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
在“黑燈工廠”探尋“智造”之光 |
參評項目 |
重大主題報道(報紙) |
? 字數/時長 |
? 6927字 |
體裁 |
系列報道 |
? |
? |
語種 |
中文 |
作者(主創人員) |
集體 |
編輯 |
王群、丁軍杰 |
原創單位 |
工人日報社 |
發布端/帳號/媒體名稱 |
工人日報 |
刊播版面(名稱和版次) |
“企業新聞”6版 |
刊播日期 |
2023-10-24到2023-11-21 |
作品簡介(采編過程) |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全面推動智能制造則是我國制造業實現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做好這一經濟領域重大主題報道,就必須找準報道切入點,扣準時代脈搏,將新聞內容與社會熱點相結合,讓宏大主題具象化、報道內容具體化、細節化。 圍繞這一重大主題、主線,工人日報編輯記者在前期調研發現,作為智能制造技術高度集成的具體呈現和典型代表,黑燈工廠已不再停留于概念層面,這類新型智能工廠正加速涌現走近公眾身邊,這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為此,本報編輯部精心制定報道方案,細化采制流程,多位記者走進一批技術水平高、示范作用顯著且特色鮮明的黑燈工廠,深入采訪了煤炭、家電、倉儲等多行業多領域的創新性做法和前瞻性布局,生動展現了黑燈工廠是如何在不同生產場景中成功落地的,又對企業和廣大職工帶來哪些實際影響。 在版面呈現方面,報道在工人日報“企業新聞”版面“頭條”位置刊發,每期報道的文字、圖片基本保持一致,版面風格呈現抓人眼球、穩定統一、簡潔明快、舒朗大氣的特點。同時發揮全媒體優勢,報道均在工人日報客戶端及中工網同步推出,形成多元傳播陣勢,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 |
||
社會效果 |
本組報道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效應,呈現以下特點: 一、大視角下講小故事,實現了宏達重大主題的具象化。本組報道緊密契合國家關于智能制造的重大方針政策,但在具體內容呈現時卻非泛泛而談,而是聚焦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出現的新事物即具有鮮明特色的黑燈工廠,報道角度更具針對性,更精準細致,實現了小切口關照大主題的目標。 二、在保證選題高度的前提下,報道內容兼具廣度和深度。報道系統介紹了黑燈工廠在不同行業的落地實踐以及所引發的生產方式深刻變革,兼顧了多行業、多地域的差異性,呈現出主題集中、內容廣博、時間持續的報道優勢,一些創新性做法具有較強的推廣意義和借鑒價值。 三、硬主題與軟表達達成統一,報道內容接地氣。由于經濟類重大報道主題本身具有一定的宏觀性和專業性,容易陷入事實簡單枯燥、數據堆砌的窠臼,本組報道尤其注重通過具體事件和人物來展現主題,報道內容更接地氣更有溫度,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 四、該報道獲工人日報“2023年度好新聞”評選一等獎,同時受到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關注和好評,報道中的企業先進經驗作為工業制造業領域的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報道被各大網站轉載,一批企業改革舉措引起關注,被相關部門列入調研案例。 |
||
初評評語(推薦理由) |
“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推進智能制造和制造業轉型升級作出重要指示。李強總理首次到地方調研便主持召開先進制造業發展座談會,傳遞了做強智能制造的信心。 報道緊扣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準確把握經濟發展主線尤其是制造業前沿動向,將對黑燈工廠的解讀置于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展示了推動智能制造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內容呈現方面,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從企業車間、研發實驗室等新聞現場攫取了大量故事細節,尤其注重將抽象專業技術語言進行通俗表達,打破了工業制造業領域生硬化的報道模式,用鮮活小故事映襯了時代大主題。 更難能可貴的是,記者深入調查、廣泛求證,以審慎嚴謹、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外界的片面認知和導向進行糾偏,即黑燈工廠并不意味著完全舍棄人工,也不適合中小企業盲目復刻,一味追求無人化黑燈模式則偏離了智能制造的本源,這使得報道主題得到升華。 整體來看,報道對于中央主流媒體提升重大主題報道的質量、做好經濟報道鮮活性表達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讓看似宏觀專業的重大主題報道變得更接地氣更具可讀性,讓讀者感受到真實生動的力量。 |
||
集體人員名單 |
作者(主創人員):毛濃曦、陳曦、王鑫、方大豐、趙亮、賴志凱、裴龍翔、張輝、李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