑的節奏讓文章擁有一種特殊的打動人的力量。

  恰當運用共情在新聞評論中的作用,并不是炫耀某種寫作技巧,它對于我們更大的意義,應該是在提升新聞評論的影響力上,經過不斷的實踐與創新,我們有信心能夠找到更多有價值、有成效的策略與辦法。

  (作者系工人日報編委、新聞評論部主任,高級編輯)

  【注釋】

  [1][美]亞瑟·喬拉米卡利,[美]凱瑟琳·柯茜.共情的力量[M].王春光譯,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9:6-7.

  [2]張淑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儀式化傳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7.

  [3][美]杰克·哈特: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M].葉青、曾軼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4.

  [4][蘇]康·帕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M].戴驄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9:406.

  編?輯 梁益暢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 韓建平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980213107864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容城县| 新宁县| 全椒县| 平和县| 邵阳市| 称多县| 白沙| 漳州市| 红原县| 阳高县| 莎车县| 麦盖提县| 确山县| 沙河市| 涞源县| 日照市| 开鲁县| 鄱阳县| 黄冈市| 河北省| 浦江县| 安义县| 通化市| 恩平市| 宜宾市| 河源市| 分宜县| 富裕县| 军事| 永昌县| 施甸县| 南开区| 石家庄市| 香港 | 静宁县| 江津市| 无棣县| 宝鸡市| 永登县| 垫江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