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
作品標題 |
【大國重器生態文明實踐】“算大賬”高峽出平湖 “憑魚躍”碧水雙通道 |
參評項目 |
消息(電視) |
|
字數/時長 |
0時3分53秒 |
語種 |
中文 |
|
作者 (主創人員) |
朱秋萱、許榮華、黃華強、李洋名、覃均 |
編輯 |
劉紅明、李莉、唐昕妍 |
|
原創單位 |
廣西廣播電視臺 |
發布端/賬號/媒體名稱 |
廣西廣播電視臺 |
|
刊播版面 (名稱和版次) |
廣西衛視《廣西新聞》 |
刊播日期 |
2023-09-03 18:30 |
|
作品簡介 (采編過程)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大國重器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中的諸多經驗做法具有示范意義。在跟進建設的8年多時間里,記者特別關注工程的生態文明實踐,發現其“雙魚道”設計與眾不同。建設者從適宜魚類生存的角度考慮,建設滿足過魚的人工硬化魚道,并利用天然河道,建設適合魚類棲息的仿自然生態魚道,同時疏浚南木江下游淤積堵塞江段,形成連通南木江至潯江30公里的魚類洄游大通道,在建設細節上精雕細琢,實現魚類繁衍保護與工程建設的和諧共生。 2023年9月2日,大藤峽主體工程全面完工。記者把握時度效,精心策劃,多方聯系,極其不易地采訪到大藤峽工程設計總工程師、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等直接參與“雙魚道”設計的重磅專家,增強報道可信度和厚重感;報道以記者出鏡把磅礴的水電現場與過魚監測現場通過“雙視窗”呈現,增強現場感。整個片子表達精煉,善“抖包袱”,敘事引人入勝,標題富有詩意,獨具匠心,是一篇踐行“四力”的好報道。 |
||
|
社會效果 |
經過8年多施工建設,大藤峽主體工程于2023年9月2日全面完工,意味著這項承載國人百年夢想的世紀工程全面發揮效益。消息一出,引發全國各大媒體廣泛關注,報道頻出。但綜合來看,這些報道大多聚焦于“工程主體全面完工”的動態事件本身,而該篇報道另辟蹊徑,關注大國重器生態文明實踐,從“大處”“高處”著想,從“小處”“細處”著眼,在《廣西新聞》節目播發大藤峽工程主體全面完工動態消息的第二天推出,對新聞事件“吃干榨盡”,使新聞熱點得以延展,既有深度思考又有啟示意義,令人眼前一亮。 報道通過廣西衛視《廣西新聞》面向全國播出后,引發觀眾對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生態文明實踐的廣泛關注,形成輿論熱點、焦點。央視網、廣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廣西視聽客戶端、西江傳媒等新媒體平臺和行業網站競相轉發此次報道,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國家水利部門認為這是可復制的經驗,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
||
?
|
初評評語 (推薦理由) |
第一、題材重大,站位高遠。作品關注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從建設單一魚道到建設雙魚道再到建成全國水利工程最大的水生態保護體系的一波三折,展現各方為建設既適宜過魚又能讓魚類棲息的“生命通道”所作的不懈努力,突出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的重大主題,是一篇關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動實踐的重大典型報道,是“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重大主題宣傳活動中涌現的優秀作品。 第二、踐行“四力”,挖掘深入。記者長期關注大藤峽工程建設,敏銳捕捉到“雙魚道”創新做法的重大新聞價值,并掌握大量一手素材。記者秉持調查研究理念,在采訪中打破砂鍋問到底,獨家挖掘出“建設連通南木江至潯江30公里的魚類洄游大通道是全國水利工程的創舉”這一典型。 第三、結構巧妙,富有時度效。作品突出現場感,采用記者現場和“雙視窗”的電視語言,巧妙鏈接水電現場與過魚監測現場;見人見事見細節,運用“抖包袱”手法,敘事有理有據,層層遞進,凸顯矛盾張力。創作團隊加班加點,幾易其稿,精益求精,使重大生態文明實踐得以及時報道、廣泛傳播。 第四、語言精煉,別具匠心。標題富有詩意,行文注重短句,文風平實,表達精準,以匠心創精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