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調查研究的“自行車”騎到基層一線
賈夢宇 張博
調查研究需要有什么樣的作風,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一輛自行車里蘊含著意味深長的答案。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正定工作。縣里交通工具少,他就把自己在北京用的一輛舊鳳凰“二八”自行車通過火車托運到了正定。不論風霜雪雨、酷暑嚴寒,他總是騎著這輛自行車奔波在鄉間田野,穿梭于滹沱河兩岸。遇到滹沱河的“大沙窩”,騎也騎不動,推也推不動,他就扛著自行車走。西兆通、塔元莊、二十里鋪、三角村……他的調研足跡遍及全縣25個鄉鎮、221個村。
“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985年,習近平到廈門擔任副市長。為了開展調研,他專門買了一輛廈門自行車廠生產的“武夷”牌自行車,騎著去社區街道或者工廠調研。無論在什么地方、什么崗位,深深淺淺的調研“車轍”都見證著他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主題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證。第二批主題教育在省以下各級機關及其直屬單位和其他基層黨組織開展,涉及的單位和人員與群眾聯系更直接,面對的問題也更具體。廣大黨員干部都應當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把調查研究的“自行車”騎到基層一線,察實情、解民憂。
把調查研究的“自行車”騎到基層一線,拉近的是距離,增進的是感情?!八妮喌?,追不到;兩輪到,把話嘮?!遍_展調查研究就是走群眾路線,就要邁進群眾的門檻,走進群眾的心坎。坐著小汽車、端著官架子、操著老爺腔,這樣的人只能讓群眾敬而遠之。腳撐一支,自行車一停,群眾看得見人、聽得清聲,就愿意和你講真話、訴真情。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調研一般不打招呼,而是直接下鄉、下廠、入戶。有一次,習近平下鄉調研時看到種棉能手馮玉明正在地里忙碌。他支好自行車走過去,一把握住馮玉明的手說:“馮伯伯,您好,我今天是來跟您學習種棉花的?!焙髞?,他們成了忘年交。
把調查研究的“自行車”騎到基層一線,發現的是問題,找到的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群眾最了解實際情況,最清楚實際問題,也最能夠創造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眼往下看,腳往下走,才能發現辦公室里看不到的矛盾和問題,才能把書本上學不到、會場上聽不到的“金點子”匯聚上來。1983年夏收后的一天,習近平騎車來到永安公社三角村調研。他和大家嘮家常,還讓大家談談正定縣將來怎樣發展才好?!叭谴咫x縣城很近,種點兒經濟作物供給縣城,不是更好嗎?”聽到大家的建議,習近平當場表示“這個問題我們會認真研究”。不久,多種經營就有計劃地在正定全面鋪開了。
時代在發展,今天的調查研究可以選擇更多的代步工具,不一定只有自行車這一種。把調查研究的“自行車”騎到基層一線,倡導的是,調研要有務實的作風,要講求真實的效果。汽車到不了的地方,自行車能到就騎自行車去,自行車也到不了的地方,就邁開兩條腿走著去??傊?,隔著玻璃車窗看不到的問題,深入基層一線、走到群眾身邊就能看到。廣大黨員干部要在主題教育中念好調查研究“深、實、細、準、效”五字訣,真正把一項項調研成果轉化為推進工作、造福群眾、贏得民心的實際成效。
(2023年11月10日一版刊發,全文有128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