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
作品標題 |
斷航26年后,古老小清河獲新生 |
參評項目 |
消息(報紙) |
|
字數/時長 |
988字 |
語種 |
中文 |
|
作者 (主創人員) |
集體 |
編輯 |
蔣興坤、王彤彤、梁旭日 |
|
原創單位 |
大眾日報 |
發布端/賬號/媒體名稱 |
大眾日報 |
|
刊播版面 (名稱和版次) |
要聞一版 |
刊播日期 |
2023-07-02 |
|
作品簡介 (采編過程) |
2023年7月1日,小清河在斷航26年后迎來首次全線空載試航,這條擁有近900年歷史、山東唯一兼具水陸聯運、海河聯運、農田灌溉等多種功能的河道迎來新生。當年6月初,大眾日報即提前準備,專門組建采訪組,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實地采訪,從小清河源頭濟南出發,行走淄博、濰坊、濱州等地,最后到達入海口濰坊,采訪了交通、水利、環保等部門同志和工程設計師、歷史文化專家、沿線群眾、攝影愛好者等80余人,形成9萬多字的采訪素材和大量影像、視頻資料,力求全面掌握小清河復航的背景、過程及其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6月30日晚得知試航消息,采訪組第二天一早即趕到博興港現場,全程跟訪,實時發布現場消息、短視頻、海報、長圖等新媒體產品,同時結合一個月來的采訪積累,精心采寫提煉出消息《斷航26年后,古老小清河獲新生》,7月2日在一版見報。 |
||
|
社會效果 |
時隔26年后復航的小清河,陸路可連接中歐班列,水路可通過港口融入海上絲綢之路,構建起一條全新的陸海大通道。這篇作品聚焦小清河復航的關鍵節點,既展現了山東深入貫徹黨中央部署、扎實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生動實踐,也為全國其他地方盤活內河通道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做法。作品刊發后,被多家權威媒體轉發,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中央、地方等各級媒體跟進報道,取得良好傳播效果。 |
||
|
初評評語 (推薦理由) |
這一作品文字精煉、結構精巧、視角新穎、層次豐富,在不足千字的篇幅內將小清河復航過程、價值、前景等娓娓道來,信息量大又錯落有致。作品的采寫,充分驗證了“走基層、強四力”的重要性,也為全媒體時代如何做好新聞消息的生產傳播提供了借鑒。為期一個月的前期采訪,涵蓋各方面采訪對象80余人,積累采訪素材9萬多字,最終形成900多字的作品。100:1,體現著主流媒體對新聞作品質量品質應有的專業追求;復航當天策劃推出現場消息、短視頻、海報、長圖等新媒體產品,則體現出融媒生產傳播的快速有力。“一體采制、先端后報、兼顧快慢、立體傳播”,是這一作品對全媒體傳播格局下黨報新聞事件消息采制和傳播的有益探索。 |
||
|
作者(主創人員): 常青、李振、李艷、婁和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