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潘的“三十六計”
上級來檢查工作,上百名環衛工人“罷工”。潘明杰精準辨認出“領頭人”,“妙設高臺”讓他帶領大家復工。
貨款是否已用現金結算?買賣雙方各執一詞。潘明杰未說破買家未付款的真相,而是給買家“搭梯下樓”,讓買家支付了絕大部分貨款。
母親訓斥小兒子不如大兒子學習好,小兒子離家出走。潘明杰“旁敲側擊”:“家庭不是復印機。”母親徹悟,母子和解。
大哥財大氣粗,痛罵小弟給父母生活費太少。潘明杰和大哥“對敲鑼鼓”:“不要將盡孝變成興師問罪的工具!”
……
“妙設高臺”“搭梯下樓”“旁敲側擊”“對敲鑼鼓”……這些都出自“老潘警調三十六計”。
潘明杰被大家稱為老潘,是寧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東柳派出所專職人民調解員。
11年來,“老潘警調三十六計”助他調解案件3000余件,化解疑難陳案100多件,總涉案金額2.6億元,調解成功率100%,且零反復、零投訴。如今,“老潘警調三十六計”已經編輯成冊,成了寧波1.4萬名專職人民調解員的工具書。
在寧波調解界,潘明杰和“老潘警調三十六計”一樣出名。他不僅擔任著寧波市調解協會的會長,還先后榮獲中國好人、平安中國先進個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等榮譽。2021年12月16日,潘明杰赴京參加平安中國建設表彰大會,受到習近平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在本月19日啟動的2023“最美浙江人·浙江驕傲”人物評選活動中,他被列為候選人。
探索新路徑,11年提煉出“三十六計”
潘明杰一頭烏發,雙目炯炯有神,說話中氣十足,一點也看不出已經73歲了。
他退休前是一家物業公司的經理,因擅長調解糾紛,2012年2月被東柳派出所聘為專職人民調解員。
剛一上崗,他就遇到了難事:一名小學生在田徑訓練時猝死,家長圍堵在校門口討說法。
潘明杰從孩子父母的敘述中獲知:孩子爺爺很希望孩子盡快下葬。他決定放棄和孩子父母“正面交鋒”,獨自來到孩子爺爺家。
孩子爺爺說:“我孫女好幾次給我‘托夢’,哭訴自己又冷又餓。”
潘明杰說:“這孩子在學校獲得過不少榮譽,一定很愛母校,如今看到父母和老師吵鬧,她在九泉之下該有多傷心啊!”
孩子爺爺說:“我孫女死了也難安寧啊!”
潘明杰說:“孩子患有心源性疾病,這種病在哪兒都可能發生意外。”
……
在潘明杰和孩子爺爺的一番對話中,孩子爺爺想通了,然后去做通了兒子和兒媳的思想工作。
幾天后,潘明杰給孩子父母送去了街道籌集的2萬元慰問金。當孩子父母得知街道還愿意幫著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后,便和學校簽訂了調解協議。
潘明杰復盤此案發現:再難的案件背后都有一個最佳支點,調解員找到了它,就能快速調解成功。他總結出這次的成功在于抓住孩子爺爺無意中說出的“孩子托夢”的信息,他“無中生有”地說到孩子在九泉之下會很傷心,打動了孩子爺爺。他將這次的經驗總結為“無中生有”。
之后,每處理完一起疑難案件,他都總結一條經驗,比如“血濃于水”“泰山壓頂”“法外施恩”等。11年來,他積累了60多條經驗,并提煉出了“老潘警調三十六計”。
去年底,一部講述社區民警故事的電視劇《護衛者》火爆全網,劇中社區民警周建斌的原型人物之一就是潘明杰。他調解過的“樓上樓下噪音糾紛案”“云海大廈居民與物業公司糾紛案”“無良老板掌摑員工案”等三個案例被寫進了此劇本里。在處理這三個案子時,他分別使用了“理應情合”“抽薪止沸”“負荊請罪”三計。
與時間賽跑,5600萬元糾紛一天解決
讓我們看看潘明杰是如何使用“血濃于水”這一計策的。
2015年7月,潘明杰接手了一個案子:一位10歲女孩的母親突發疾病去世,女孩的父親和外婆因女孩母親的遺產發生了糾紛。為了表示抗議和防止資產被轉移,女孩的外婆在女孩父親的車上睡了一整晚,由外婆一手帶大的女孩當天也不肯去上學。
“小朋友,怎么沒去上課啊?”
“我一去,外婆和爸爸就要打架了。”
“小朋友,你會背《七步詩》吧?”
……
在潘明杰和女孩一問一答中,女孩的父親、外婆和小姨淚眼婆娑。
“血濃于水啊!”潘明杰見各方都動了情,當即組織進行財產分配,女孩的父親分得63%,女孩分得17%,女孩外婆及小姨分得20%。
和他一起忙活的同事看潘明杰實在太累了,勸他第二天再來清點財產。
“連夜清點,不求細節,只算大件!早一天解決糾紛,孩子早一天去上學!”潘明杰如同一位元帥,有條不紊地指揮著大家。一番忙活,總資產數據出爐,共5600萬元。
這場糾紛僅用15個小時就調解成功。
“楓橋經驗提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其實就是讓調解員與時間賽跑,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讓當事人早日走出糾紛的泥潭。”在講到這起他經手的調解額度最高的糾紛時,潘明杰說。
潘明杰認為,糾紛拖得久了,有時會給當事人帶來終生的痛苦,有時還會使糾紛性質發生變化,使事情從民事糾紛變成刑事案件。
他曾接手過一些久拖不決的糾紛,最使他感到痛心的是一起拖了7年的糾紛。
2012年,從四川巴中來寧波務工的小張在出租房里與小偷搏斗受了重傷,喪失勞動能力。小張的父親認為出租房所在地政府負有責任,一直上訪。2019年下半年,潘明杰接手了這個信訪案。他坐飛機、乘大巴、轉小巴、搭三輪,來到小張家中,了解小張的傷情。最后,小張得到了合理補償。
小張的父親在拿到補償款時說:“老潘,如果我沒遇到你,現在可能都自殺了。”
正因如此,潘明杰特別注重在第一時間解決矛盾。有一次,他連續30多個小時不休息,成功調解一起涉案金額1200萬元的跨省糾紛。
真情化堅冰,一場糾紛上門22次
我們再看看潘明杰如何使用“法外施恩”計策的。
2011年上半年,因為瑣事,在寧波開店的李先生帶人去找另一店主理論,結果被捅數刀,當場死亡。李先生的妹妹李女士對處理結果不滿,多次向有關部門申訴,因而李先生的遺體一直沒有火化。
2020年,潘明杰第一次上門,李女士對他不理不睬。隨著上門次數的增多,李女士態度有所改變,會和他聊一些家常。潘明杰從聊天中獲知,李女士由于常年上訪,已不上班多年,養老和個人生活都遇到了許多困難。潘明杰將這些事默默記在心里,一件件幫著解決。
“這么多年,你都在獨自‘游泳’,這日子苦啊!你只要一轉頭,與他人和解,與自己和解,就可以上岸。”當潘明杰第22次上門時,他的話打動了李女士。她大哭一場,決心與往事訣別,同意了調解方案。這一天,是潘明杰接手這個案子的第103天。
許多案子都像上面這個案子一樣,是潘明杰“跑”成功的。他向當事人承諾“最多跑兩次”:第一次是當事人來交案子,第二次是當事人來簽署調解協議,兩次中間都是他上門服務。
讓當事人“最多跑兩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11年來,潘明杰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多數春節都在外出調解中度過。
2021年春節期間,他接手調解一起女孩的母親向學校索要數百萬元“賠償”的未成年人受性侵案,他好幾次去幾十公里外和女孩家長見面,又跑到教育部門溝通。他提出了“給孩子一個平靜未來”的觀點打動了女孩母親,她對潘明杰的態度從抗拒變為信賴,不再要求巨額“賠償”,而是給女兒改了名、自己搬了家。在潘明杰的奔波下,教育部門為女孩繼續接受教育創造了新的條件。
兩年過去了,女孩母親遇到和女孩相關的難題,還會打電話來向潘明杰請教。
在一次次地破解難題中,潘明杰成了調解疑難案件、歷史積案、重大輿情案的專家。
當別人驚嘆他的技能時,他總是說:“這是隨著情況的變化,在我的一點兒啟發下,當事人自己徹悟的結果。”他說的“啟發”,更多是他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是他用真情融化了堅冰!
心中有信仰,“計”的背后是擔當
“調解員既是社會傷痕修復師,也是社會治理者,責任重大,要有擔當精神。調解的目的不僅僅是解決糾紛,更要讓糾紛中的人擁有更好的生活。”潘明杰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正是這份擔當,他在調解時會給當事人講人生道理。
丈夫嗜賭,妻子鬧離婚。潘明杰在批評丈夫之后,對妻子說:“男人的壞習慣改了就行,不要老提,要學會得理饒人。”那聲音輕得如同老父親叮囑行將出嫁的女兒。
兒子不去工作,激怒父親。潘明杰對“啃老”的兒子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可一旦大樹枯了,乘涼的人可能會被餓死。”
正是這份擔當,他在調解成功后,總是設法幫助當事人。
有一次,他在調解完一名女孩被已婚男子騙取感情的糾紛后,得知女孩在寧波孤身一人,便讓妻子陪女孩去醫院做人流手術。
還有一次,他在調解好一起外地打工者觸電死亡糾紛后,到殯儀館給亡者張羅告別儀式。
正是這份擔當,他一直想將自己的“老潘警調三十六計”傳承給更多的人。
由于潘明杰的出色表現,早在2013年,寧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以他的名字成立了“老潘工作室”。2018年,工作室升格為“老潘警調中心”。
如今,“老潘警調中心”成了鄞州區“警調銜接”的“旗艦店”,其他23個派出所的警調室是“加盟店”。鄞州區的調解員遇到難題,都可以請教潘明杰,也可請潘明杰遠程或到現場參與調解。
正是這份擔當,他積極推進制度建設。
9年前,潘明杰多方奔走,促成鄞州區慈善總會設立“平安善治基金”,用于救助糾紛中的困難者。目前,已經有50多人得到救助。
今年年初,在潘明杰的推動下,寧波市公安局以“老潘警調中心”為藍本,推出了浙江省首個“社會矛盾糾紛警調銜接服務規范”地方標準。如何接案、調解、歸檔有了統一的規范,剛入職的調解員,只要按著此規范做,就能快速成長。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上個月,浙江省委政法委評出了一批浙江省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老潘工作室”警調銜接工作法在列。
面對榮譽,潘明杰擺擺手:“老潘不老,幫助他人,快樂自己!”
是啊!他太享受人民調解這種集中國智慧的“柔”與法律的“剛”于一體的工作,在他看來,當事雙方在糾紛發生時冰冷的面孔下面都有著柔軟的心,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讓雙方相互和解,并與各自的內心和解,開啟新的生活。
記者 楊靜雅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