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興于糧,豈止于糧!
這是充滿希望的田野,這是大有可為的熱土。
這里凝聚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巨大心血。正是源于對東北振興的關注,對“大糧倉”的重視,對農業現代化的期許,五年間,總書記三赴吉林考察,親自為吉林把脈定向、領航鼓勁。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時強調,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倳泴r業現代化念茲在茲,早在2015年就對吉林農業寄予厚望,“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
萬般厚愛,千鈞囑托。猶如一記響槌,讓吉林重新審視農業大省的發展之路;更似一束亮光,為奔赴在農業現代化征程中的吉林指明了方向。
巍巍長白山,浩浩松江水,在總書記深情擘畫的黑土糧倉,吉林正在奮力書寫耕耘的故事。
?。ㄒ唬┟状优c錢袋子怎樣都裝滿?
——糧食大省如何成為農業強省、經濟大省,這是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答題
白山、松水、黑土地,地寶、山珍、延邊牛。
吉林資源豐沛,物產豐饒,舒蘭大米、農安牛肉、長白山黑木耳、查干湖魚頭、琿春皇帝蟹……優質特色農產品足以撐滿一桌盛宴。
即便如此,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吉林農業的標簽還只是糧食大省。
的確,在我國的糧食版圖上,吉林是個特別亮眼的存在:糧食人均商品量、人均調出量均為全國第一,年調出量全國前三,總產量全國第五,全國產糧大縣前十名中六個出自吉林,且前三名都在吉林。
這些響當當的名頭讓吉林穩居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第一方陣,也奠定了吉林在我國農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吉林的特色是糧食,優勢是糧食,但僅限于糧食嗎?
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是在這背后還有一組不常被提及的數據:2020年吉林農業總產值不足3000億,而位居首位的山東省已突破萬億元大關;2020年農民人均收入16067元,此前曾連續5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這暴露出吉林發展中的困惑:是農業大省但還不是農業強省,是糧食大省卻不是經濟大省,糧食生產貢獻大,但增值轉化能力弱,農民還不富裕。
米袋子和錢袋子,是擺在吉林省委省政府面前的一張考卷——
地處黃金玉米帶、黃金水稻帶,坐擁享譽世界的黑土帶核心區,糧食生產是吉林農業的首要任務、立足之本、最大價值,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情況,糧食生產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穩糧保供這個歷史性重任必須時刻擔在肩上,丟掉了糧食這個根本就丟掉了政治責任、經濟位勢;
吉林山水林田湖草資源豐富,東部大森林、西部大草原、中部大糧倉,人均耕地面積是全國平均水平2倍多,具有發展種植業、畜牧業的明顯資源優勢,同時作為老工業基地,具有謀劃打造農產品和食品加工業的能力,強縣富民還有巨大潛力可挖。
如何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思路愈發明晰:就是要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同時,又拉動經濟增長,富裕人民生活。農業現代化不僅僅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是干活挑著“金扁擔”,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綜合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攀升,更應該是農業的高質量高效益,是產業的全鏈條大融合,是農民的高收入高回報。
一年多來,吉林交上了怎樣的答卷?
?。ǘ┏思Z食還有啥?
——把糧食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富民優勢,興糧、強縣、富民,誰說不能兼得
糧食是一種特殊商品,社會效益高但經濟效益相對較低,對大多地方而言,抓糧是政治任務,但對于吉林而言,抓糧不僅是一種使命自覺,也是一種因緣際會。
據史料記載,玉米傳入我國的時間是16世紀,之后不到200年的時間里,就已遍布我國二十個省,但這個外來物種卻只有到了東北這片黑土地上,才發出了耀眼的“金光”,成就了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地理坐標——黃金玉米帶。
這是一種植物和土地之間的默契,也是人和作物之間的互動。吉林玉米的種植面積和單產水平始終保持在全國前列,今年在全省糧食首次破800億斤大關之際,玉米達到了600億斤左右,且九成達一等品質。
“今年收成好,莊稼又是自老山”。豐收時節,記者行走在松遼大地,只見滿目金黃,成色滿滿。
在東北,如果莊稼未經霜打而自然成熟,就叫作“自老山”。早年間,當地有著“初霜晚一天,多收一億斤”的說法。
據氣象部門監測,與常年相比,吉林省今年初霜明顯延后。糧食作物“自老山”,有利于玉米后熟,有利于產量的增加和品質提升。
天已擦黑,榆樹市增益農業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地頭還是機聲轟鳴,負責人馬占有今年承包了360公頃土地,托管土地面積更是達到1360公頃,“每坰有望達到3.2萬斤,比去年增產5000斤以上”。
難得的“自老山”以及持續攀升的玉米價格,注定了今年是個增產又增收的好年份,也是對這片土地的最好回饋。
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的榆樹市,連續17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的冠軍,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產糧大縣,糧食產量常年保持在60億斤的水平,今年有望達到70億斤以上。
然而,“黃金玉米帶”似乎跟黃金毫不沾邊。榆樹也常被人們揶揄:是“大寨縣”也是“大債縣”。據榆樹市委副書記吳喜慶介紹,2020年本級財政收入僅為6.7億元,而全口徑財政支出50億元,糧食產量與縣級財力“糧財倒掛”現象十分明顯,是典型的產糧大縣、工業小縣、經濟弱縣。
即便如此,產糧大縣的干部們還是把糧食生產當作一號工程。經年累月,“多生產糧食光榮”成為了他們的價值標準,“多生產糧食強縣”是他們的執政理念,而“多生產糧食富民”又是他們最深切的期盼。
采訪中,“健全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力度”也是基層干部們談及較多的話題,但是吉林等不得、慢不得,他們決心用自己的思索和實踐改變窘境。
吉林農業該向何處去?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農業是吉林最大優勢,是吉林振興發展的根基。吉林作為國家糧食戰略基地,必須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讓中國人飯碗中裝有更多吉糧,這是推進吉林全方位振興的堅實支撐。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發揮吉林糧食大省的優勢,依靠農產品加工和食品產業,發展鄉村產業,促進三產融合,引領鄉村振興和農民富裕?!奔质∈¢L韓俊一語中的。
方向定,思路明。一年來,吉林啟動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大工程”,先后推動出臺了加強糧食生產30條、加強黑土地保護38條、現代種業創新發展18條、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產業發展18條、加快畜牧業高質量發展27條等政策措施,道道劍指興糧、強縣、富民。
興糧,真金白銀毫不含糊。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的糧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產糧大縣國家和省級疊加獎補,省財政拿出5億元資金獎勵前10名產糧大縣,充分調動地方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制定黑土地保護和保護性耕作技術規范,加大“梨樹模式”總結推廣力度;設立種業發展基金3億元,依托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集成打造種業創新高地。
強縣,認準農產品和食品加工這條路。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省政府出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落實稅費減免、用地、用電、人才等優惠政策,將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繳納增值稅省級分享增量部分獎補政策擴大到前10個產糧大縣。大力發展玉米水稻、雜糧雜豆、生豬、肉牛肉羊等十大產業集群,利用5-10年時間把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產業打造為萬億級規模。
富民,用“四個蹄子”追趕“四個輪子”。省政府制定出臺了《吉林省“秸稈變肉”工程實施方案》《吉林省做大做強肉牛產業十條政策措施》和《關于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建設100個肉牛養殖大鎮、1000個專業村、1萬個養殖大戶,精準扶植中小養殖戶,把“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打造成現代農業標志性工程。
(三)“梨樹模式”為何眾所矚目?
——保住沃土良田,就保住了糧食安全的“飯碗田”,把黑土地視若珍寶,也將得到她的豐厚回饋
“不怕旱,也不怕澇,肥得流油,種啥得啥”。老輩人眼中的黑土地,是東北的象征,也是豐收的希望。
東北黑土區是世界僅存的三大黑土區之一,是世界公認的最肥沃、最適宜耕作的土壤,其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大約是黃土的十倍。
然而,黑土地的形成極為緩慢,在自然條件下,200-400年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而如此寶貴的資源正在加速流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張旭東介紹,與開墾前相比,黑土層平均厚度由50-60厘米下降到約30厘米,土壤耕層的有機質含量下降50%-60%,退化問題十分嚴峻。
有土斯有糧。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黑土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飯碗田”。東北黑土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產量、商品量占全國的1/4,調出量占全國的1/3。
其實,解決黑土地保護問題,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休耕,但要穩糧,黑土地就不能歇下來。
如何在保證糧食產量的情況下進行保護性耕作?
吉林位于東北黑土區的核心,典型黑土區0.69億畝,占東北黑土區面積25%、全省耕地65.8%,糧食產量80%產自黑土地。從面積看,吉林的黑土區不是最大的,但其保護模式卻是最引人矚目的。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五年內第三次到吉林視察,第一站就走進豐饒的黑土地。在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后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p>
梨樹縣是全國糧食生產5強縣之一,也是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試驗田。從2007年起,梨樹在全國率先開展保護性耕作研究,形成了糧食增產和黑土保護的疊加效應,掀起了一場耕作制度的革命。
什么是梨樹模式?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介紹,梨樹模式的核心就是“秸稈還田、免耕播種”,最大限度減少土壤擾動次數,既保護了黑土地,又減少了作業成本,解決了傳統耕作帶來的問題。
梨樹模式有什么好處?梨樹縣委書記曾范濤打了個形象的比方,秸稈還田就像給黑土地蓋了一層被子,不僅能起到抗旱保墑的作用,秸稈腐爛后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土質松軟,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就能抗倒伏。
“開始農民看到‘埋汰地’還不太相信,開春時一扒拉都樂開了花:地里精濕,土也不硬,免耕機播種出苗刷齊,沙塵暴也刮不倒。”對于梨樹模式帶來的變化,盧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偉有著深切的感受,曾經因為土壤板結,農機馬力越使越大,從2012年起開始保護性耕作后,農機作業更省勁了。
梨樹模式不僅保住了沃土良田,實現了大糧倉的永續發展,還在“一減一增”之間,拓寬了農民的收益空間?!肮澅旧?,減少滅茬、旋耕、打壟等2-5項農事環節、3-7次農機作業,較傳統種植地塊節本10%-15%;增效上,比對照傳統地塊可增產5%-10%,農民收入增加15%-30%。”吉林省農業機械化管理中心主任盧景斌介紹。
農民認可,不推自廣。在吉林省副省長韓福春看來,改變農民祖祖輩輩的耕作習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梨樹模式已推廣2800多萬畝,到2025年要達到4000萬畝。
目前,梨樹模式已成為最廣為認可的保護性耕作模式,而這也得益于吉林對于黑土地保護的超前細致謀劃。
早在2018年就出臺了全國第一部黑土地保護地方法規《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今年更將每年7月22日確定為“吉林黑土地保護日”,推動黑土地保護與利用走上法治化軌道;2021年,省委省政府共同制定了《關于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的實施意見》,明確了10個方面38條具體措施。
在組織建設上更是高規格、高標準。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的吉林省糧食安全暨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4名院士領銜的吉林省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在農業農村部門設立黑土地保護工作機構,組建了工作專班。
今年2月,省委書記景俊海、省長韓俊帶隊,赴中國科學院協商共同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加快組建“黑土地國家重點實驗室”,將共同建設3個萬畝級黑土地保護利用核心示范基地,集中攻關黑土地保護核心技術。
廣袤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大國糧倉,也是吉林農業的珍貴“家底”。黑土地保護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了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安丶Z于地”的潛力怎么樣,我們給子孫后代留什么?把黑土地視若珍寶的吉林,也必將得到黑土地的豐厚回饋。
?。ㄋ模敖斩捵內狻本壓问¢L掛帥?
——抓住了中軸產業,就激活了種植業、發展了養殖業、帶動了加工業,就聚合成了吉林農業新優勢
什么樣的產業才能富民?這是每個地方執政者最想探尋的答案。
1988年,時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閩東九縣調查時,寫下了這樣的隨感:“閩東主要靠農業吃飯,我們窮在‘農’上,也只能富在‘農’上?!?/p>
30余年前的洞見于今天仍極具借鑒意義。兜兜轉轉,在富民這條路上,吉林最終還是把目光落在糧食上。
吉林盛產玉米,而玉米恰恰是產業鏈條最長的糧食品種,可以用作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同時伴隨玉米而來的,還有大量秸稈。據統計,每畝地產糧1200-1300斤的同時,還可以產2000斤干秸稈,每年可達4500萬噸。
梨樹模式已經讓吉林嘗到了秸稈的甜頭,秸稈資源化利用不僅能緩解禁燒的壓力,還能為產業發展打開一片天地,吉林決心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要用好秸稈這個“隱形的財富”,為秸稈找到出路最重要,除了還田,還有一個就是過腹。在當地,秸稈進行膨化處理后,生產出的飼料被農民俗稱為“面包”“草罐頭”,是肉牛、肉羊、奶牛和梅花鹿的上等口糧。
早在20世紀90年代,吉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四個蹄子”要追趕“四個輪子”,開始了畜牧業大省的建設,經過若干年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但離再造一個“一汽”的目標似乎還是遙不可及。
轉機出現在2020年。吉林省委在關于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決定中提出,深入實施“秸稈變肉”工程;此后,省政府出臺《關于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培育一批肉牛養殖大縣,建設100個肉牛養殖大鎮、1000個專業村、1萬個養殖大戶,全省肉牛養殖規模力爭達到1000萬頭,其中存欄600萬頭、出欄400萬頭,肉牛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500億元,飼料化利用秸稈2400萬噸,占秸稈總量的60%。
向著千億級目標沖刺,人們來了干勁。隨后,組建了由省長任組長的肉牛工程領導小組,“牛十條”“牛專班”等一系列政策舉措相繼而來。
人們不禁要問,作為全省唯一一個由省長親自掛帥的農業產業項目,肉牛到底“?!痹谀膬??
在省長韓俊看來,畜牧業是承載糧食及副產物轉化增值的中軸產業,“秸稈變肉”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富民工程,是現代農業的標志性工程,是打造吉林農業新優勢的有力舉措。
何謂中軸產業,就是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產業。當秸稈變成了肉,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就被串聯了起來,并實現轉化增值,吉林的糧食優勢就轉化為了產業優勢、富民優勢,聚合而成為吉林農業新優勢。
從上游看,發展肉牛產業消化秸稈和玉米,“秸稈變肉”實際上是向秸稈要糧,變相提高糧食供給;
從下游看,牛糞無害化處理后用來養地,可以替代化肥保護黑土地。根據測算,1頭牛年消耗秸稈約3噸,年轉化玉米2噸左右,年產牛糞3噸,可還田7畝地,減少化肥施用300斤;
從產業本身看,吉林省肉牛養殖主體30.5萬戶,其中20頭以下的中小養殖戶占比近90%,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一般農戶守家在地養3-5頭牛很容易,既不耽誤種地,還解決了就業增收問題。
一子落而滿盤活。從全國的“大糧倉”到“大肉庫”,“肉牛富民”的腳步越來越近。
在梨樹,“人均一頭?!背闪水a糧大縣的新目標。在當地,30%的秸稈用于還田后,剩余的秸稈就用來養牛,牛糞再進行還田,縣委書記曾范濤將其稱之為“梨樹模式”的升級版,按照這個目標,梨樹肉牛明年有望達到30萬頭,“一家兩頭牛,收入就翻番”。
“小規模、大群體、藏牛于民、富裕于民”正是肉牛工程的要義所在。在農安縣,長春城開農投公司投資建了一個綠色循環肉牛產業示范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以“放母收犢”的形式將母牛放養到周邊養殖合作社,預計到“十四五”末,可帶動農安周邊4.5萬農戶養殖肉牛達30萬頭,年均增收1.2萬元。
養殖戶沒資金怎么辦?吉林創新性開展了“活體貸”業務,組建了“政銀保擔”聯動支牧聯盟,創新推出“吉牧陽光貸”“吉牧e貸”“九牧寶”等新型金融產品26個,發放肉牛產業貸款45.89億元,其中開展肉牛活體抵押貸款288筆共10.77億元。
除了“調糧”還能“調肉”,吉林農業的成長路徑也契合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規律。玉米種植帶和畜牧養殖帶緊密結合,是世界農業發展的一條普遍經驗。豐富的糧食資源是吉林發展畜牧業的強大優勢,在沿海地區、水網地帶禁養限養,倒逼畜牧生產北移西進的大背景下,吉林人均耕地多,騰挪空間大,廣袤的土地有足夠的接納能力,“秸稈變肉”將會釋放無限潛力。
?。ㄎ澹┤f億級產業如何橫空出世?
——從一粒粒糧食,到一條條產業鏈,再到餐桌上的美味,正是這個大國糧倉謀劃的未來
山水相依,農牧相融,構筑了吉林農業的新版圖,但吉林并未滿足于此。
在“十四五”規劃中,吉林提出著力打造現代新型汽車和零部件、農產品和食品深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閑生態旅游3個萬億級產業。
將“農產品和食品深加工”作為3個萬億級產業之一,既讓人驚喜,也在情理之中。
把糧食變成食品,進廚房、上餐桌、裝口袋。吉林真正要做的,是既成為中國的糧倉,也成為中國的中央廚房。
“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農業不成鏈,到頭不賺錢”。這對吉林來說,體會尤為深刻。吉林物產豐富,不僅是全國的“大糧倉”“大肉庫”,珍稀農特產品也是種類繁多,人參產量占全國60%、世界40%左右,梅花鹿養殖量占全國50%以上,還有中藥材、食用菌、林蛙等,但是農產品加工業還是短板,精深加工不足,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多,2019年加工與農業產值比只有1.23∶1,遠低于全國2.3∶1的平均水平。
痛點也是增長點。吉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張鳳春介紹,近年來吉林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破題,依托水稻、玉米、雜糧雜豆等優質糧食資源,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發展糧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業,深度開發“原字號”,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動產糧大省向產業強省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轉型的主戰場是縣域。
吉林有32個產糧大縣,主要靠賣原糧、賣原料、初加工,增值收益大量外流,糧食生產貢獻大,但是稅源支撐經濟弱。如何讓產糧大縣不吃虧,改變產糧大縣、工業小縣、經濟弱縣的窘境?
“把產業鏈留在鄉鎮,把價值鏈留給農民”。這是吉林痛下決心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初心。為此,吉林將農產品加工業重點向產糧大縣布局,優先支持產糧大縣、特產大縣、牧業大縣等就地就近加工轉化,發展產地初加工、食品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把本地農產品資源“吃干榨凈”。
由此,一個個根植于縣鄉的十大產業集群漸次鋪開——玉米水稻、雜糧雜豆、生豬、肉牛羊、禽蛋、乳品、人參、梅花鹿、果蔬、林特……
產業集群的價值有多大?以肉牛產業集群為例,1頭肉牛從養殖到加工綜合產值近5萬元,當2025年發展到1000萬頭,全產業鏈產值至少達到2500億元,在萬億級產業中就能貢獻1/4。
這讓榆樹等產糧大縣看到了強縣富民的曙光。目前,榆樹年加工轉化玉米180萬噸、水稻70萬噸、大豆8萬噸?!皬挠衩椎降矸郏ㄌ牵俚綑幟仕?,通過延長玉米產業鏈,實現了從賣原糧向食品和新材料的就地轉化,前景非常可觀?!庇軜涫形睍泤窍矐c介紹,當地用玉米生產可降解的聚乳酸,70%用于出口,2.5噸玉米就可以生產1噸聚乳酸,利潤可以達到1.2萬元以上。
“在政策的春風下,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了3000億元,農業大縣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占當地工業產值的70%,僅上半年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產值同比增長25%?!奔质∞r業農村廳副廳長夏季表示。
現代農業高投入、高回報,離不開工商資本的帶動,如何讓農民深度參與其中?吉林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陳國宏告訴記者,吉林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或農戶”模式,提升產業集群聯農帶農的作用,推動企業和農戶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梅河口市山城鎮保興村淺山、丘陵多,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曾是一個貧困村。去年該村被納入全省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引入中萃農業公司投資3400萬元建設了62棟現代化大棚,打造了全省最大的香菇種植基地、羊肚菌反季種植基地,實現年產香菇等食用菌4500噸,銷售收入5400萬元,利潤1200萬元。
在鑫鑫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一排排現代化的蔬菜大棚,猶如一座座小型車間,棚內種有香菇、羊肚菌、大球蓋菇、反季蔬菜等農特產品。理事長喻雪蓮介紹,“每個大棚的造價在數十萬元,村民個人難以投入這么多,但是只需要交給合作社1萬元保證金,就可以租種大棚,合作社為村民統一提供菌棒、肥料等生產物資,這樣既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又減少了他們的生產負擔,村民通過踏實的勞作就可以分享菌菇種植收益?!?/p>
?。┘重暙I了什么?
自古以來,能生產糧食的地區都是當時最為富饒的地區,江南魚米之鄉曾是富庶的代名詞,如今,東北扛起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有人把糧食大省視為一種犧牲——當中國百強縣之首的昆山財政收入已超過400億元時,排名全國前十位的吉林5個產糧大縣平均財政收入還不到10億元——而吉林卻從不這樣認為。總書記的重托給吉林以巨大鼓舞,更猶如定海神針,讓吉林堅定地依靠自身優勢走出一條農業現代化之路,并貢獻了“吉林經驗”——
抓糧傳統不能丟。如何能做到連續30年調糧不間斷,并且達到每年300億斤?這離不開吉林干部重農抓糧的傳統,他們對糧食有著一種樸素的情結,對土地有著一種深沉的熱愛,對省情農情國情更有著深切的審視。糧食問題不能算經濟賬、眼前賬,不能只考慮一省一地的局部利益,沒有糧食這個大后方、壓艙石,經濟發展的巨輪就走不穩、走不快,對農業大省是這樣,對農業大國、人口大國更是如此。
問題導向不能少。三農工作千頭萬緒,怎么才能干到點子上?吉林善于從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入手,抓準抓巧。問題是前進的“痛點”,也是創新的起點,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就抓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從加快黑土地保護技術攻關,到補齊產業鏈條短板,再到破解縣域振興難題,吉林找準要害癥結、有的放矢,瞄準關鍵、重點發力,打造創新性和標志性工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足優勢做文章。如何把糧食優勢變成富民優勢,把短板變成增長極?窮在“糧食”上,也只能富在“糧食”上。新優勢就藏在老優勢之中,新優勢也必須從老優勢上發力。吉林的體會最“痛徹”,收獲的果實也最甘甜。吉林正是深刻認識到,糧食不單純是一種農產品,也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由此帶來了一系列聚變反應:秸稈還田,保護了黑土地緩解了禁燒壓力,實現了農業節本增效可持續;“秸稈變肉”,發展了畜牧業,變相提高了糧食供給,帶動了農民富裕;糧食等農產品深加工,打通了產業鏈條,實現轉化增值,促進了三產融合。資源稟賦從無優劣之分,只要立足優勢,做足特色,從根子上想辦法,就能洞開一片天地。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希望的田野一派繁盛。
沿著吉林的母親河——松花江順流而下,她穿流過長白山茫茫林海,這里是人參、梅花鹿、林蛙的家鄉,她哺育了肥沃的松遼平原,這里以盛產玉米、大豆、水稻而名揚,她滋養了科爾沁草原,這里水草肥美,遍地牛羊……
這是吉林的驕傲,是吉林的“本錢”,也是吉林的優勢。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照耀下,這必將是吉林的希望,是吉林這個大國糧倉的新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