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副總監 方菲
三年前的九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考察時指出,文化產業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又有市場屬性,但意識形態屬性是本質屬性。湖南衛視和芒果TV從成立以來就貫徹著具有高度社會責任的媒體理念,我們深信:“只有市場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唯有在社會效益和市場認可上都打高分的媒體,才是真正高質量發展的媒體。”我們也由此發展出了像“導向金不換”“做看得懂人民日報的制片人”這樣帶有鮮明湖南廣電烙印的企業文化。
近年來,我們在探索兼具社會責任和市場效益的內容和運營方式上屢有斬獲,如何創造性地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將尖端視聽科技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相結合,如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已經找到了許多自己的方法論,而中間最突出的就是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潮流。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為我們主流媒體如何建設主流價值,實踐社會責任,達成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
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作為主流文化的生產和傳播平臺,作為青年文化的引領平臺,我們一直堅信,青年文化是中華文明賡續發展的未來,中華文明則是青年文化生生不息的血脈和靈魂。青年文化具有巨大的創造力、傳播力,是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關鍵,而中華文明則回答了一代代青年人“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的終極問題。中華文明向內牢固凝聚、向前創新發展、向外協和萬邦的特質,本質上體現出對傳承、創新、交流的需求。兩者的發展必須雙向賦能,即青年文化要厚植于中華文明的土壤,才能夠茁壯成長;中華文明要不斷吸納青春的創意和活力,才能生生不息。
一、探源中華文明歷史,貫通共同文化根脈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和突出的包容性。在五千年的悠久時空中創造的浩蕩文化,即便延伸出了無數條分支,展現出了多樣的個性,但都貫通著同一條文化根脈,到今天仍然緊密相融、不可分割。
湖南衛視、芒果TV這兩年推出了兩季《聲生不息》,分別梳理港樂和臺灣音樂的編年史,重新演唱在中華文化滋養下枝繁葉茂的港臺金曲,喚醒了港澳臺與內地觀眾對于中華文明的集體記憶。這檔節目傳達的中心思想簡單而深刻:無論是一個人,一座城市還是一支文化,唯有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潮流之中,才能生生不息。
《聲生不息》的內容創作實踐,是以音樂為切口,探尋地域文化背后所凝聚的中華文明審美共識,同時也通過它們在兼收并蓄中形成的個性風格,展現中華文明的博大胸襟。節目圍繞音樂展開,從共同的審美價值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港臺音樂創作在中華文化的滋養下枝繁葉茂,堅守著文化認同、家國情懷,寫出了像《滄海一聲笑》《蘭亭序》《曹操》等融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氣度的歌曲,在親緣相近的閩南文化的影響下,創作出《惜別的海岸》《身騎白馬》等閩南語歌曲。
從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在不斷地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得以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香港音樂和臺灣音樂在和日本、歐美等多元文化的長期溝通交融中,在樂器演奏、曲風、歌詞等方面形成了既多元化又自成一格的個性風格。
二、從深入挖掘與創新發展中,傳承悠久的文化傳統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求我們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以時代精神、內容創意、前沿科技激活其生命力,讓厚重的中華文明底蘊在不斷創新中迸發出新的活力。
以紀錄片《中國》為例,這部作品以文化自信立論,以新時代的視角、先進的技術手段、顛覆性的審美創新,展現了精彩絕倫的中國歷史畫卷,我們顛覆式的在講述歷史的過程當中全部使用了白話文。已經播出的前兩季分別梳理了從春秋到盛唐、從唐到新中國的歷史脈絡,正在籌備中的第三季則追溯到上古三代,以禮制的孕育和發展為主線,從原始社會到農耕文明再到建立國家,呈現出中國數千年禮樂文化的形成過程。
紀錄片一直都是線性敘事,但《中國》用更概括、更寫意、但足夠清晰的粗線條,勾勒出歷史發展的大脈絡、大切面,形成對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認知。假定性美學作為中國審美的旨趣所在,是中國美學的精神內核,以往常常出現在中國傳統畫作和戲劇之中。但我們認為,一部以《中國》命名的紀錄片應該展示出中國式審美,所以我們大膽采用了假定性美學作為《中國》的美學基礎,讓不合理的場景反而更清晰地表達出了合理的內心意向。正如秦始皇看海的場景,宮內不可能出現大海,但是他內心確實是如場景般波濤洶涌。
全片五十格的拍攝,是《中國》在影像上最大膽的嘗試。這種“慢”的視覺氣質,結合6K高清晰度的畫面與全景聲的音效,營造出感知歷史的最佳狀態,讓觀眾可以看到演員表情的細微變化,觸摸到時間的緩慢流淌,也讓《中國》得以用一種中式的、含蓄又飄逸的詩意之美,徐徐道來中國意蘊。
即將上線的第三季中,雙平臺將技術賦能文化創新體現得更加淋漓極致。我們組織《會畫少年的天空》中的青年畫家們描繪上古時代的人物和故事,再采取“動畫呈現”“極致微距”等新技術手段,充分展現圖景式的“中國通史”。期待這部極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創新之作能早日與觀眾見面。
除了紀錄片《中國》,去年我們推出的《美好年華研習社》,也是通過對傳統文化進行二創表達,培植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我們每期講述不同朝代,把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華,用符合當下審美的時裝秀、舞臺秀等藝術形式進行拆解和創新式演繹,讓觀眾感受到傳統文化在當下迸發出的奇妙化學反應,讓中華美學以活潑生動的面貌得以延續。
我們正在籌備中的綜藝節目《穿我的漢服》則聚焦近年來的“漢服復興”趨勢,邀請了中國最頂尖的36位漢服設計師。在前期的策劃當中,我們深度聯動湖南廣電新潮國貨內容電商平臺小芒電商,利用其在漢服垂類圈層中的影響力,不僅僅從內容上,更是從消費文化上共同普及推廣漢服文化,實現漢服發展的與時偕行。
三、從友好交流互鑒中,推進中華文明的和平表達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是國強必霸、文化排他,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立足于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在節目內涵中不斷傳遞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美美與共”的和平理想。
在我們即將推出的《來者何人》這檔介紹中華武術文化的節目當中,我們讓武術以年輕化的姿態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向內探尋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當中的精神觀念,重點突出其和平性。它闡述了發源于春秋的“止戈為武”“武有七德”精神中,所蘊含的悲天憫人、天命所歸的和平理想,以及由此塑造的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又勇于捍衛正義的精神品質;闡述“兼愛非攻”“水利萬物而不爭”等中國哲學思想的尚“和”內涵,雖然與重個體的西方文化間存在明顯差異,但仍然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友好交流態度,推進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和溝通。
百年之前,毛澤東主席在第一師范就讀期間,在湘江中流擊水時留下了這樣的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句詩澎湃著青年文化的勇氣,洋溢著中華文明的蓬勃生機。它代表了湖湘人的文脈賡續,更是中國人的責任擔當。未來,我們將繼續以社會責任為根基,以創新和科技為手段,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揭示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堅定不移地開辟中華文明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