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
作品標題 |
白鶴戀農田,生態真的好嗎? |
參評項目 |
評論(廣播) |
|
字數/時長 |
0時8分28秒 |
語種 |
中文 |
|
作者(主創人員) |
趙洪潭、歐陽敏、王師娥 |
編輯 |
龔小娟、盧潔華、黃燕 |
|
原創單位 |
江西廣播電視臺 |
發布端/賬號/媒體名稱 |
江西廣播電視臺 |
|
刊播版面(名稱和版次) |
綜合新聞頻率 《新聞晚高峰》 |
刊播日期 |
2023-03-24 17:17 |
|
作品簡介(采編過程) |
2022年鄱陽湖遭遇歷史罕見夏秋冬持續干旱,白鶴等越冬候鳥食物短缺,江西在沿湖多地預留部分稻田等作為“候鳥食堂”,出現了“大旱之年白鶴依然舞鄱湖”的生動畫面。在“為鳥留食”一致叫好聲中,記者敏銳地感到人工干預其實是一把雙刃劍。2023年初,記者在湖區采訪時發現,大片的農田被啄得光禿禿的,種植戶損失慘重。僅南昌高新區被候鳥侵占的農田損失就超過了800萬元。 記者花了3個多月走訪鄱陽湖周邊的12個縣市區,了解到這種現象并非個案。2023年2至3月,鄱陽湖九成以上的越冬候鳥進入了非預留的稻田、藕塘、芡實地等人工濕地覓食,并且呈現出不可逆現象。更為嚴重的是,記者在安徽望江聯河、湖南東古湖、湖北陽新縣半壁山生態養殖場等地調研采訪,也發現大量珍稀候鳥在稻田和藕田覓食,證實“候鳥進農田”現象已經蔓延到中部多個省份,具有全國警示意義。 記者采訪了政府部門和大量候鳥保護專家,冷靜分析,科學論證,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一種觀點:人工打造“候鳥食堂”雖緩解了候鳥覓食難題,但治標不治本,反而助長了候鳥覓食的“路徑依賴”,破壞了自然界動態平衡,加劇了“人鳥爭食”矛盾,建立鄱陽湖生態環境修復長遠機制迫在眉睫! |
||
|
社會效果 |
報道被多家媒體和網絡平臺轉發、跟進報道,引發社會熱議,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江西省政府參事據此報道撰寫的建言專報得到了兩位江西省領導的批示,江西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把報道納入立法調研內容,當年11月啟動了《江西省生態保護補償條例》草案起草工作。 節目得到業界人士好評,入選國家廣電總局2023年第一季度優秀廣播電視新聞作品,是2023年度江西省唯一一件獲獎評論作品。 |
||
|
初評評語(推薦理由) |
1.主題重大,意義深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評論著眼這一重大主題,充分討論了“白鶴戀農田”現象背后隱藏的候鳥越冬新生態、農民生態補償新難題、鄱陽湖 生態修復新課題和保護管理新命題,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2.角度新穎,調查深入。面對熱點,記者沒有人云亦云,勇于對熱點進行冷思考,難能可貴,而且進行了長期、深入的調查采訪,對獲取的信息,分析論證,去偽存真,由表及里 ,做出判斷,提出觀點。這既是一篇高屋建瓴、視角獨特、論述充分、發人深思的評論,也是一篇踐行“四力”的佳作。 3.效果良好,傳播廣泛。評論引發了社會熱議,推動了江西省政府對鄱陽湖濕地生態修復和沿湖地區農民生態補償問題的高度重視,也推動了相關立法工作,社會影響力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