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
作品標題 |
消費“偽苦難”,是對農民的多重傷害 |
參評項目 |
評論(報紙) |
|
字數/時長 |
1709字 |
語種 |
中文 |
|
作者 (主創人員) |
施維 |
編輯 |
郭少雅、李竟涵、趙宇恒 |
|
原創單位 |
農民日報社 |
發布端/賬號/媒體名稱 |
《農民日報》 |
|
刊播版面 (名稱和版次) |
要聞,一版 |
刊播日期 |
2023-09-22 |
|
作品簡介 (采編過程) |
一段時間以來,網絡上充斥著大量刻意制造虛假貧困、進行“悲慘營銷”以圖牟利的短視頻,不僅極大地損害了社會公信力,也給脫貧地區和農民群眾帶來了傷害。筆者持續關注這一現象。2023年9月,四川省涼山州等地的石榴進入成熟季,此類視頻又開始出現。與此同時,涼山州通報了“涼山曲布”“趙靈兒”等多名“網紅”,因虛假宣傳、銷售假貨被查的案例,揭示了其炮制“視覺貧困”的生意經。筆者敏銳捕捉到這一關鍵時間節點,正是有力戳穿“視覺貧困”謊言,有效引導輿論的良機,結合長期以來對相關問題的關注研究,撰寫評論文章《消費“偽苦難”,是對農民的多重傷害》,在農民日報一版顯著位置刊發,并同步在農民日報社“兩微一端”全媒體平臺進行推送,取得良好社會反響。 |
||
|
社會效果 |
《消費“偽苦難”,是對農民的多重傷害》一文刊發后,在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和積極反響。在關注的網絡媒體中,共計轉載246次,主要包括人民日報客戶端、光明網、中國經濟網、人民政協網、工人日報、法治網、安徽日報、湖南日報、重慶日報、南方plus客戶端、觀察者網、新浪、澎湃新聞等。此外,#消費偽苦難是對農民的多重傷害#、#農民日報評消費“偽苦難”是對農民的多重傷害#等相關話題在微博上閱讀量近600萬次,轉載文章閱讀量也接近10萬次。文章在百家號等自媒體平臺閱讀量接近45萬次。有讀者反映:“是該管管這種亂象了”,“農民日報發聲及時”。 |
||
?
|
初評評語 (推薦理由) |
1.發聲及時,有效引導輿論。文章刊發在四川涼山州等地農產品上市、虛假視頻集中出現,同時當地公安部門又通報了類似案例之際,既有針對性,又有說服力,有力地戳破了視頻造假的謊言,發揮了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 2.觀點鮮明,論述深刻有力。文章在題目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消費‘偽苦難’”的本質。論述中層層遞進、邏輯清晰,鮮明道出其看似是在為農民說話、為弱勢群體發聲,實際卻是“借了農民的臉,黑了農民的名,又損了農民的利”,“是對農民和全社會的多重傷害”。既指明了視頻造假的亂象所在,客觀上也回應了社會上對我國脫貧攻堅成就的一些質疑之聲。 3.思維辯證,有力度亦有溫度。文章在批駁的同時,也肯定了直播帶貨等新型業態的積極作用,辯證地指出“必須把正常的公益助農和‘視覺貧困’造假區分開來”,呼吁“既要打擊亂象,更要善引流量、善用流量,如此,流量才能成為鄉村振興的有效增量”。體現了對于鄉村發展和農民權益保護的深刻理解和長遠思考,以及建設性批評的應有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