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視角看中國制造 ——來自威高集團的樣本觀察
本報記者 王爽 付玉婷 常青 彭輝 宋 弢
你可能不知道這家企業,但它肯定在你的生活中出現過。
高端輸注耗材、血液設備及耗材、藥包材等,國內市場占有率為70%左右,骨科材料、血液凈化、心內耗材等系列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為30%左右。數字有些抽象,但一具體到心臟支架、血液透析、種植牙、人造骨……這些近年來越來越耳熟能詳的字眼,足以讓人立即想到與這家企業各種情形下的交集。
創建于1988年的威高集團,坐落在威海高新區,是我國最大的無源(不需要電源)醫療器械企業,2020年中國企業500強排名第375位,制造業500強第176位。在世界醫療器械前15大細分市場中,威高進入了11個領域,是全球品種最齊全的醫療系統整體解決方案制造商之一。
說起中國制造,人們慣于想到的是航空、衛星、高鐵這樣的大國重器,常常無意中忽略“中國制造”在我們生活中的重大意義。正因如此,當我們走進這家不事張揚卻與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企業,才能真切感受到中國制造給我們帶來的巨大民生福祉——這也是我們談論威高時的最佳視角。
守護造福龐大的人口群體
曾是“奢侈品”的心臟支架已經低于萬元,并且仍在持續降價;曾成本100元/支的胰島素注射現在20元/支;血透患者透析一次從1500元到如今一次300元……
這些變化,都指向一家企業——威高集團。
30年前開始創業的威高,朝乾夕惕,孜孜矻矻,如今已涉足1000多種醫療器械、20多萬種規格,一點一滴填補著中國醫療器械的空白,為中國患者帶來希望。
這些年來,與國外一流廠商面對面競爭,國家藥品集中采購中,威高每每大比例中標,并擁有了一定的定價權,大大減少了國家醫療負擔。
2017年,李克強總理到企業視察,得知企業建立的透析中心采用自主生產的整套血透設備,單次治療費用降低1/3。總理豎起大拇指稱贊說,你們不僅為醫改、醫保作出貢獻,更為人民健康作出貢獻。
企業之大者,為國擔當。作為醫學進步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器械的一點兒進步,為無數患者帶來的是病痛的減輕,甚至是起死回生。所以回歸到民生視角觀照威高,更讓人心懷感動。
尿毒癥等腎病發展到血液透析階段,病人還能夠生存多久?有一位日本老太太,41歲開始血液透析。威高創始人陳學利見到她時,她已帶病度過了半個世紀。
這歸結于血液透析技術的提高與普及。在威高做血透產業之前,中國沒有一臺可以與歐美日相媲美的臨床血透機。
但情況因威高而改變:血透機共有50多個品種,從高、中、低通聚砜膜透析器,再到血濾器、透析液(粉)、血漿分離器等超百種細分產品。威高歷經20年,一步步完成產品與服務全覆蓋。
自2010年建立第一家血液透析中心,威高現已建成130家,病人存活率接近100%,且80%恢復了勞動能力。到2030年,威高透析中心可以直接治療20萬名患者,同時通過與醫院合作,覆蓋到100萬人,這些病人將獲得15年以上的生存率。
陳學利見證了這令人驚喜的變化:他遇到最小的透析患者,是個14歲的小姑娘,透析用的是16號針,比牙簽還要粗。他仍記得治療后小姑娘寧死都不讓再扎一次的撕心裂肺的哭叫。這些年來,隨著威高產品進步,治療痛苦大大減輕,效果逐步提升,當年的那位小姑娘,現在已為人母。
無源醫療器械,有賴于醫務工作者親手操作,體驗感至關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說,醫師如果是武者,那威高就是當之無愧的“鑄劍師”。成為醫者最好的伙伴和幫手,也是威高福祉的應有之義。
在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半以上的工程師專攻工具,隨時會根據醫生的想法,做適合中國人的工具。以剛剛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足踝外科精準微創治療關鍵技術體系建立與推廣應用”項目為例,體系內包含12項前沿手術技術。而要匹配這一系列前沿微創技術,相配套的工具和設備也必須做到最前沿。威高與臨床一線深入配合,針對足踝外科精準微創手術所需的手術工具進行配套升級,讓器械與醫生達到“人具合一”。通過3D打印技術制作出的具有生物學功能的個性化假體,于2016年成功應用于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
疾病是最大的“自我主義者”,總把人生命中的所有機會占為己有,威高在與疾病的爭奪中成長,守護、造福龐大的人口群體:現在,威高攜手20萬醫務工作者,直接為中國2000萬患者服務;2030年,將攜手300萬名醫務工作者,為3000萬名中國患者服務。
擦亮醫療器械領域
“中國制造”成色
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醫療器械長期處在近于被遺忘的角落。1989年,剛創辦企業、也剛知道什么是GDP的陳學利,專門去查醫療器械產業所占比例,結果只是醫療大項中沒有具體數字的一個小項。
“要幫助更多的中國人,就需要‘中國制造’;要做到這點,就只有把技術搞上來,真正擦亮‘中國制造’成色。”威高自創業始就致力于在醫療器械領域提升“中國制造”成色。
以人工關節為例,因永久植入且損耗嚴重,只有生物相溶性好、耐磨損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能滿足要求。但這種材料的高效率高品質制造一直是世界性技術難題,只有一家國外公司能夠生產。也正因如此,這種從樹皮中就可以提取到的低成本材料,一問世就賣到了每噸20萬美元,這些年更是“打著滾”上漲,已經到了150萬美元。
“為突破人工關節產品線,威高花了近6年時間。先是收購了一家企業,之后又專門投資1億多元建設生產車間,對毛坯鍛造、軸模、拋光、琉璃膜等各種工藝挨個實驗,逐漸從外觀深入到對內部流程和生產線的了解,最終研發成功。”骨科產業集團研發總監孫久偉介紹。目前,威高已完成兩輪性能測試,并開始內部小批量供貨。
長針、短針、粗針……在威高展廳里,這些密密排列的針頭乍一看沒什么不同,細細探究,“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在這里真實地變成了“有物有真相”:
以前針頭是錐子形狀,扎進去后肉就直接撕開了,痛感明顯,現在生產的針頭表面斜面,五面研磨,直接切進去,只有輕微感覺。因為對鋼的韌性和硬度有著很高要求,還有面的研磨技術、針的內部沖洗技術,這個針以前中國做不了,現在威高能夠生產。打吊瓶的留置針,注射后抽出,聚氨酯套管卻留在體內,下次就不必再扎針眼了,對于長期需要輸液的病患,大大減輕了病痛。眼下因疫苗大“火”起來的預灌封針,不像普通針管,從西林瓶中抽出藥液再打,而是生產過程中藥物就已經封入針管,可以直接注射。在特殊時期,其高效得到了充分展現:耗費時間只有普通針管的1/3左右,以往用普通針管的話藥瓶殘留大約10%,現在打10支就節約了1支。在國內,當前只有威高一家可以生產……
如今,威高80%以上的產品是高新技術產品。打造威高研究院、國家創新中心平臺、北京及長春研發中心三大平臺,與30多家知名大學、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了30多個研發機構,截至目前,全球臨床醫療器械產品線300多大類,威高占到1/20,其中在多數無源醫療器械領域都能做到“人有我優”。
加速度還在繼續:威高啟動了2000多名涵蓋多層次人才的創新布局,相關“威高計劃”有26個在研項目及10個戰略前瞻儲備項目……
“10000-1=0”的較真信念
9月14日上午,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在天津開標。根據最終的擬中選結果顯示,威高骨科產品全線中標。
這不是孤例。近些年,威高在越來越多的細分領域成為醫院、醫生以及病患的首選。
在事關生死的醫療器械行業,對企業信譽的追求,不僅關乎道德追求,更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基。
1988年,企業首款產品輸液器,第一批產品賣到了省外的一家醫院,使用中出現漏液。陳學利將產品全部報廢,請來山東省醫療器械研究院專家,徹底研究成功了才重新生產。
一支血袋、一個輸液器、一件防護服,不合格就全部重檢返工的事,在威高每個車間都不新鮮:血液車間質檢員一次抽檢中,發現一支血袋裝量不足,全車間當晚將裝好的400箱血袋全部重新稱量,最后有問題的就這一支;骨科車間生產的自斷螺栓,每根市場價60塊錢,一次一只螺栓的扭力值部分指標沒有達到期望值,這批次2000多件產品全部銷毀,價值接近15萬元;去年疫情初起時,合作的服裝企業生產的一批防護服封條密封不嚴,威高立即“路上的調回,家里的停產”,召回的3萬件防護服全部報廢。
較真,是因為這樣的信念:別的產品可以有合格率之說,但對醫藥產品沒有意義,因為事故對每一個具體病人,就是100%。所以在威高實施的精品戰略中,10000-1=0。
信譽,也來自于對患者以心換心和設身處地的考慮。
在傳統分類上,透析器原來只有高通量透析器、低通量透析器兩種。在經濟條件較好的發達國家使用低通量透析器比較少,因為不考慮經濟成本的話,輕癥患者使用高通量透析器效果更好。
如何做到讓患者成本和效果兩者兼得?威高專門研發了中通量透析器,以低通量的價格+接近高通量的性能,在國內市場大受歡迎。
這些年來,威高在眾多領域有了定價的“特權”:最早進口心臟支架賣4萬元/個,威高低一半賣,也能占領市場,但考慮到老百姓仍然用不起,所以最終定價不超過1萬元/個。很多產品都是這樣在合理利潤基礎上盡可能往下降,遵循只有一條:“做中國人用得起的醫療產品”。
虧本買賣也不少。新冠疫情是一個“試金石”,有人認為,作為醫療器械龍頭的威高,可以借此生意興隆,但事實卻遠非如此。疫情初期,各類醫療物資緊缺。威高利用綠色通道快速申請了防護服、隔離服、口罩等物資的產品注冊證,緊急投入生產。防護服生產空間不足,威高暫停了特種導管產品的生產,將5000多平方米的凈化廠房騰出。生產預灌封注射器的設備需要進口,為盡可能縮短運輸時間,威高放棄了經濟實惠但時效較差的海運,采用了包機空運,每次的運輸費就多付100萬歐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