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民營企業從還欠賬做起
民營企業苦于難以討回拖欠賬款,久矣!
僅以近日河南省審計廳在相關報告中公布的情況為例,2022年度,當地部分地方政府(含所屬部門、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等新增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95.63億元,其中,86個市縣政府拖欠80.02億元,占比83.68%;14家國有企業拖欠14.94億元,占比15.62%。
如此拖欠民企賬款,不是孤例,各地曝出的相關數據,令人揪心。
一邊說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一邊又拖著巨額欠款不還。說的和做的一對比,就尷尬了。說得難聽點,不還錢,也就是口惠而實不至。
令人欣慰的是,這個老問題,不僅被晾出來了,日前還迎來了制度性求解。8月1日,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其中針對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明確由工信部牽頭來推動解決,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審計署、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等多部門聯手參與。聲勢不可謂不大,力度不可謂不強。
這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也是一種強烈的信號,帶來了巨大的期待。
對此,不妨聯系之前的政策舉措來看——7月1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下稱《意見》)發布,這個被稱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31條”的政策制度,是從大方向和戰略層面,體現出不僅要長期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而且要讓支持民營經濟成為強烈的社會共識。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支持民營經濟,得找到具體抓手,解決實際問題。
短短十幾天后,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再推“若干舉措”來作為此前《意見》的配套措施。這說明,從制度到政策,再到具體的落實,是成體系的、有閉環的。而聚焦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無疑就是在聚焦熱點重點,直面老大難問題。
于情于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最實在的行動,就是要先把欠人家的錢還了。認賬,還賬,事關政府公信力,也涉及權力的品質形象。
很多民企負責人一說起拖欠賬款,就是一把辛酸淚。當前,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很多,歸根結底,都需要真金白銀來解決。沒錢,就沒辦法投入研發創新;沒錢,就沒辦法吸納優秀人才;沒錢,甚至連購買原材料和維持正常生產運營,都難以為繼。
再往大點說,中國經濟的持續復蘇,需要民企不斷轉型升級、提高發展質量、提供強大活力。這些,都需要資金來支撐。
在賬款面前,民企真的拖不起、耗不起。要知道,很多民營企業都處于產業鏈末端,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資金鏈一旦斷裂,被拖垮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
所以,把拖欠民企的賬款及時還上,國家從政策層面解決,體現出的就是制度良知。接下來,能不能讓制度轉化為具體的效果,則考驗著政府部門的執行力。
把拖欠民營企業的賬款結清,既是態度問題,更是能力問題。比如,各地各部門要迅速建立臺賬制度,對欠款進行“限時清零”,要將嚴重拖欠的主體列入失信“黑名單”,要不斷加大懲戒問責的力度,形成倒逼機制。
支持民營企業,從來就不是光在嘴上說說的事,而是要面對具體的困難挑戰。那就從還錢開始,來檢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誠意和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