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鹽堿地上的新糧倉 參評項目 新聞專題(電視) 字數/時長 0時12分41秒 語種 中文 作者(主創人員) 范林、馬婉琳、楊壹景 編輯 魏笑凡、韓勇、向星華 原創單位 湖南廣播電視臺 發布端/賬號/媒體名稱 湖南廣播電視臺 刊播版面(名稱和版次) 湖南衛視《首發》 刊播日期 2023-10-28 17:55 作品簡介(采編過程) 按照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到2030年要實現新增糧食產能千億斤以上,但如何開發出更多的耕地資源?科學家們把目光瞄向了在全國占15億畝面積的鹽堿地。2021年3月,我國組建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為牽頭單位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湖南的水稻科學家們奔赴新疆,在那里耕種出全國面積最大的耐鹽堿水稻示范田。2023年金秋十月,測產當日,《首發》記者在現場全程記錄測產經過,見證了新疆萬畝耐鹽堿水稻平均產量創造573.8公斤新紀錄的歷史時刻。為了做出更鮮活的報道,記者更以“沉浸式”采訪形式,和湖南水稻科學家一起走上白茫茫的鹽堿地,親口品嘗鹽堿地上的“鹽味”,再回顧他們如何克服種種挑戰,在鹽堿地上建起新糧倉的全過程。最終,成就了一篇鮮活、深入淺出的新聞專題報道。 社會效果 該報道深度剖析鹽堿地形成原因,挖掘湖南水稻科研人員如何從水源、品種等方面改善鹽堿地,成功種植水稻,從而實現萬畝鹽堿地上出現“新糧倉”的故事,有力展現了“藏糧于技、藏糧于地”國家戰略的成果。報道播出后,獲得同時段省級衛視排名第一的高收視。 初評評語(推薦理由) 本報道作品題材意義重大,制作精良,內容豐富,特別是將專業的科學報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動畫特效生動展示出來,邏輯嚴密,脈絡清晰。除科普知識外,亦深挖種糧背后的故事,從一張張鮮活的科學家面孔和他們的親身實踐、親身經歷,展現了湖南科學家打造“天下糧倉”的偉大中國夢,同時也彰顯了國家重要發展戰略成果,是一篇優秀的新聞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