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二:
號角催征——解碼《新華日報》老報紙里的百年初心15
“賣報賣報!賣《新華日報》”——
報童背后,一張黨報克難前進的發行斗爭
6月8日晚,紅色音樂劇《新華報童》在山城重慶首演。舞臺上,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帶領觀眾重溫抗戰時期不平凡的斗爭故事:硝煙彌漫,紙張奇缺,國民黨封鎖破壞,勇敢無畏、信念堅定的報童們,與國民黨“軍警憲特”斗智斗勇。“賣報賣報!賣《新華日報》。”他們穿梭大街小巷送報的身姿,是《新華日報》在共產黨領導下克難前進、擴大發行的動人剪影。
“小尖兵”,大無畏
本報為推廣本市銷數便利讀者起見擬招收報童數名 凡具備下列條件愿為本報服務者可至本館接洽(條件)一、粗識文字 二、年齡十二至十六 三、克苦耐勞 四、熟悉本市街道
——《本報招收報童》廣告,1938年11月9日、10日
《新華日報》遷到重慶出版十多天后,便登報招收報童,組建自己的發行隊伍。
“皖南事變”之后,國民黨對《新華日報》發行的破壞阻撓變本加厲,實行“只準印、不準發”的方針,就是讓你辦報,但要進行內容審查;讓你印刷,但千方百計封鎖發行。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蔡斐告訴記者:“國民黨不僅把控《新華日報》的內容,而且以各種手段壓制《新華日報》的發行。重慶報業同業公會禁止報販們售賣《新華日報》,《新華日報》的發行跌入低谷,發行量一度只有2000多份。為改變不利局面,《新華日報》擴大報童、報丁隊伍,由他們到街頭賣報、為訂戶送報。”
出于斗爭和安全考慮,熟人介紹是報社招收報童的方式之一。如今年逾九旬的老人邱發杰,由在報社做報童的堂哥邱俊川介紹,于1946年加入新華報童隊伍。邱發杰回憶,送報任務很艱巨,不管天晴下雨,報童都在4點多起床。到食堂吃過早飯后,他們便去印刷室取報紙,按照分配的地域送報。順利的話,下午四五點鐘能回到報社。
“送報要注意保護讀者,經常需要與國民黨特務、憲兵‘打圈圈’。一旦發現身后有‘尾巴’,報紙就不送了,我們就繞到大街上,跟特務兜圈子,甩掉特務后,再去補送。”邱發杰說,“除了把報紙安全地送到讀者手中,報童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是發展讀者。每天送完報回到報社,報童對當天發展的訂戶信息要填‘區域卡’,填完卡、報完賬、領到第二天取報單后才休息。”
《新華日報》很關心報童的學習和生活,賣報的錢報童自留一半。如果報紙破損或被警察、特務查收,損失均由報社承擔。此外,報社還給報童提供住宿、午餐補貼,提供雨傘、草帽、報袋、草鞋等日用品。
國民黨頑固派盯著《新華日報》的發行、報童的舉動。《重慶市警察局檔案》記載,1944年12月6日,重慶市警察局發出《密令》,稱《新華日報》計劃在1945年1月11日后每日發行5萬份,已經在市郊召集報童30余名,除供膳宿外給予月津500元,要求警察分局對《新華日報》跟蹤截留、設法銷毀。
“那時,我們還要在老市區有廣告欄的地方貼墻報進行宣傳,國民黨憲兵看到會撕墻報、抓報童。”邱發杰說,“我沒被抓過,但有的報童被抓去關了一天一夜。只要發現報童沒回來,報館領導就出面跟國民黨當局交涉。報童被抓后會面臨國民黨拷問,受苦是難免的,但直到1947年2月封報館的那一天,沒有一個報童退縮。”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齊輝說:“當時,《新華日報》還常用商號的信封或以《中央日報》作封皮,加以偽裝,讓報紙能夠順利地送到讀者手中。”
這支曾發展到100多人的新華報童隊伍,為粉碎國民黨頑固派對《新華日報》發行的破壞與封鎖發揮了大作用。毛主席稱贊他們是“新華軍里的小尖兵”,林伯渠為《新華日報》報童題寫了“大無畏”條幅。
辦紙廠,備“糧草”
本報因紙張來源困難,自二十一日起,改出半大張,尚希讀者原諒是幸!
——《本報緊要啟事(一)》,1938年10月21日-24日
抗戰時期,紙張、油墨等物資都是奇缺品,但《新華日報》從來沒有因缺紙而停刊。
齊輝介紹,紙荒問題是中國近代報業的一個頑疾,主要因為中國無法自行生產報業印刷用紙,完全依賴進口。抗戰初期,因沿海地區被占領,中國報業紙荒更為突出。在西南地區,由于報業內遷,紙張供應是個大難題。
齊輝說,從創辦之初,《新華日報》就將紙張儲備視為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武漢出版時期,報社就存儲了大量紙張,在撤離武漢前尚留100多筒卷筒紙。可惜的是,裝有報社紙張等物資的船只,抵達重慶之前觸礁沉沒,損失20多筒卷筒紙。不過,剩余紙張仍保證了《新華日報》在重慶初期的出版發行。
據統計,1939年重慶有報社16家,是戰時中國報業最繁盛的城市。當時,《新華日報》獲得紙張有兩條路:一是向國民黨政府申請分配紙張,二是在市場上零星收購。國民黨不僅限制報道內容,更從紙張供應上遏制《新華日報》。為解決紙張不足問題,報社決定自辦紙廠。
《新華日報》工作人員蘇蕓與梁山縣屏錦鎮商人王熾森合股經營川東紙廠,資金定為10萬元。蘇蕓代表《新華日報》投資80%,王熾森代表墊江股東投資10%,其余10%的股份招募地方上的實力人物。紙廠開工之后,每天給《新華日報》發運紙張100擔。紙張除保證《新華日報》自用外,還供給“讀書”“生活”“新知”等進步書店和其他用戶。后來由于國民黨破壞,川東紙廠改名。《新華日報》總經理熊瑾玎為應付變故,多辟紙源,又與別的商人開辦了正大紙廠、正大紙號,在大竹縣開辦了正升紙號,還到岳池縣辦了一個小型紙廠。這些紙廠,給《新華日報》備足了“糧草”。
“由于紙廠由中共黨員控制,大家鉆研技術,造出了上等好紙——微帶黃色、吸墨性能好、質地堅韌、薄而不透、印字清楚。”齊輝說,“有了這些紙廠,雖然《新華日報》每日平均用紙四五十令,但自始至終沒有鬧過紙荒,甚至還借紙給國民黨的《中央日報》。《新華日報》在紙張上打破了敵人的封鎖,贏得輿論斗爭的主動權。”
《新華日報》遇報紙版數變動,總是第一時間登報告知。
1938年7月7日,“七七”一周年紀念日,《新華日報》由4個版增加到8個版。報社在頭版醒目位置廣而告之,“今日本報出版兩大張,如有遺漏,請向送報人索取”,以免讀者拿到的報紙不全。
1941年9月7日,《本報啟事》:本報今日星期增刊,適逢國際青年節,刊行紀念特輯,共出一大張,零售二角,長期訂戶仍照原價,敬希讀者注意。
“皖南事變”發生后,“因奉令免登稿件過多”,《新華日報》自1941年2月1日起改出“一中張”,即兩個版。1942年2月1日,《新華日報》恢復4個版。當日報紙頭版上,并列著《本報恢復大張啟事(一)》《本報恢復大張啟事(二)》《本報廣告加價啟事》《本報恢復大張征求基本定戶啟事》,十分引人注目。
破阻礙,“銷得多”
自廣州失陷,武漢撤退之后,鄂西是已經處在抗戰的前線了。我們全鄂西千百萬的同胞們在今日的責任,自然是更其重大,因為不但要為保衛祖國,而且要為保衛我們的家鄉而戰!本報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角,是后方民眾支持抗戰的鼓動者,故本分銷處代表本報,愿以抗日朋友的資格,要求與鄂西同胞作更進一步的親密合作,特訂優待辦法如下:凡直接向本分銷處定報一月者價八角。二月一元四角。三月一元八角。半年三元。
——《本報宜昌分銷處征求一千基本定戶啟事》,1938年11月9日、10日
當時的報紙定價是多少?當日報頭下方印著“訂報價目”:“每份四分”“一月一元”“三月二元八”“半年五元二”“全年十元”。可見,宜昌分銷處給這1000名“基本定戶”至少八折的訂報優惠。
自創刊之日起,《新華日報》就十分重視發行。記者看到,1938年1月11日面世后,《新華日報》連續刊發《本報發行課啟事》,“征求基本定戶一萬戶”以及“征設外埠分館及分銷處”。具體來說,自創刊日起1個月內,凡向報社直接訂閱者,報價打八折,滿1萬戶為限;凡愿設立外埠分館或分銷處的人,可向報社函索簡章或直接到發行課接洽。
為增加銷路,使報紙與最廣大的讀者見面,《新華日報》還在山西、廣州、重慶、西安、成都、昆明等地設立分館或分銷處,在貴陽、長沙、宜昌、鄭州等地設立代銷站。
“《新華日報》是黨的宣傳者,將黨的抗戰主張、抗戰實踐在大后方甚至海外廣為傳播;也是黨的組織者,讓隱蔽在大后方的10萬黨員及時了解黨的政策,建立與黨的聯系。做好《新華日報》的發行工作,意義重大。”蔡斐說,報社不僅自建發行隊伍,還專門開展發行情況調查,記錄發行區域、發行對象、發行數量、發行價格、發行方法、送報時間,以及讀者的姓名、職業、住址、思想等情況,讓發行乃至采編工作更有針對性。
秉持“編得好、印得清、出得早、銷得多”的指導方針,《新華日報》通過價格優惠等方式,爭取更多的讀者。
1941年9月8日,報社刊登《本報成都營業分處啟事》:本處于九月一日起,已將本市域內訂戶訂閱之報專人遞送,不由成都郵局轉寄,以免遲延,尚希蓉市讀者注意為荷!
1942年2月1日,報社借恢復大張的機會,發展訂報讀者。《本報恢復大張征求基本定戶啟事》寫道:本報自二月一日起恢復大張,征求基本定戶,凡自二月一日起至三月底止向重慶總館或成都桂林分館直接定閱本報者報費概照定價給以八折優待,敬希各界注意。
蔡斐研究發現,在重慶出版的8年多,《新華日報》的發行對象主要是工人。兵工署制造司了解到各兵工廠員工因為訂閱《掃蕩報》的津貼停止,不少人改訂《新華日報》,而《新華日報》“又不惜廉價傾銷,設法兜售,影響員工思想非淺”。為此,兵工署制造司于1944年5月2日發通知,調查各兵工廠員工有無訂閱《新華日報》、訂閱《掃蕩報》的人比有津貼時減少多少、恢復津貼是否可禁絕《新華日報》等情況。“《掃蕩報》是軍方的報紙,兵工廠工人改訂《新華日報》,其實也表明他們在政治上的轉向。”蔡斐說。
對于《新華日報》的發行情況,國民黨檔案有如下記錄:“該報出版較早,銷路亦廣,當地一部分人民對該報已逐漸表示同情。”“時間早、定價廉,及印刷方面較好。”“發價低廉,派報處樂于代銷,尤其對工友、學生,定價尤廉。”
根據歷史檔案及《新華日報》老報人回憶,《新華日報》的發行量在1941年達到1.5萬份,與《大公報》同期發行量相當,在1944年發行量增加到近5萬份,不僅在國統區、敵后抗日根據地傳播,還發行到香港、澳門地區,蘇聯、法國等國家。
一張張歷經艱難險阻送達讀者手中的報紙,如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照亮了國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奮勇前進之路。
號角催征——解碼《新華日報》老報紙里的百年初心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