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视频一_国产劲爆久久_五月天综合网_日韩av在线一区二区

首頁 > 正文

七里海的“三筆賬”

2024-10-30 17:08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七里海的“三筆賬”

—— 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樣本

  天津有片“海”,名為“海”卻不見海。

  這片“海”,就是七里海。

  地處寧河區的七里海濕地素有“京津綠肺”美譽,是世界三大古海岸性質的濕地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古海岸與濕地同處一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初冬時節,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內碧波粼粼、蘆花搖曳、鷗鳥翔集。東方白鸛、天鵝、白琵鷺、反嘴鷸等遷徙候鳥接踵而至,與葦海中時隱時現的麋鹿群落,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生態畫卷。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與產業“雙向奔赴”。如今,沿著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廊道,建成了生態文旅觀光帶、生態農業種植區、生態產業聚集地、生態宜居新市鎮,為生態優、環境美的七里海“鑲上”產業綠、村民富的“金邊兒”。

  10月28日,生態環境部命名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寧河區榮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

  然而,十幾年前的七里海卻是另一番模樣。七里海濕地1992年就被列入國家級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但不合理的開發,使得七里海的“生態存折”一度入不敷出。七里海濕地公園開張納客,鳥類的天堂變成游客的樂園。同時,濕地保護區內水產養殖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時有發生。一時間,七里海濕地生態承載力亮起了紅燈。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變身濕地公園,顯然是觸碰了生態保護紅線。2015年,已經成為4A級景區的七里海濕地公園,被生態環保部門責令關停。七里海出現的“生態病”愈發嚴重,2017年7月,被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點名”問責。

  河海之變,源于思想引領。寧河區躬身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習近平總書記對七里海濕地的重要批示精神為強大政治動力,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立下軍令狀、鋪開施工圖,一場雷厲風行、聲勢浩大的生態環保攻堅戰全面打響,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十大工程”全面開工。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七里海生態保護駛入美麗中國建設的快車道。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寧河區精算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三筆賬”,綠水青山的“生態指數”、產業發展的“綠色指數”、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步提升。

  從曾經的生態環保“后進生”到如今的生態文明“尖子生”,七里海蛻變重生。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修復的“寧河樣本”,從一域走向全國。

  連日來,記者走進寧河區,環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進行調研采訪,體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寧河方案”,破解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生態密碼”,展現美麗中國建設的新范式。

算好“生態賬”——

不能守著“金飯碗”過“窮日子”,

也不能為過“富日子”毀了“金飯碗”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一筆“生態賬”,算的是當下,福澤的是子孫后代。

  10月23日清晨,記者驅車來到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東海管理站,換乘環保巡護車,與巡護員一起踏上了巡護路。

  道路兩側灌木深深、葦海茫茫,不時有水鳥從車前掠過。

  “七里海東海保護區面積有16.26平方公里,實行全時全域巡護。今年以來,智慧化巡護管理已經實現全覆蓋。”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巡護支隊副支隊長韓克武介紹說。

  “葦塘邊上的那個設備名叫‘鳥車’,是一臺移動式電子觀測車,可將遷徙鳥群的變化情況實時傳回控制室。”記者順著巡護員所指方向看去,一臺觀測設備隱藏在葦塘邊,攝像頭高高探出,基座上兩塊藍色太陽能電池板格外醒目。

  “稀客呀!”說話間,韓克武把車停在路邊,抄起相機迅速下車,記者貓腰緊跟著他來到一片沼澤地邊上。

  鏡頭前方七八百米處,一只黑色的大鳥正在沼澤地覓食。“這是一只成年黑鸛,屬于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太罕見啦!”韓克武欣喜地告訴記者。

  同行的巡護員張付輝低聲念叨:“像黑鸛這樣的珍稀鳥類,對棲息地環境要求特別高。早些年,根本看不著珍稀鳥類,就連普通的野鴨子都在逐年減少。”

  “我是土生土長的七里海鎮人,曾見過七里海尷尬的‘面孔’。”張付輝對記者說。

  “有多尷尬呢?”記者好奇地問。

  “就是這個地方,我家曾經承包了1000多畝水塘。當時七里海葦田割據、水面分包,窩棚一個連著一個。承包戶搞漁業生產,投放大量餌料,水環境污染嚴重;有些承包戶為了擴大養殖水面,私自把蘆葦割掉。老人們常說的‘棒打兔子瓢舀魚,野鴨飛進飯鍋里’的景象,也都成為遙遠的故事。”張付輝說,“后來,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啟動,村民退漁還濕、退耕還濕,還七里海一片原生態。如今,我守護著七里海,找回了原有的鄉情和鄉愁。”

  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保護也不該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關鍵是要樹立新發展理念,找到并不斷拓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科學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與高水平保護的有機統一。

  從2017年開始,寧河區加快實施歷史遺留問題清理、土地流轉、生態移民、引水調蓄、葦海修復、鳥類保護、生物鏈恢復等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十大工程”。

  隨后的日子,8公里景觀帶、4公里水上棧道,108處木屋、亭臺、碼頭、吊橋……七里海濕地公園游樂設施被一一拆除,覆土、培綠、還濕,還七里海生態原貌。

  排查出的核心區內856座墳塋全部完成外遷;6.84萬畝土地全面流轉并實施封閉管理;堤埝和種養設施全部拆除,結束了長達30多年的“村自為戰、割據管理”的局面。

  緊接著,80公里的干支及外環渠開挖疏浚,2萬余畝魚池堤埝拆除,1.2萬畝自然和人工輔助植被得到恢復,4000畝葦地旋耕復壯補栽……一系列的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實現了人與自然雙向重塑、雙向共享。

  針對生態保護管理權責不清、部門協調復雜等問題,寧河區系統重構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的制度體系。將原七里海濕地保護區建設管理委員會,整合組建為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取消“建設”、強化“自然”,這不僅僅是機構名稱的變化,更是生態環保理念的提升。

  葦海麋鹿現,平湖萬鳥飛。

  經過科學修復和精心保護,七里海生物多樣性呈現良好態勢。

  在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采訪時,記者遇到正在野外調研的天津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大鵬。趙大鵬多年來一直從事野生動物多樣性與資源保護方面的研究。麋鹿野化放養是他近年來研究的新課題。

  趙大鵬說:“麋鹿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俗稱‘四不像’。據《七里海志》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七里海就有麋鹿活動的蹤跡,后來因環境變化而絕跡。如今,七里海麋鹿群落的野化放養,不僅有利于提升麋鹿的自我維系功能、壯大基礎種群,同時對七里海濕地維持平衡的生物多樣性系統也起到重要作用。”

  “看,麋鹿來啦!”說話間,遠處蘆葦蕩出現了一群膘肥體壯的“四不像”。

  “一共有9頭麋鹿,這是一個小群落。長著鹿角的是成年雄鹿。”站在葦塘邊,趙大鵬介紹說,“七里海濕地是麋鹿的天然食堂,良好的生態環境帶來豐富的食材。研究麋鹿的食性和食譜對于保護這個物種至關重要。據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觀測,目前的麋鹿種群已達到31頭。”

  七里海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停歇地。生態環境好不好,鳥兒會用翅膀來“投票”。

  據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觀測,當日已經有上萬只候鳥飛臨七里海濕地,其中,東方白鸛、天鵝、白琵鷺等珍稀鳥類超過2000只。

  如何保障這些遷徙候鳥能夠在七里海“驛站”吃得飽、休息得好呢?

  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主任田秀靜現場答疑解惑:為了迎接大批候鳥的遷徙過境、確保食物充足,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半年前就進行了保育放流,投放魚苗蝦苗22萬尾,還有3750萬尾河蟹苗。近日,工作人員又對保護區內的水域蓄水量進行了調控,深水區滿足游禽游弋,淺水區適合涉禽覓食。

  《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17—2025年)》,明確了將七里海濕地打造成全國濕地生態修復樣板、國際知名鳥類棲息地與國際古海岸濕地科普教育基地的目標。

  田秀靜介紹,今年以來,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突出發展以科考、科普、科研為主要內容的研學活動,宣傳濕地保護知識、推介自然保護區公益科考項目。前不久,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利用東海水庫清淤固堤工程,對庫區魚類進行了科學間捕,隨后將其中的鰱魚、鯉魚等大魚進行了公益拍賣,拍賣所得近180萬元資金全部用于濕地生態保護。

  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東海與西海,以潮白新河為界。毗鄰西海的七里海大道人行過街天橋,作為濕地保護區附近的制高點,兼具觀景臺的功能。

  “你們看,遠處那一片水域,曾經是七里海濕地公園的觀光棧道,早就拆除了,如今被蘆葦海所覆蓋。”站在天橋上,向北眺望七里海濕地,寧河區委書記白鳳祥深有感觸地說,“七里海確實是一塊‘金字招牌’,我們不能守著‘金飯碗’過‘窮日子’,但也不能為了過‘富日子’而毀了‘金飯碗’。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七里海不僅是寧河的生態地標,也是天津的生態明珠,更是美麗中國的生態品牌。這些年,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七里海濕地保護的重要批示精神,堅持生態立區,算生態賬、產業賬、民生賬。同樣一片‘海’,不一樣的靠‘海’吃‘海’,我們今天捧起‘金飯碗’,吃上‘生態飯’。”

  京津冀生態文明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武建軍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七里海濕地不僅生物多樣性豐富,而且是京津冀地區溫度、濕度、空氣和水質的最好調節器,在改善空氣質量、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水質以及維持自然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保護修復七里海濕地,是保護自然環境的客觀要求,對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組數據曬出了七里海綠色家底:

  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149.2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原有面積44.85平方公里,修規后核心控制區達到70.08平方公里;

  先后投入資金200多億元,高標準實施《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17—2025年)》;

  12.4萬畝蘆葦、土地、水面實現了集中保護管理,濕地水域覆蓋面積增長50%;

  七里海水質大幅提高,均已達到國家V類標準要求,區域內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由2500個增加到10000個;

  鳥類由10年前的182種增加到現在的258種,停留數量由每年20萬—30萬只增加到40萬—50萬只,10多年未見的如東方白鸛、白琵鷺、震旦鴉雀等全球性近危鳥類重返七里海;

  濕地野生植物種類增加到162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實現野化放養,全球唯一的白麋鹿現身此地,形成原生動植物多樣性新生態;

  發布《七里海濕地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并作為首創的單個保護地監測指標體系,為全國的濕地監測管理提供樣本與參考。

算好“產業賬”——

生態與產業雙向賦能,

“綠色顏值”轉化為“金色產值”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一筆“產業賬”,算出了高水平保護的生態增量,自然生態的“綠色顏值”不斷轉化為產業發展的“金色產值”。

  寧河區是生態大區,包括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在內的重要生態空間總計323.44平方公里,土地資源十分寶貴。寧河區堅持在盤活存量中做大增量,在農文旅融合項目中突出盤活存量資源,提高土地多元使用效益。

  寧河區區長惠冰說:“寧河區實施產業綠色轉型發展,農業是一篇重要文章。農文旅融合發展,是生態資源有效轉化為產業資源的‘壓艙石’,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助推劑’。我們積極探索‘生態+’的發展模式,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之路,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生態資源,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業優勢反哺生態優勢,不斷提升生態承載力、生態競爭力、生態吸引力、生態發展力。今年投入運營的貝貝生態農場,就是一個盤活生態資源培育農文旅融合發展增量的典型案例。”

  貝貝生態農場地塊緊挨著七里海大道,是原郊野公園閑置7年的存量資源,占地567畝。園區里有大片的蘆葦,水面與七里海濕地水系相通,被當地村民稱為“微縮的七里海”。

  今年年初,地方政府引進第三方公司進行項目開發。短短90天,貝貝生態農場就建成并投入運營,開業以來累計接待游客約45萬人次、收入約2000萬元,成為寧河區文旅業新晉網紅打卡地。

  貝貝生態農場的投資方是來自浙江的企業家陶正勇。10年前,他參與了“七里海濕地公園”的開發建設。后來,為服從國家綠色生態發展戰略,保護修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他不得不與七里海“分手”。

  去年,隨著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陶正勇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天津鄉村的文旅產業。這一次,寧河區盤活存量資源,伸出的是綠色招商橄欖枝,開啟了生態招商大幕。陶正勇的山海情被重新點燃,實現了與七里海新發展理念下的再次“握手”。

  這一次重回寧河,陶正勇看中的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營商環境。修復后的七里海為文旅產業帶來生態高附加值,同時政府部門的服務貼心細致,特別是在生態環保政策法規方面逐條逐項研究落實,讓投資人著實吃了“定心丸”。

  貝貝生態農場處處體現自然生態理念。主干路沒有硬化處理,鋪裝的是碎石;水上觀光棧橋,也全都是純天然木質結構;園中的山坡、林地,基本上是郊野公園原貌。

  走在七里海大道上,遙望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陶正勇感慨萬千:“同樣是搞項目開發,思想引領讓結果大不一樣。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發祥于浙江,我作為一名浙商,更應做踐行‘兩山論’的表率,讓更多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也讓更多的金山銀山回饋綠水青山。”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盤活存量資源不僅有貝貝生態農場這樣的大體量,村鎮小地塊兒也能盤出價值來。

  深秋時節,俵口鎮后辛莊村青龍灣故道蘆花盛開,一陣風吹來,搖曳成一首最美的詩——蘆蕩深處別有洞天,蘆花似雪、庭院靜謐。

  “蘆花里”民宿就坐落其中。這個飽含詩情畫意的名字取自李白的詩句“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里”。

  “知道這個地方原來是做什么的嗎?”俵口鎮黨委書記劉國華神秘地問記者。

  看著眼前的紅墻、綠地、烏篷船,記者怎么也猜不透民宿的來歷。

  “想不到吧,這兒原先是個廢棄的水利站,30多年前建的。今年,我們盤活存量資產,通過發行專項債,打造了這個民宿。”劉國華說。

  緊接著,劉國華跟記者細數起鎮里的優質項目:“全鎮通過對存量資源的梳理,開發出紅色研學、漁趣園等項目,再融合羊圈咖啡、興家民俗博物館、果蔬采摘園,把全鎮的生態旅游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條鄉村振興產業鏈。僅‘重走方舟路’一個項目,自去年5月運營以來,累計接待游客3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500余萬元,同時吸納本地就業人員100余人。”

  通過持續實施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寧河區將七里海的生態效應輻射全區、縱貫一二三產業,盤活生態資源存量、賦予生態產業增量。今年以來,以“重走方舟路”為代表的“生態+文旅”、以七里海半程馬拉松為代表的“生態+體育”、以寧和稻香生態園觀光游為代表的“生態+農業”等綠色低碳產業方興未艾、異彩紛呈,賦予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稻田成為藝術品,豐收帶來文旅熱。

  在七里海鎮寧和稻香生態園,主題為“慶豐收 促和美”的巨幅3D稻田畫今年“火出圈”。以稻田作畫布、以秧苗為顏料,畫面上由東方白鸛、河蟹、麋鹿、稻穗、谷倉等多種創作元素構成一幅大美七里海圖景,吸引游客紛至沓來。10月24日,稻田畫以50798.39平方米的面積,成功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被認證為世界最大3D稻田畫。

  稻田畫的熱度還沒過,稻田蟹又迎來了大豐收。

  “2000畝稻蟹混養田,河蟹畝產15公斤,一畝地比單種水稻多賣1000元,一水兩用、一地雙收,這條路走對了!”生態農場的水稻、河蟹還沒收完,市場銷售的訂單就排滿了,這讓生態園負責人李國志感受到了生態農業的勃勃生機。

  據寧河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曾祥濤介紹,借助七里海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境內5條國家一級河道、12條二級河道的水質顯著改善,劣V類水體全部清零。目前全區淡水養殖水面5.43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達到20.75萬畝,水產品年產量5.8萬噸,生產和生態實現雙贏。

  隨著七里海的生態紅利不斷釋放,寧河區涉農產業競爭的焦點從傳統農業生產轉換到了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芯片”農業的賽道上來。寧河區擁有全市首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近年來依托產業園龍頭企業,寧河區推動米上牌、蟹上環、豬上市,目前有市級知名農產品品牌19個、“津農精品”品牌20個、農特產品40余個。在換新水產、天祥水產、原種豬場等“國字號”良種場帶動下,建立起種稻、種豬、種魚、種蟹、種苗5大種業產業集群,預計到2025年,種業年產值將達到10億元。

  毗鄰七里海生態廊道,產業發展自帶綠色基因。

  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以南10公里,是天津未來科技城。這是同北京、武漢、杭州并稱的全國四個未來科技城之一。寧河現代產業區是未來科技城六大組團之一,目前已經形成了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6大主導產業。

  “產業區對入駐企業拉起了生態紅線。高耗能、高污染、技術落后、效能低下的項目一律被設為紅燈項目,利稅再多也堅決不允許入駐。同時,產業區通過發展新興產業,推進重點企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等,全方位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寧河現代產業區管委會主任閆偉說。

  天津泰正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研發汽車零部件的高新技術企業。2021年,該企業在寧河現代產業區布局新能源領域項目,新建的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今年10月正式投產。

  “產業區發展定位與我們不謀而合,園區形象與企業形象直接關聯,生態門檻提升了我們的企業品質形象,這也是我們選擇落戶寧河現代產業區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津泰正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靜說。

  立冬過后,天氣漸冷。在七里海大道以南,計劃總投資約122億元、規劃總面積5.15平方公里的“小七里海”項目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這個項目計劃用5年時間建設蘆葦洲公園、稻香美村、低碳綠坊三大板塊,推動寧河區“綠水鑲金邊兒”工程提質升級。

算好“民生賬”——

生態紅利不斷釋放,

家門口的“幸福不動產”隨處可見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筆“民生賬”,算的是綠色生活方式,算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福利。

  生態好,生活才更好。這些年,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人民群眾對優美的生態環境有了更多期待。

  秋日的暖陽照在興蘆公路上。記者從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驅車前往俵口鎮興家坨村采訪。

  道路兩側的太陽能路燈、村口的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站、村邊河塘中暢游覓食的水鳥、村子里參天的百年古樹、院落旁垃圾分類投放箱,一幅新農村綠色生態圖景展現在記者眼前。

  由于與七里海濕地接壤,前些年,村里的“能人”承包水面養魚養蟹、建起了水上游樂項目、辦起了農家樂,錢是賺了,但生態卻遭了殃。

  “生活垃圾到處都是,河里的水都是臭的,小魚小蝦全都不見了!”提起當年,村民們連連搖頭。

  從2018年開始,一條生態紅線穿村而過,興家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七里海濕地要修復,村民的生活環境也要改變。

  聊起村里這些年的變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馬全勝打開了話匣子,掰著手指頭如數家珍。

  “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里鋪設地下管道,建設污水集中處理站,取消土暖氣,用上清潔能源,興家坨村實現了從‘臟亂差’到‘生態美’的大變樣。”

  “村民最受益的還是‘廁所革命’。如今,旱廁在興家坨村已徹底成為歷史。”

  “旱廁改水沖,不稀奇呀!”記者插話道。

  “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兒。我們用的是負壓式廁所,跟高鐵上的一樣!”馬全勝攔了記者的話,很是自豪地說,“按鈕一按,直排村外污水集中處理站。液體部分經過凈化處理,可以達到國家規定的Ⅲ類水質、準入河道標準。固體部分經過加工成了有機肥料。”

  “在村口確實看見了一座污水處理站。”記者說。

  “那是其中一座,村子周邊一共有兩座污水集中處理站,能夠滿足全村的污水處理需求。”馬全勝回應。

  目前,寧河區已經建成京津冀地區規模最大的農村真空負壓污水收集系統。

  生活因生態而改變。興家坨村村民杜云春今年67歲,生態紅線劃定后,他家里的4畝耕地全部流轉了出去,每年拿流轉費。杜云春還當上了村里的保潔員,他跟記者粗算了一筆賬,不用種地了,這兩年反而比以前收入更高。每畝地1000元的流轉費,再加上當保潔員的工資,年收入比之前種地還多兩萬元。

  “我們興家坨人,幸福著呢!”杜云春沖著記者喜滋滋地說。

  幸福生活也不僅僅是在興家坨村。

  11月3日,一股冷空氣來襲,津城氣溫普遍下降。

  記者來到潮白新河畔的洛里坨村,走進村民李樹安家的院落,寬敞的農家小院收拾得干凈利落。

  “冬季取暖,咋辦呢?”

  “現在都是燃氣入戶,取暖、做飯都靠天然氣。”

  說著話,李樹安把記者讓進屋。

  門口墻壁上有一個天然氣爐熱源控制箱,沿著墻邊是一組暖氣片,暖氣管連接每間屋子。

  “我家一共70平方米,冬天每月取暖費大約300元,挺合適的。清潔能源不僅讓空氣質量好,咱自家屋里還干凈呢!”

  目前,寧河區已經基本形成了清潔能源集中供熱體系。其中,城區及潘莊鎮、造甲城鎮居民樓熱電聯產占比96%、燃氣占比0.8%、地熱及其他占比3%。今年入冬前,當地政府部門還對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周邊村落的老舊管網和燃氣站進行了提升改造,讓七里海的天更藍,讓群眾過冬更溫暖。

  來自寧河區生態環境局的資料顯示,近年來,隨著全區煤改燃的普及,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向好,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得到滿足。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寧河區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22.8%,2022年較2020年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3.3%。

  打造百姓家門口的“幸福不動產”,不僅有當下的舉措,也有長遠的打算。借助生態資源,寧河區將綠色發展理念與實施鄉村振興相結合,將生態改善與富民增收、生態宜居相貫通,努力實現生態優美、產業興旺、百姓幸福。

  采訪中,洛里坨村小學北側一處嶄新的院落引起記者的關注。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雨良告訴記者,這是新落成的俵口鎮養老服務中心。

  走進院落,庭院回廊、青磚灰瓦,呈現的是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布局,建筑主體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室內外裝修。

  “農村養老服務中心也這么亮眼!”記者感嘆道。

  “嗯呢!俵口鎮養老服務中心項目,已列入寧河區今年20項民心工程。這塊地原來是村文體活動中心的空地,我們盤活存量,因地制宜修建了養老服務中心。”張雨良說,“養老服務中心規劃設計30張床位,投入使用后,附近村里的老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標準化、規范化的養老服務。村里設置養老服務中心,還能有效提升集中供養、失能照護服務的能力。”

  記者從洛里坨村驅車,過潮白新河左堤、沿七里海大道向東行駛。道路左側,“七里海洪春小院”的招牌格外醒目。當地村民介紹說,這是附近最火的網紅農家院。

  “走,進去參觀一下。”記者走進這家網紅農家院。

  洪春小院緊鄰七里海大道,名為小院,其實一點兒也不小,院子集垂釣、休閑、餐飲于一體。雖不是節假日,但依然顧客盈門。

  “以前農家院一年就火一個月,跟釣河蟹同步。現在借助七里海這張生態名片,區里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我的小院實現了一年四季經營。今年國慶假期,還創下了單日營業額10萬元的紀錄。好生態帶來好生活,我們端著‘金飯碗’盛滿‘生態飯’。”洪春小院老板付乃忠,聊起經營秘訣津津樂道。

  付乃忠是造甲城鎮付家臺村人,從小在七里海邊長大,對這片“海”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退漁還濕、土地流轉,雖然拿著流轉費,但付乃忠一直琢磨著找個好營生。乘著生態游的東風,洪春小院的“生意經”越念越興旺。

  “我自己掌勺,小院的主打菜都是七里海的傳統菜。”付乃忠拿著菜譜跟記者說。

  在洪春小院的帶動下,周邊集聚了30多家農家院。今年,付乃忠又在院子里開辟了田園集市,專門售賣附近村民自家的農產品。

  按照《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17—2025年)》和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十大工程”進度,到2025年,將完成生態移民搬遷。這項工程進展如何?

  從天津市區沿津寧高速前往七里海,出北淮淀高速口,就能看到一片風格迥異的建筑群,那就是北淮淀示范鎮,也是七里海生態移民搬遷的主要區域,涉及七里海周邊3個鎮6個村3.5萬人、1.3萬戶。

  示范鎮總建筑面積110多萬平方米、8000多套安置房已經竣工,幼兒園、學校、衛生院、公交站等生活設施配套齊全。今年秋季,優質教育資源先期進駐示范鎮,寧河區英華實驗學校如期開學。這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公辦學校,400名新生在新校園開啟新的學習生活。

  北淮淀鎮樂善村村民馮大偉的兒子就在英華實驗學校上七年級。這些日子,馮大偉就不止一次去示范鎮探望“新家”。

  眼看著要住新樓了,心情大不一樣。

  馮大偉合計著,搬到新家后,孩子上學就更方便了,從新家到學校步行也就幾分鐘。他經營了十幾年的小飯館,離著示范鎮也不遠,“等到周邊的街坊鄰居都入住了,我的生意會更好!”馮大偉對未來的生活信心滿滿。

  近幾年,結合推進鄉村振興計劃,寧河區以七里海濕地作為支點,把周邊29個自然村全部打造為市級美麗鄉村和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有了美麗鄉村和宜居環境,當然也就有一些村民打算留在老村子,畢竟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故土難離。搬與不搬,是個人的選擇。寧河區本著“不搞一刀切”的原則,尊重廣大村民意愿,分層分類統籌推進生態移民搬遷工程。

  “新家是精裝修,把家具和家電帶過去,就可以入住。”“全家人都盼著快點兒搬過去,盼望已久的樓房夢就要實現了。”“聽說住高層的還能看得見七里海濕地呢。”愿意搬遷的村民都對新家充滿了期待。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當今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美麗中國建設的新賽道上,接好生態文明建設新的接力棒,永續保護好七里海這塊“璞玉”,已經成為新發展理念下七里海人的共同心聲。

  河海無言,生生不息。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新“十大工程”已經啟動。我們堅信,不久的將來,七里海的“生態賬本”會愈加厚重、“產業賬本”會愈加殷實、“民生賬本”會愈加暖心;綠水青山的顏值更高,金山銀山的成色更足。

  記者手記:行走七里海大道

  從暮秋到初冬,短短一個月,記者先后5次赴寧河區、2次深入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進行調研采訪。每次前往,七里海大道是必經之路。

  這條大道上,留下了七里海生態優先、低碳發展的足跡。從道路東邊的現代產業區,到道路西頭的稻香生態園;從路北的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站、俵口鎮美麗鄉村,到路南的貝貝生態農場、北淮淀示范鎮,一條大道,風光無限。

  這是一條綠色大道,豐富生態資源厚植綠色家底,提亮了七里海的綠色“顏值”;這是一條金色大道,綠色低碳產業煥發勃勃生機,提升了高質量發展的金色“產值”;這更是一條幸福大道,鄉村宜居、百姓和美,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人民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道路的選擇,源自思想的引領和理念的堅定。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關鍵是要把方法搞對頭。走好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打好生態資源優勢這張好牌,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一步豐富“兩山”“兩化”轉化通道和有效途徑,把蘊含在綠水青山中的財富價值挖掘出來,轉化為生產力和發展優勢。

  寧河區依托“七里海”這張生態名片,盤活生態家底,做足綠色文章,在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上下真功夫,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從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到金山銀山反哺綠水青山,這場生態與產業“雙向奔赴”的積極探索,是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的具體實踐,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實寫照。

  連日來,從巡護員韓克武發現珍禽的喜悅中,從浙商陶正勇七里海投資興業的綠色情懷中,從村民馮大偉開啟美好新生活的滿滿期待中,從區委書記、鎮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三級書記”共抓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舉措中……我們讀懂了美麗中國建設的這份生動樣本。

  大道至簡,實干為先。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干才能夢想成真。新征程、新使命,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行進在美麗中國建設的新賽道上,七里海人步履堅實、信心滿懷。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 蘇影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712124049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渡县| 甘德县| 施秉县| 六安市| 鄂尔多斯市| 朔州市| 盱眙县| 威远县| 龙岩市| 那坡县| 榆社县| 尖扎县| 内丘县| 剑川县| 德阳市| 峨山| 太湖县| 北票市| 洛浦县| 翁牛特旗| 台中县| 商都县| 江山市| 柳河县| 博客| 苏州市| 灌云县| 郧西县| 朝阳市| 大新县| 同仁县| 炎陵县| 新蔡县| 汉沽区| 阳曲县| 全椒县| 香河县| 平乡县| 万盛区| 杨浦区|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