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
我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首顆衛星下線 |
參評項目 |
消息 (廣播) |
|
體裁 |
? |
|||
語種 |
中文 |
|||
作者 |
夏曉青 |
編輯 |
余飛 |
|
原創單位 |
湖北廣播電視臺 |
刊播單位 |
湖北廣播電視臺 |
|
刊播版面 |
湖北之聲《焦點時刻》 |
刊播日期 |
2021-05-14 08:07 |
|
字數/時長 |
00:04 |
|||
采編過程 |
一、主題重大。2015年被稱為“中國商業航天元年”。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將衛星互聯網列為“新基建”范疇,我國商業航天發展正式步入快車道。數據顯示,未來5至10年,中國的商業小衛星發射需求大于4000顆,商業衛星制造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 搶占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爭奪太空優勢,已成為當今世界衛星發展領域的熱點之一。在全球商業航天競相發展的背景下,衛星生產成本與效率,直接關系著我國搶占商業航天市場的步伐。而我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首顆衛星下線,則標志著我國進入小衛星批量生產階段,具有里程碑意義。 基于智能制造,該產線可使小衛星的生產效率提高40%以上,單顆衛星生產周期縮短80%以上,能夠滿足1噸以下小衛星年產240顆總裝集成測試的需求。這為推動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內容扎實。通過采訪產線建設方、高校教授、政府官員,多角度闡明該產線對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稿件并沒有局限于首顆小衛星下線,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一步剖析該產線如何實現衛星生產從“手工”制造到自動化“智”造的轉變、在商業航天發展的大國博弈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等。稿件層次分明,可聽性強。 |
|||
社會效果 |
傳播效果良好。采訪當天,記者第一時間編發微博等新媒體。作為一篇融媒稿件,作品廣播版在湖北之聲多檔節目中播出,同時在阿基米德FM、蜻蜓FM等新媒體平臺播出;圖文版在長江云、湖北之聲頭條號等多端口推送,形成全網立體傳播。 |
|||
初評評語 |
稿件主題重大、結構清晰、制作精良。商業航天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必由之路,是我國經濟發展極為重要的增長點。作為商業航天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衛星制造實現批量化生產、“柔性”生產,意義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