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候鳥教授”團隊:攥牢“紅蓮稻”種 心懷農業“中國芯” 參評項目 典型報道(新媒體) ? 字數/時長 ? 00時06分33秒 體裁 新聞專題 ? ? 語種 中文 作者 (主創人員) 張俊、張云華、田程、程勛、蔡亭、馬步云、張文君 編輯 集體 原創單位 湖北廣播電視臺 發布端/賬號/媒體名稱 長江云新聞客戶端 刊播日期 2023-11-0423:26 作品網址 ? ? ? ? 作品簡介 (采編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攥牢自己的稻種是端牢中國飯碗,裝上中國糧的關鍵要素。 2023年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鄂州紅蓮型雜交水稻育種基地,給湖北籍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教授及其團隊留下“糧食安全要靠自己”諄諄囑托十周年,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團隊聚焦先進人物群體——朱英國院士及其團隊在雜交水稻領域的先進事跡、先進經驗。新聞團隊多年來持續記錄朱英國院士及其團隊在湖北仙桃、湖北羅田、廣西南寧和海南三亞開建基地,進行水稻功能基因研究、水稻種質創新與新品種培育的情況;生動描繪了他們每年如候鳥般往返多地,研究“紅蓮稻”的情景;充分展示了“紅蓮稻”研發過程、應用成果及其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的突出作用;深情謳歌了工作在一線的中國農業技術專家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砥礪奮進,攥牢自己的稻種,端牢中國飯碗的責任擔當與精神風貌。 ? ? ? 社會效果 “紅蓮稻”已在湖北等省份示范種植,并在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孟加拉國、越南等國家廣泛推廣,累計推廣面積超過4.5億畝,創造了近100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在中國雜交水稻種子出口份額中占比最大。“紅蓮稻”種相關報道主題深刻重大、立意深遠,具有時代性、典型性、代表性。 該作品在湖北廣播電視臺長江云新聞客戶端推送后,被全國各新媒體廣泛轉發,引發網友強烈共情,致敬“候鳥教授”團隊,聚焦“國之大者”。 新華社、央視等全國多家主流媒體主動聯系新聞團隊,對“候鳥教授”團隊進行采訪報道,用“種子的力量”,激發廣大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 ? ? ? 初評評語 (推薦理由) 一、主題重大,人物典型。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連著“國之大者”。2023年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鄂州紅蓮型雜交水稻育種基地十周年,該報道聚焦在中國雜交水稻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湖北籍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教授及其團隊,用他們如候鳥般往返多地,研究“紅蓮稻”的鮮活故事,生動展示了農技專家破解種源“卡脖子”問題,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奮斗與堅持,意義深遠。 二、內容豐富,細節生動。新聞團隊通過多年蹲點田間地頭,獨家拍攝了大量真實鮮活的珍貴素材,捕捉到了“候鳥教授”團隊在“紅蓮稻”種研發培育過程中的感人細節,書寫了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的新典范。 三、制作精良,反響強烈。該報道數易其稿,精心打磨;無人機航拍鏡頭清晰大氣;新媒體動畫、建模等前沿視頻制作技術,呈現出了聲畫互融的視聽效果,展示了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團隊的選題策劃能力、編輯制作能力和節目創新能力。
集體人員名單
作品標題:“候鳥教授”團隊:攥牢“紅蓮稻”種 心懷農業“中國芯”?
|
編輯: 胡芳、張霖楓、李鵬、廖壽喜、李世明、孫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