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居民收入比1.61∶1
高水平均衡
“樣板間”里的跨越
城與鄉之間,有一道無形的墻。
越過這道墻,像城里人一樣工作和生活,是中國農民的夢想。這一夢想已在嘉興點亮,這里被認為是中國城鄉融合的“樣板間”。
根據國際慣例,發達國家的城鄉居民收入比約為1.5∶1,嘉興的1.61∶1已非常接近這一水平。這里,是全國農民最富的城市,去年農民人均收入超過39800元,連續17年居浙江第一。
這些數字,無疑是城鄉統籌發展最直觀的獲得感。多年來,嘉興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課題,探索高水平城鄉一體化發展之路。
2004年,在嘉興的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這一年春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專程前往調研,提出嘉興完全有條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的典范。也是在這一年,嘉興在全國地級市中首個出臺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把主要公共資源往農村傾斜投放。
嘉善繆家村曾是有名的窮村,村集體可支配資金不足5萬元,年人均收入不到千元。隨著城鄉一體交通路網推進,村莊出現轉機,通過土地流轉,建起連片廠房、統一招租,村集體收入一躍達到年均700萬元。村集體有錢了,新建文化廣場、村道,老人有了養老金,困難戶有了補助……
而這,還只是開始。統籌城鄉發展的藍圖,為嘉興農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飛地抱團”,這個嘉興首創的做法,把嘉興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土地級差收益最大的黃金地段,如“兩創”中心、商業綜合體等好項目拿出來,通過縣域統籌、跨鎮經營、多村聯合,由全市農村聯手發展物業經濟。
在嘉善大云鎮中德生態產業園,有一座總投資9400萬元的廠房,由22個村聯合成立股份制公司、拍下地塊投資建成,一期已入駐9個來自歐美的精密機械和科技人才項目,各村每年保底能拿到投資額10%的分紅。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建成“飛地抱團”項目110個,收益率普遍在8%至12%之間。這一模式,解決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讓共同富裕有了堅實依托。
富裕靠發展,共同富裕靠統籌。
嘉興干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常講兩句話:“城鄉空間規劃一張圖”與“人口和生產力布局一盤棋”。如果說,一張圖讓“城里人住樓房,有工作領薪水;鄉下人在村里,面朝黃土背朝天”這道邊界,在嘉興變得越來越模糊,那么一盤棋則將人和產業、就業結合起來,讓產業發展與富民緊緊相連。
當下,桐鄉正以國家級毛衫時尚小鎮為核心,創建世界級針織時尚產業集群,傳統加工制造產業正向時尚創造產業轉型。當地與毛針織服裝相關的市場主體達3萬多個,從業人員超15萬人,其中大部分是農民。
在嘉興全面推行的“百萬農民培訓工程”,早已消除城鄉就業的各種政策壁壘,實現城鄉平等就業。兩個90%,體現了當地推進工作的力度:90%的嘉興農村戶籍人口有從事二產或三產經歷,他們近90%的收入也來源于此。
即便是農業,也別有洞天。
位于平湖的浙江首個農業經濟開發區,通過土地流轉和工業化手段,實現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走進綠跡數字農業生態工廠,一株株無土栽培的番茄苗綠意盎然,通風、噴水、溫度等全部自動控制。70多歲的泗涇村村民金繼龍,和同村的10多人在這里上班,除了土地流轉費,月薪還有2000多元。他說:“干活輕松了,賺錢卻多了。”
在嘉興,一條新型城鎮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雙輪驅動、生產生活生態相互融合、改革發展成果共享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已越走越寬——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交通網絡、供電、供水、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城鄉一體化,農村公路密度居浙江第一,所有鎮(街道)15分鐘內均可上高速公路;
公共服務更加均等。率先在全國實現“村村通公交”、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滿堂紅”、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優質醫療資源“雙下沉、兩提升”、縣域醫共體建設等成為浙江乃至全國的樣板;
改革活力更加強勁。以土地制度改革為核心,激活農村各類資源要素,促進農村產權市場化流轉;率先建立城鄉一體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
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從就業到社會保障,從收入到消費……嘉興已進入城鄉深度融合發展階段。